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月桂
正月十五鬧花燈,是村莊裡過完大年之後最美最熱鬧的景象了!
幼時候的這一天,是我們細伢妹子最最快樂的日子。祖母和母親早早準備好了晚飯,父親要到社主城隍廟裡幫忙,他是被安排打鐺鑼的,我們要趕著去廟裡看取火點燈,然後跟著大人到大塅中插太平燭。
社主城隍廟不是很大,為了舉辦正月十五這堂燈會,早被收拾得整整齊齊,清掃得乾乾淨淨。大門頭上掛著的兩盞汽燈早就點亮了。它雪白的光芒,照得城隍廟的地坪亮堂堂的,看上去顯得比平時寬敞了許多許多。
廟中的大殿上,盤香輕煙嫋嫋,紅燭爍爍,光影閃閃,濃鬱的香氣四處流動。大殿正中的神榜上,社主城隍菩薩身披紅袍,目送慈光,他的臉部在紅燈照映下,愈發顯得飽滿豐盈,緊閉的嘴唇露出慈祥的的笑意;菩薩周圍的高牆上,掛滿信士還願的花紅,微微飄逸。靠牆兩邊的橫梁上,懸掛著幾個紅燈籠,燈籠裡的燭火透過紅油紙,散發出充滿吉祥喜慶的光芒,大人們在紅光綽綽的燈影裡忙碌。社主城隍菩薩的石案前,三牲茶酒擺得規規整整,有專人在案前裝燈,點燭,燒紙錢,負責的頭首是一位老年男子,正跪在殿的蒲墩上,躬身作揖,口中念念有詞,好像在向城隍稟報鄉情民意。
燈影下儘是細伢妹子跑跑跳跳的影子,我們從人縫裡鑽來鑽去,為的是從案桌的香爐裡取一根香籤,在廟門的空地上, 點燃小爆竹,一甩手,隨意拋向光影朦朧的高空,一聲聲啪啪啪的爆竹聲,夾雜著細伢妹子的笑聲,清脆而響亮地飛向悠遠的大塅中央。不一會兒,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急促的鑼鼓響起了,我們的爆竹聲,逐漸被歡快激昂的鑼鼓聲淹沒。點燈的隊伍準備出發了。我們擠進廟裡,看負責的頭首雙手擎舉高燭,投向香案上取火,鄭重其事地向城隍菩薩三鞠躬,然後,他身後的人將手中的一支支蠟燭點亮,跨出廟門,各個屋場的人馬,兵分數路向大塅中進發,向自己生產隊的田地奔去。
我跟堂姐提著裝滿蠟燭的小竹籃,跟在隊伍的後面,學著大人們的樣子,先將小蠟燭插在田埂上,捏一小塊紙錢頂在蠟燭頭上,然後劃一根火柴點燃,在清冷的寒風中,閃閃爍爍的燭光越來越明亮,我們才繼續往前走,因為出門時,祖母交代過,點太平燭一定要支支點亮,不能有熄火的,亮的越多越吉利,田裡的收成越來越好,堂姐教我一定要把蠟燭插穩插正,歪歪斜斜的蠟燭點亮後,燭淚斜流,一會兒蠟燭就會栽倒,燭光就會熄滅的。我們認真插好每一支蠟燭,點好每一支燭火。堂姐說,我們把太平燭插到那丘六畝大田吧!我們希望今年六畝稻穀大豐收啊!我在前面插蠟燭,堂姐在後面點火,我們把一條田埂點亮了,起身時,已是腰酸背脹,眼目昏花,定了好久的神,才順著身後看清,夜空下的大塅真是太美啦!天上的月亮像個白玉盤似的掛在遙遠的天空,銀輝灑滿大地,放眼看四周的田野上,田埂上的太平燭幾乎全部點亮,一條條光影在黑夜中跳躍,閃爍,似龍蛇,似閃電,似長鞭……
剛剛還鼎沸的人聲,鑼鼓聲,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逐漸變成嗡嗡嚶嚶的,零零星星,隱隱約約,向大塅四周擴散;遼闊的稻田之上, 一條條光影縱橫交錯,不斷地四周放射,轉動,延伸……整個大地燭光瑩瑩,人影綽綽,好不熱鬧壯觀!
「喔——到蘆家灣點太平燭去啊!」那是我的小夥伴明珠的聲音,好幾個聲音隨聲附和著,我側耳聽著,是東伢子和亮珠他們的聲音,堂姐拾起竹籃說,快,追趕大路上挑蠟燭的隊伍,裝滿籃子往蘆家灣去。這時更多星星點點的燭火,在黑夜中迅速移動,最後集中在大路中央,大人們幫小孩子分揀蠟燭,點數裝籃,頃刻之間,手舉燭光的細伢妹子,向新一輪目標——小河邊的蘆家灣出發。細伢妹子的呼叫聲,吆喚聲,在大塅中此起彼落。
月亮婆婆在天空點一盞明燈,照耀大地,我們在地上點亮無數的蠟燭,照亮田野。我們的影子在月光下隱隱約約的,這真是,天上一輪月,地上影成雙。
正月十五鬧花燈,其實是村莊裡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式,人們敲鑼打鼓放鞭炮,進行祭拜社主,點燈,插太平燭等一系列活動,祈求社主城隍,上奏天庭,把光明和溫暖降臨人間,降福消災,保佑一方百姓。
一晃幾十年過去,聽說現在的鬧燈更熱鬧,更壯觀。我的弟弟打電話告訴我,正月十五夜,外出務工的鄉民都回來了,太平燭照樣插滿一條條田埂,煙花爆竹一放就是幾個小時,大塅中的黑夜好像火樹銀花不夜天呢!我再沒有小時候那樣的機緣,點亮一支太平燭插在田埂上了。我只能在我的陽臺上掛兩個紅燈籠,點亮,在心裏面為我的故鄉默默祈福許願!祈求我的故鄉風調雨順,四季太平,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萬人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