劉猴集的傳說故事
劉猴鎮得名於劉猴集,許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都覺得有點奇怪,這個地名的來歷還真有些奇特。
很早以前這裡還叫江家集,集市很小,總共不過二三十戶人家,因在四縣交界之地,很不起眼。不知什麼時候,江姓衰落了,江家集已經名不副實,倒是劉姓家族人丁興旺,生意興盛,要將江家集改名為劉家集,此話一出立即遭到侯氏家族的反對。
侯氏是富商,雖然人數不多,經營靈活,所做的皮毛、山貨等生意遠近有名,財大氣粗。他們說,人多算什麼,實力和影響力更重要,把江家集改為侯家集,才名副其實。
一方人多勢眾,一方財大氣粗,劉、侯兩家向來不把對方放在眼裡,互不服氣。兩家在競爭中積怨頗深,甚至兩姓禁止通婚。
街上有一劉、侯二姓比鄰而居,兩家人互不買帳,偏偏劉家少爺與侯家小姐青梅竹馬,根本不把家族恩怨放在心上,早已私訂終身,在雙方家庭的強烈反對下,已做好雙雙私奔的準備。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在門口搭涼棚的習慣,在棚旁種些瓜果類藤蔓植物,既可遮陽避暑,又有所收益。這一年劉、侯兩家不約而同種下一棵南瓜苗,南瓜苗異乎尋常的茂盛,覆蓋了涼棚,向屋頂攀延,兩家的瓜藤互相穿插纏繞難分你我。直到入秋在兩家屋脊的分界處結出了一個南瓜,這南瓜長得碩大無比,有著耀眼的金黃色。一個術士見了嘖嘖稱奇,說南瓜的擁有者必將大富大貴,於是兩家各不相讓。眼看兩個家族為了這個南瓜劍拔弩張。
這時一位長仙風道骨的老者主動調停此事,他看了看瓜的位置,那瓜周周正正坐在屋脊上,像一尊大肚彌勒,它不偏不倚,並不偏向哪家分毫。老者說,順藤摸瓜,瓜長在哪家藤上歸哪家。大家一聽有理,哪知瓜藤從涼棚以上就糾結在一起,哪裡分得清你我?雙方一時傻了眼,這時只聽老者說:「種瓜得瓜、種果得果、兩家相爭、此瓜歸我」。說罷,用手一指,那瓜竟飄然而至其手上,只聽一聲長笑,老者轉瞬不見了蹤影。
驚愕不已的人們回過神來,慌忙向老者西去的方向跪拜。此一刻大家心裡都已明白,這是神仙在點化他們啊:兩強相鬥誰也得不到,團結合作必得碩果。劉、侯兩家自此盡釋前嫌,為劉家少爺和侯家小姐操辦了一場大婚,拉開了全面合作的序幕。
從此,劉侯兩家,向西開闢貨源,向東打通了通向鍾祥雙河口碼頭的商道,將山貨從雙河口碼頭經漢江運抵漢口銷售,劉猴集由一個農業小集市迅速發展成為吸納四縣貨物的集散地,連漢陽商幫和江西商邦都被吸引到此長期經營。到民國時期,外地商人在此建成的「鄂城書院」和「江西會館」十分顯赫,商貿繁榮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三教九流齊聚,美國的福音堂和義大利的天主教堂也滲透到了這裡。江家集已在人們的口中變成了劉侯集,慢慢的口音的變化,叫成劉猴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