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傑克·凱魯亞克
《在路上》是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創作的長篇小說,1957年該書出版後,凱魯亞克一夜成名。整個美國為之瘋狂,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和百萬臺煮咖啡機,並且促使無數青年人踏上了漫遊之路。其中,披頭四樂隊的名字來源於「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曾說,《在路上》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多年後,一個毛頭小子在《在路上》的影響下,遠赴印度修行後創建了蘋果公司,他就是賈伯斯。
這部小說絕大部分是自傳性的,結構鬆散,斷斷續續,書中一群年輕人荒誕不經的生活經歷,反映了戰後美國青年的精神空虛和渾渾噩噩的狀態,被公認為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
主人公薩爾可以說是第一批驢友了,為了追求個性,與迪恩、瑪麗露等幾個年輕男女沿途搭車或開車,幾次橫越美國大陸,最終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們狂喝濫飲,高談東方禪宗,走累了就擋道攔車,夜宿村落,從紐約遊蕩到舊金山,最後作鳥獸散。
如今看來,主人公的有些「離經叛道」超越了法律甚至人性的底線,不值得推崇,但透過這些荒誕的背後,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和對自由的深切渴望卻值得我們深思,而最終他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凱魯亞克並沒有把主角寫成最桀驁不馴的那個人,薩爾是以一個迷茫的追隨者的姿態出現,轉而在迪恩身上把垮掉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即使是同為垮掉的一代,夥伴們也用「瘋狂」來形容迪恩,他完全摒棄傳統和權威,精神世界的歡愉是他唯一的追求。而主人公薩爾沒有徹底與舊世界決裂,他想融入新世界,卻發現了其中有自己不可接受的價值觀,最終找到一種生活方式與自己和解。
「我只喜歡這一類人,他們的生活狂放不羈,說起話來熱情洋溢,對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擁有一切,他們對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顧,但他們渴望燃燒,象神話中巨型的黃色羅馬蠟燭那樣燃燒,渴望爆炸,像行星撞擊那樣在爆炸聲中發出藍色的光,令人驚嘆不已。」
迪恩就是這一類人,薩爾追隨著他,在艱辛的搭車路上,他們苦中作樂,他們醉酒、吸毒、偷竊,路途的唯一目的是快樂。
迪恩用一切方式展現自己的熱烈和對愛的渴望。他永遠周旋在現任妻子和前妻之間,他對前妻愛到想讓她用槍殺了自己,而他最終用更大的熱忱愛上另一個姑娘,他懷抱自己的孩子時,臉上寫滿了寵愛和興奮,但仍毅然決然上路,他只是追求所謂的自由和快樂。他用熱情對待一切,只是沒辦法捨棄任何一件值得投入熱情的東西。
在別人眼中迪恩愚不可及,除了尋歡作樂,不考慮其他人,他所想的只是從別人那裡得到錢和快樂,然後就把他們拋到一邊。薩爾在心裡為他開脫,為他對生活的熱情開脫:迪恩也有他自己的煩惱,然而他從不抱怨,痛苦、指責、勸導、說教等等都跟在他後面,他的前面則充滿了坎坷和瘋狂。
這是他們擁有的熱烈,不是逃避那些痛苦,也不是對已有的快樂感到麻木,而是勇敢面對前方的一切,他們用盡情的喜怒哀樂投入到這個世界。不管在刺激的旅途中,還是在平靜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一份熱烈,一份麻木以外的精神追求。
他們曾經橫跨美國大陸四次,卻依舊沒有追尋到想要的生活和方向,這讓薩爾思考,目的地並不在於想像中的下一次,不一定在遠方。而是在當下的旅程,除了快樂,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意義。
於是薩爾從對迪恩的崇拜、亦步亦趨,直至後來,他理解他,卻已不再盲目追隨。面對不名一文的落魄迪恩,把自己全部錢拿出來,他有了自己的主張,他帶他穿越美國大陸,一路來到墨西哥。而最終,迪恩如願拿到了離婚證明,留下病得奄奄一息的薩爾,自顧自離開了,他不會為任何人阻擋自己追尋快樂的腳步。薩爾意識到迪恩的可恥,卻也理解他生活的複雜。
但幾年後,迪恩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車來看薩爾一眼,薩爾沒有熱烈擁抱他,沒有為了他推掉即將到來的歌劇欣賞。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這個方向和目標裡,已不再有迪恩的身影。
在最後的路上,薩爾開始探討人生的路,而非僅僅是快樂的旅行,
「你的路是什麼呢?夥計?——聖徒的路,瘋子的路,虛無縹渺的路,淡泊悠閒的路,還是其他什麼路?從某種程度上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路,問題是怎麼走?走到哪兒?」
不管是深入精神世界的瘋狂旅途還是淺嘗輒止的走馬觀花,其意義在於我們對世間的體驗所帶來的捫心自問及思考,還有總會不經意間得到的答案。
凱魯亞克有七年的時間消磨在路上,而只用了三個星期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120英尺長的列印紙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
垮掉的一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社會形勢下的產物,二戰後的美國國力空前強盛,但物質上的爆炸式增長無法讓人們的精神狀態得以適應,在物質的壓迫下,年輕一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而垮掉的只是表面行為,他們的精神沒有垮掉,反而在更加堅定地苦苦追求,因為他們崇尚精神至上。
這部書絕不是表面看起來的情緒宣洩,或是崇尚生活的糜爛不堪,而是他們想要通過抵達下一個彼岸,不斷深入自己的內心,通過這種體驗式的放縱旅程,釋放理性思維帶來的沉重壓力與束縛。這不是對現實的叛逆與反抗,而是年輕一代以自己的方式找尋自我,找尋與這個世界和解的方式。
賈伯斯年輕的時候也迷茫過,他偶然讀到了這本《在路上》,於是追隨凱魯亞克的腳步,退學、參加農場公社、沉迷搖滾、赤腳去印度修行佛教。他開始了精神世界的探索,最終他是幸運的,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創建了蘋果公司,開始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不得不說,現代生活的高速運轉下,為了生活,我們麻木地工作賺錢,實現由數字拼成的人生意義。而在我們得到所謂的安穩時,又總會迷茫,但躁動之後依然若有所失。就像薩岡所說:「所有漂泊的人生都夢想著平靜、童年、杜鵑花,正如所有平靜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樂隊和醉生夢死。」
我們也曾背起行囊走向遠方,想要找回青春的悸動,但回來後往往一無所獲,因為那個簡單的旅程只是對生活的短暫逃避,途中感受到辛苦疲憊就開始渴望家的溫暖,在大海上沒有陶醉於大風大浪的狂歡,體驗生死交錯時的快意,而是自怨自艾,剛一出發就渴求風平浪靜的港灣。這不是垮掉一代的精神,只是單純而貪婪的享樂主義。
凱魯亞克告訴我們:「真正不羈的靈魂不會真的去計較什麼,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有國王般的驕傲」。
現在的我們實在是計較太多,不加理會的時候又很「喪」,之所以找不到快樂和意義,是我們沒有拿出對生活的熱情和對世界的渴望,全情投入地享受一段悲喜時光。
一段段旅程後,我們習慣於把還沒得到的精神追求寄託於下一段,但最終總會明白,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麼美好,只是在你從所有炎熱和狼狽中歸來之後,你忘記了所受的折磨,回憶著看見過的不可思議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
在旅途中,我們全情投入,盡情感受和思考,理解並原諒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解,這是《在路上》的意義所在。
,分享有趣的書影給你,讓我們一起體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