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孤單落寞的小小身影,你真的愛他嗎?
——文藝媽媽
許多年沒有追劇了,還記得上一次追劇是宮廷女人爭鬥劇《甄嬛傳》,一共76集。
還是沒忍住,不等朋友們安利就看了刷爆網絡的《隱秘的角落》,一共12集。
網絡上有許多聲音和討論,從不同的角度猜測和揭露那些明裡暗裡的細節,到了大結局還念念不忘。
可見這部網劇的魅力,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它像探照燈一樣,帶著我們走過破敗的水泥地,撫摸滿牆的斑駁,步履沉重地跨過一層又層樓梯,走進那個幽暗的房間,凝視那個臉上沒有笑容和稚氣的孩子。
他心裡,隱秘的角落,都藏著什麼?
他是孩子嗎?卻心思縝密,壓抑沉穩。
他長大了嗎?卻隱忍懂事,渴望愛與被愛。
他是原著小說《壞小孩》裡暗黑極大Boss,他就是朱朝陽,一個品學兼優,省事省心的「別人家的孩子」。
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從一個學霸黑化成一個壞小孩,鋪展開這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作惡之路。
在朱朝陽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父親對他不管不問,母親周春紅只關心他的成績和身體健康。
身體的健康是外在的,可以看得到,那心裡的健康呢,無從問起。
當初因為朱朝陽的父親外邊有人,母親周春紅憤恨離婚。多年來對其父不願提,不想理,時不時的指責,讓朱朝陽覺得「父親為了別的女人,不要他和媽媽」,內心深處渴望著父愛,卻愛而不得,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再加上周春紅在較遠的景區工作,通常周末才回家,朱朝陽經常一個人獨立生活。
懂事獨立不是因為他長大了,而是他被迫承受著不該屬於這個年齡,孤單無助的滋味。
只能用「沒事,我可以照顧自己」來讓母親放心,實際上也是封閉了心門,躲進不被人打擾的角落,默默舔傷。
很多時候孩子這樣做,是因為父母不會愛孩子,不懂得愛孩子,才讓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愛。
明明母親周春紅很愛他,為了他孩子努力工作,不敢重組家庭,卻在一件件小事上管控他,逼迫他。
比如晚上睡覺的時候喝一杯牛奶,必須看著他一口氣喝完,因為喝完她要刷杯子。
在爭論中,周春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捏著他的嘴角,憤怒地幫他擦奶漬。
一個不快樂的母親,怎麼會給孩子帶來快樂?
一個不會表達愛的母親,怎麼會讓孩子感受到愛?
一個感受不到愛的孩子,怎麼會外放自己的情緒,表達對世界的愛意?
所以,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感受到愛,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請問問孩子,你希望媽媽怎麼做。
朱朝陽的父親朱永平很少關心朱朝陽的生活,有時間去打牌卻沒時間陪朱朝陽過周末。朱朝陽穿的衣服都舊了,聽牌友說才意識到。
他也不關心朱朝陽的成績,即便是朱朝陽每次都拿第一,也沒有引起他的注意和驕傲。
相反,對於再婚後生的女兒朱晶晶,朱永平卻是百般寵愛。
對女兒和顏悅色,言聽計從,買太陽絕對不買月亮。
偶爾帶朱朝陽去買鞋子,還怕被看見一樣,急急匆匆。果真,女兒拉著現任老婆見到他們,朱永平一下子像被點了穴一樣,要往西不向東。
女兒朱晶晶對朱兒子無理欺負,他裝看不見,老婆對兒子橫眉冷對,他不指責。
這偏心的做法,縱容得寸進尺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逼迫,也傷害了朱朝陽渴望父愛的小小心靈。
朱晶晶的意外墜樓誰才是幕後黑手,過度寵溺的愛和毫無規則的自由。
失去女兒後的老婆像得了失心瘋一樣,步步緊逼,一再欺負朱朝陽母子。
朱永平的不作為,甚至是刻意套近乎的做法,徹底寒了朱朝陽的心。
「你們只在乎你們自己」,朱朝陽終於對母親,對不在身邊的父親,說出了他的感受和想法。
有時候父母情緒的突破口是孩子,可是孩子的情緒突破口是哪裡呢?
也是從負面的情緒擠壓足夠久的時候,朱朝陽的不良行為才會被不受控制的形勢牽著走。
看完《隱秘的角落》,有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登上了熱搜,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突然登上微博的熱搜,引起了一眾網友的討論。
而其中有一條高贊的說說:
「朱朝陽變壞,離不開壓抑的家庭環境和情感缺失的童年,那些家庭充滿愛的孩子,所擁有的自信,根本模仿不來。」
是的,我們又想起那句話。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誰在過幸運的一生,誰在治癒童年,通過這樣一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童年的樣子,到底是怎麼長大的,又是怎麼看未來的。
這部劇中朱朝陽的原型是原著小說作家紫金陳,有同樣的經歷單親家庭,父愛缺失,校園困惑。
不一樣的是他沒有遇到普普,嚴良,沒有犯罪,且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浙江大學。
在一次採訪中,他說:很多時候,我們與惡的距離可能就一步之遙。但是,只要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有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沒有過不去的坎,一切都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的。
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但是卻可以終止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懼過去,勇闖未來。
這部犯罪懸疑劇,在結尾的時候標註,致童年。
我想,應該是致敬那些經歷過憂傷的童年,一直在努力成長的人吧!
也是希望看到這部劇的我們,能夠借他人之鑑,走好自己的路。
作為孩子們原生家庭的締造者,我願吸取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訓,自我覺醒,不斷改變,為自己的孩子創造愛與自由的環境。
以此為鑑,你呢?
——END——
感謝圖片提供者,摘自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必刪。
作者:文藝媽媽,雙胞胎寶媽,多年學前教育研究經驗,分享育兒心得,個人成長,與孩子共同成長。原創作品,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