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老人,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自己的孩子輩孫子輩,都有自己的福分,作父母的不必為其擔心。
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對於下句卻鮮少有人知。而下句才是精華。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傳說,明朝宣德年間,有個秀才姓羅,因為家境困難,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鄉,遠離家人,去很遠的地方,當一個教書先生。羅秀才有妻有兒,妻子是一位大家閨秀,他不在的時候,只能妻子來做家務,但妻子對家務不擅長,所以只能和兒子一起管理家務。
在外幾年,秀才終於有機會回家過年了。見到自己已經七歲的兒子,他很滿意。就想考考他,好送他去上學。
秀才指著天,讓兒子來對。可是,平時只懂家務的兒子,根本對不出來。母親在一旁干著急,手往地上一指,卻剛好不好的指著了地上的一泡雞屎。兒子心領神會般的,就對出了一個「雞屎」。
秀才大怒,又厲聲的問「父親」對什麼,其母怕丈夫氣壞,就指著自己,想讓兒子對「母親」,結果兒子看到了奶,就對出了「奶」。
秀才聽罷,對自己蠢笨的兒子,終於死心。他記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對兒子心灰意冷,最終出家當和尚去了。
羅秀才的突然離開,對這個家打擊很大。但是,他的妻子慢慢的想開了,就用農忙的閒暇時間悉心教導兒子,後來,又積攢錢財為自己的兒子請名師教導。兒子進步飛快,後來一舉高中,成了莊園。
為了感激自己的母親,他的兒子中狀元後,就為自己的母親過壽。出嫁的羅秀才聽了,非常的開心,急忙趕回家來探訪。
但是,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後來,還請求見一下新科狀元。見到後,在牆上寫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這句話的下句其實是告誡天下的父母,兒孫有他們自己的福氣,智力也是一樣。只能因勢利導,而不能強逼或者放任,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對子女付出,是愛的表現,但一定要掌握好尺寸。
子女漸漸的長大,有自己的思想,思考方式,父母過於擔憂,只會適得其反的讓子女討厭自己。如果,子女有福,即使兩手空空,也能白手起家;如果沒福,就算你有萬貫家財,也是坐吃山空。作父母的只要適當的給一些建議,不能管得太緊,去徒增雙方的煩惱。
不要對自己太苛刻,想做什麼,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