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劇中的三位女主角也都掀起熱議。
其中,最吸引與感動我的,不是聰慧大氣的顧佳,也不是獨立堅強的王漫妮,而是一個在所有人看來,一個性格非常好,平凡而又普通的鐘曉芹。
因為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自己:
職場上,她是辦公室裡的打雜小妹,幫同事磨咖啡,買東西,從來不會說一個「不」字。
生活中,她沒有自己的意見,即便是發現自己懷孕,關於要不要這個孩子也是聽老公的。
這種不懂拒絕、與人為善的老好人性格,儘管讓她收穫了一些好人緣,卻沒有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好。
直到孩子沒了,朋友的一句話——一個不知道拒絕的人,所有的接受都是廉價的,才猛然點醒了她。 她學著拒絕那些不屬於自己的工作,也果斷和不在乎自己的丈夫離了婚,開啟了全新的生活。 不再討好別人後,她逐漸活出了自我。
1
懂得拒絕,恰是最好的尊重
鍾曉芹明明只是上班,但由於她不懂得拒絕,又是磨咖啡,又是買東西,活脫脫成為了公司的「保姆」。
「說一個不,地球會爆炸嗎?」
如果不是鍾曉陽的這句話,鍾曉芹還不知道要做多久的好人。
鍾曉芹的傻白甜行徑,其實也是今天許多人的寫照:
因為想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所以對各種各樣的請求都來者不拒。
當接受成為了自然,你所做的一切都會成為分內之事,甚至無條件地保持善良與接受,總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從而逐漸失掉自我。
終於,我們溫暖了別人,卻累死了自己。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在孔子看來,狂和狷作為對立的兩個品質,但是他們積極進取、敢作敢為,以及有所不為的精神品質依然值得學習。
後來,孟子又在此基礎上做了延伸,他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人生在世,做事要有底線和原則,有些事要不為,也就是學會拒絕,學會取捨,選擇重要的事情去做。
畢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放棄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績。
在劇中,鍾曉芹正是因為不懂得「有所不為」,不會拒絕,所以才會淪為雜工,但是在職位上卻一直原地踏步,沒有進展。
你不可能什麼都想得到而又什麼都不想失去,你也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你必須學會選擇,懂得拒絕。
2
別人的看法,並不是那麼重要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很難說出一個「不」字,就是因為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賈伯斯曾說:「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更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
生活是自己的,不必過給別人看,更不必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有時候別人的看法,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公突然有一天心血來潮剪掉了自己留了十多年的長髮,在他看來這絕對是一次大膽嘗試。心裡也開始腦補,周一去了公司,會被所有同事圍觀。
實際上,當他去了公司後,所有人依舊忙於工作,沒有一個人提起他的新髮型。稍微有點有點反應的,都只是說:「你今天看著有點不一樣。」
那時候,他才知道自己的無端顧慮有多麼幼稚。但有的人就是永遠活在別人的認知裡,毫不自知。
楊絳先生在百歲生日時,曾寫下這樣的感言: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不要讓別人的看法,左右了你的心情。
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主宰,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的。
3
不要人云亦云,做真實的自己
在《三十而已》中,鍾曉芹之所以一直不敢拒絕他人,除了她太過注重別人的看法之外,還源於她缺失主見,缺少自己的判斷力,也不敢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露出來。
媽媽說該戀愛了結婚了,她照做;老公說婚後五年不要孩子,結果意外懷孕,覺得老公不會要。
她總是習慣性地以別人的喜好要求自己的行為,而從不去想自己要什麼,也不去爭取。
在《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在孔子看來,子貢提出的「鄉人皆好之」和「鄉人皆惡之」的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我們並不能因為別人說好就認為他好,也不能別人說不好,也就急於否認。
我們不必去討好所有的人,也無法做到讓所有人滿意。
真正的朋友是久處不厭,從來無需刻意的討好。
《奇葩大會》中,蔣方舟說,「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呵故作討喜的樣子。」
生活是自己的,隨波逐流,只會讓你活成別人的模樣。
別人有別人的看法,而你有你的活法。
人一定要把評判標準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我們生來這個世界,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的別人。
人生下半場,願我們,都能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