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招安,宋江和孫悟空結局為何不同?

2020-08-20 布衣之徐

宋江費了老大的勁,聚齊了一百單八位兄弟,終於盼到了被朝廷招安的一天,可雖然徵遼全勝,徵方臘付出了近三分之二兄弟的性命代價,可宋江這個梁山之首,還是躲不過一杯毒酒的命運。

而孫悟空,算上取經,三次被招安,倒過蟠桃盛會的「灶」,踹過太上老君的丹爐,甚至還在如來手心舒舒服服的撒了泡尿,可最後,孫悟空還是站上了鬥戰勝佛的高位,成了萬眾供奉的佛祖。


宋江和孫悟空都是招安的落實者,可最後卻落得不同的結局,雖然一個是神話,一個是人間,但道理相通。

宋江一心招安,卻和吳用先生一起,一步步把梁山拖入了萬劫不復;而孫悟空,雖然被動招安,但不經意間做出的事情,卻註定了孫悟空最終享受到招安的成果。

孫悟空反天,六個結拜兄弟卻按兵不動;宋江造反,卻把能弄上山的都弄上山了。

孫悟空有六個結拜兄弟,按照孫悟空的能耐,應該都是一等一的魔王,後面牛魔王因為紅孩兒的事情和孫悟空弄僵,牛魔王的實力也再次證明,幾個結拜兄弟都有割據一方的實力。

有人懷疑孫悟空和六個結拜兄弟是塑料弟兄,因為孫悟空造反,六兄弟根本沒出面,而我認為,這正是孫悟空幾兄弟的高明之處,孫悟空單挑天庭,而六兄弟割據一方保存實力,天庭才會顧忌,反而增加了招安的機率,而事實是,孫悟空被招安,其他六兄弟也相應享受到了招安所帶來的利益。


而宋江卻完全是另一種手法。

宋江本在流配江州後就直接可以上梁山,而這人卻為一己之私,想在梁山上有完全的話語權,故意在潯陽樓題反詩,把自己陷入死地,而梁山和敬佩宋江「及時雨」江湖名聲的好漢們,因為江湖道義,不能不出手搭救宋江,在加上對無為軍的屠殺,沒有退路的江湖好漢們只能被宋江裹挾同上梁山。

再看宋江對其他山頭的收編手法。二龍山是魯智深、武松和楊志等英雄經營的山頭,因為搭救孔亮需要取得梁山的協助,而宋江乘機收編二龍山,並且全部拉上梁山,宋江以為這樣壯大了梁山的力量,卻失去了割據山頭守望相助的有利軍事基礎,朝廷也能做到集中軍事力量對梁山進行圍剿。

梁山聚集了一百單八位英雄,周邊割據山頭也大多被梁山所滅或者收編到梁山,本來朝廷忌憚造反四處開花的局面,卻因為出了個宋江,而使事情簡單化,宋江集中了大量江湖精英,看似力量強大,但和朝廷正規軍比較起來,長期耗下去,宋江根本沒有優勢。北宋朝廷可以集中軍事力量進行圍剿,也可以招安,而招安對朝廷來講更加有利,可以一次一鍋燴,一勞永逸,而梁山這個巨無霸的投降,因為造反的基礎已經被破壞,後續朝廷怎麼處置這些人,這些人都是案板上的肉,只能任其宰割了。


孫悟空招安前後很注意和天庭、西天等神仙的交往;而體制內出身的宋江卻對官府精英要麼決絕屠殺,要麼收編上山。

孫悟空是個明白人,但他反天庭實際是目標很不清晰的,所以,第一次被招安,玉帝其實感受不到孫悟空的扈氣,而孫悟空也順水推舟和太白金星交上了朋友。所以,第二次李太白才會幫孫悟空說話,第二次被招安。

孫悟空嘗到了甜頭,所以,在齊天大聖府沒事幹,就到各個神仙處溜達,不要小瞧孫悟空的能力,就是在這段期間,孫悟空交往老君、託塔天王、哪吒和天庭各大職能部門的負責神仙,即使不是鐵哥們,也被這些神仙認可是圈中之人,至少孫悟空對他們是沒用威脅的。

在取經路上,孫悟空保持了他這種交往習慣,除了巴結好觀音,一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孫悟空都不下死手,而是追根溯源,幫各大神仙,甚至老君、彌勒佛等追回了丟失的坐騎和寶貝,這些神仙當然對孫悟空只有感激,心存好感,而且孫悟空還和地仙之祖鎮元大仙拜了把兄弟,地位一下提升。

這些體制內的神仙,不管他們互相之間有什麼鬥爭,但從上到下都認可孫悟空這個大聖,眾人拾柴火焰高,孫悟空被招安後,不僅是安全的,而且給各大神仙的「投桃「,才會獲得「報李」,而且還是個鬥戰勝佛的大禮。


而宋江則不然,既然一心想著被朝廷招安,而且自己又是吏道出身,本來官場交往應該純熟於胸,可不知為何,宋江卻反其道而行之。

宋江對於州府和大地主武裝等的打擊,都是自絕退路的辦法:無為軍,血染潯陽江,屠殺;祝家莊,屠殺;高唐州,屠殺;大名府,屠殺,等等,宋江領導的義軍能和這些州府和大地主武裝有多大的深仇大恨,非要採取屠殺手段不可,這和宋江嘴上說的招安完全是兩個方向,這種手段,朝廷之上,不僅高俅、蔡京等這些奸臣會更加視其為仇敵,那些所謂的代表正義的大臣,也會對宋江等人劃清界限;地方的州府和大地主以及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屠殺,只能使梁山徹底成為整個社會的對立面。

另外,宋江對於呼延灼、秦明、朱仝等這些體制內的軍事精英,也一路採取各種方式,甚至不擇手段,弄上梁山入夥,而不是留在官府內部,成為呼應宋江的基礎。這些人本來可以在體制內有一定的話語權,可以在宋江招安之後給與必要的幫助,甚至可以成為接納梁山招安英雄的一個出路,結果,也被宋江堵死了。

在梁山集中聚義,沒有了狡兔三窟的守望相助,在梁山外,朝廷上下沒有建立必要的攻守聯盟,大地主武裝也因為仇視梁山,不會接受梁山的招安。


梁山宋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當他們拆毀了梁山的家當,進入所謂的招安角色後,才發現,他們成了一群不受待見的群體,再次聚義已經沒有可能,宋江只能通過徵遼和徵方臘建立軍功的方式來爭取一些利益,可徵方臘的巨大損失,卻使宋江的梁山團隊更加成了雞肋,朝廷上下,民間對梁山的既定印象並不會改變。

徵方臘回來後,梁山剩餘的人員被分化瓦解,流散各處,徹底失去權重的宋江,這時候等到的,不是庸碌無為的苦酒,就是被人算計的毒酒。

孫悟空是聰明的,知道自己的地盤不能丟,自己兄弟的割據勢力不能損害,這些是孫悟空失去一切後的歸路。

孫悟空也是明智的,在天庭、西天各大神仙中建立良好的人際圈子,自己才能跳出三界,不在五行,才是最安全,也是利益能最大化的,事實,孫悟空做到了。

宋江是狡猾的,通過各種手段,最終成了梁山聚義的一把手,一路過州府,殺貪官,御圍剿,紅火過。

宋江也是愚蠢的,一心招安,卻不為招安之路留有餘地,根本沒考慮過在朝廷內外,大地主階層中建立堅實的利益共同體,卻寄希望於東京名妓李師師對皇帝的影響,招安的基礎不打紮實,卻留戀空中樓閣,宋江和梁山眾好漢只能是悲劇群體,而造成悲劇的,只能是宋江。

相關焦點

  • 如果宋江不招安,結局會怎樣?
    如題,如果宋江不去招安,他們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呢?> 說起水滸傳,前半部分108將上梁山,讓人看得熱血澎湃,但是到了後半部分,宋江執意要招安 但如果宋江沒有選擇詔安,結局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宋江不選擇招安,肯定要想辦法過得安穩,甚至可以像方臘一樣自立為王。 雖然梁山的實力和方臘的勢力旗鼓相當,方臘的勢力稍遜色一些,兩方相爭損失都會特別慘重。
  • 宋江選擇招安,到底是對是錯?不招安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
    看過水滸的朋友都認為宋江最大的敗筆,就是選擇了招安,害的兄弟們死傷大半。如果不招安的話,也許有更好的出路。那麼如果不招安梁山兄弟的命運會為此而改變嗎?無非只有兩種結果,第一個是永遠佔據梁山,但是梁山根本就沒有固定的收入,長久發展下去根本是不可能的。
  • 宋江為何執意要招安
    一部水滸主要描寫了二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寫了「逼山梁山」,二是寫了「招安」。要「招安」的主導者就是梁山之主宋江,為了能得到朝庭「招安」,宋江更是費盡了心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與辦法。那麼宋江為了「招安」,採用了什麼措施與辦法呢?(一)首先設法獲得梁山的領導權。
  • 宋江為何不顧眾多兄弟反對,一意孤行地接受招安?他有難言的苦衷
    李逵是宋江的鐵桿兄弟,在宋江遇到危險時,李逵可以命都不要地前去救他,在絕大多數時候,李逵對宋江唯命是從,不敢有半點反抗,唯獨在是否接受招安這個事情上,李逵旗幟鮮明地對宋江表示了明確的反對。首先是武松當先開口:「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很多朋友對武松與宋江之間的交情沒什麼印象,好像一提到宋江的心腹,首先想起的就是李逵、戴宗、花榮等人,而絕不會想到武松,但其實武松在江湖上遇到的第一個讓他心懷感激的人就是宋江,兩人很早以前就是結拜兄弟了。
  • 真實歷史中的宋江是真心想被招安嗎?
    其實,宋江並非小說虛構人物,而是在宋朝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施耐庵《水滸傳》中的宋江事跡則多為虛構,在小說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後最終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書上宋江卻是被迫降的且沒有交代其最終結局。因此宋江等人始終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顧那些反對招安的兄弟們的意見,最終宋江等人果然如願的被宋徽宗給招安了,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
  • 假如宋江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漢會有啥結局?結果就兩個字
    但是裡面有一個人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就是宋江,只要是喜歡一百單八將的人,都不會喜歡他,如果不是他,梁山好漢也不會落入如此悲慘的境地,那些人也許不會死。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假如當年宋江不接受招安,那麼梁山好漢的結局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 《水滸傳》被讀反了:梁山主張招安的人不是宋江而是晁蓋
    那麼,為何施耐庵要如此曲筆呢?因為,託塔天王就是北方多聞天王,而北方多聞天王便出自毗沙門天王。「毗沙門」是梵語,意思是多聞,表示其福德之名,聞於四方。由此可見,施耐庵就是把晁蓋寫成了佛教的四大護法天王之一。那麼,這位「毗沙天人」與梁山招安又有什麼關聯呢?
  • 誰來鳳城買春色——揭秘《水滸傳》宋江投降招安真相
    招安「大計」的總設計,忠實的執行者,梁山第四任寨主宋江,也必定要承擔起投降、招安,讓梁山墮落為鷹犬打手的直接責任和主要責任。因而,宋江被戴上「投降派」的高帽,一點都沒有冤枉他。這一點,似乎並無爭議,自「水滸傳」刊印流傳至今,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持如此觀點。
  • 宋江當年如果不招安,梁山好漢會有啥下場?沒想像中好
    雖然他們的出身不同,遭遇不同,但是最後的歸宿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梁山。我們都知道,他們最後都被招安了。原因就是宋江帶領他們接受了朝廷,不過他們接受招安的人最後的結局不好。有人就說,如果當時他們不被招安的話,結局可能會好點。其實,如果不被招安,結局也沒想像中那麼好。
  • 《水滸傳》宋江主張接受朝廷招安,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一代英雄就此落寞,他的結局都是因為接受招安之後引來的後果。對於這樣的結局,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痛惜,一個俠肝義膽的英雄居然明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卻偏偏喜歡自己走上絕路。留給讀者無限的思考,但是又細想回來,這並不是作者施耐庵故意寫下的結局。
  • 《水滸傳》:宋江堅持招安的真相,果然是大智慧
    然而宋江論地位不如盧俊義;論武藝不敵林衝、武松等人;論謀略不如吳用、公孫勝;論仗義不如晁蓋,為何在江湖好漢裡威望那麼高呢?其實宋江才是《水滸傳》裡的大智慧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因心繫天下!這或許才是宋江被逼上梁山的實體!
  • 宋江不選擇招安,梁山發展到後來會怎樣?結局不外乎兩種
    那麼,如果說宋江當初不選擇招安,梁山發展到後來會怎樣呢?當梁山水泊的勢力發展壯大到一定地步時,是否真的還可以像從前那樣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這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宋江當初真的堅持不招安的話,那麼梁山的結局不外乎兩種:要麼分崩離析,要麼被朝廷剿滅。
  • 宋江招安的時候,明明有三個人反對,為何最後只殺了李逵?
    這是宋江的想法,而對於其餘大多數好漢來說,內心也是十分願意招安的。在重陽節的菊花大會上,宋江曾作招安詞來試探眾人對招安反應,好漢中只有武松、李逵、魯智深三人出言明確反對招安的,李逵更是怒起掀翻了桌子,至於其他人或是本就內心願意或是不敢出聲,總之都沒有明說反對。
  • 宋江和武松是結義兄弟,為何後來感情越來越淡?
    常言道,英雄惺惺相惜,所以在柴莊上,落魄的宋江才能和患病的武松一見如故,同睡一榻,繼而拜把子結為兄弟。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相互之間雖都以兄弟相稱,但真正的拜把子兄弟,實際上只有宋江和武松。我們必須承認,宋江和武松相識之初就結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似的遭遇讓兩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在柴莊的那段日子,應當是宋江和武松人生中最難以忘懷的一段光陰。
  • 招安,及時雨宋江的無奈之舉,造反會怎樣?
    忠義,這是及時雨宋江招安的原因。大聚義排名後的宴會中,宋江第一次正式提出招安,並以「忠義」之名告訴眾兄弟為何要招安。招安,真的是宋江一貫的想法嗎?並不是,招降朝廷敗陣的將領時提到招安,也只是勸他們投降的一種說辭。招安,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造反才是宋江的真實想法。
  • 唯一看破梁山結局的好漢,裝病離開宋江,最後在海外建國稱王
    每個人對待一件事情都有自己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也會帶來不同的結局,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事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據自己的需要,問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所以才會有「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如今的中學生也要學習四大名著,而且重要的大型考試中也會出現相關的題目,這就要求中學生對四大名著要有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這可以看出教育部門對四大名著的重視程度,以及四大名著本身的文學價值,同時,這些著作也被翻譯成了不同語言的不同版本。
  • 宋江是梁山老大,皇帝賜他的官職還沒他五個小弟高,這是為何?
    不同的人在水滸傳中看到的也不一樣。有些人愛看懲奸除惡的俠義劇情,有些人愛看那些社會底層的人物生活,有些人覺得這個小說頗有善惡有報的意味。108個英雄好漢,都有自己的人物特徵和個人魅力,都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 宋江被招安後,犧牲了那麼多兄弟換來一官職,這個官有多大?
    宋江自從當上老大以後,不是想著如何的有一番作為,而是整天的想著被朝廷招安。朝廷也借宋江的力量,平叛了方臘的起義。宋江最後被招安果真給他換來了一頂烏紗帽,但是是以犧牲70個弟兄為代價的。然而,他換來的這個官職權力有多大呢?
  • 招安後,吳用曾勸宋江投降遼國,他為什麼會選擇遼國呢
    和宋江相比,吳用的忠君愛國思想不很嚴重,甚至曾經在梁山泊徵討遼國的時候,勸宋江投降遼國。宋江對吳用的話,多數時候也能夠言聽計從,但投降遼國這件違背宋江忠義的事情,宋江毫不含糊,斷然拒絕,並且要求吳用此事切不可提,語氣很堅定、嚴厲。
  • 宋江招安如果外包給西門慶團隊運作,應該會有另一番氣象
    宋江和西門慶同是其實不然,如果宋江能有幾個西門手下的幹才,那梁山的招安可能會是另一番氣象。梁山聚義,宋江打出的是替天行道的大旗,目的也只有一個,被朝廷早日招安。很現實的招安目的,而吳用這個沒有任何社會實踐經驗的落魄書生,根本看不到當時的社會現實是朝廷把持在高俅、蔡京、童貫和楊戩四大奸臣手中,招安說白了就是向這四個人低頭,而吳用卻反其道而行之,完全站在這四人的對立面,打高唐州,敗童貫,搞定高俅的圍剿,看似戰果輝煌,積累了招安的資本,其實卻是在這四人心中種下了仇恨的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