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少有人知

2020-10-04 安淼

現在的老人,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自己的孩子輩孫子輩,都有自己的福分,作父母的不必為其擔心。

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對於下句卻鮮少有人知。而下句才是精華。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傳說,明朝宣德年間,有個秀才姓羅,因為家境困難,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鄉,遠離家人,去很遠的地方,當一個教書先生。羅秀才有妻有兒,妻子是一位大家閨秀,他不在的時候,只能妻子來做家務,但妻子對家務不擅長,所以只能和兒子一起管理家務。

在外幾年,秀才終於有機會回家過年了。見到自己已經七歲的兒子,他很滿意。就想考考他,好送他去上學。

秀才指著天,讓兒子來對。可是,平時只懂家務的兒子,根本對不出來。母親在一旁干著急,手往地上一指,卻剛好不好的指著了地上的一泡雞屎。兒子心領神會般的,就對出了一個「雞屎」。

秀才大怒,又厲聲的問「父親」對什麼,其母怕丈夫氣壞,就指著自己,想讓兒子對「母親」,結果兒子看到了奶,就對出了「奶」。

秀才聽罷,對自己蠢笨的兒子,終於死心。他記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對兒子心灰意冷,最終出家當和尚去了。



羅秀才的突然離開,對這個家打擊很大。但是,他的妻子慢慢的想開了,就用農忙的閒暇時間悉心教導兒子,後來,又積攢錢財為自己的兒子請名師教導。兒子進步飛快,後來一舉高中,成了莊園。

為了感激自己的母親,他的兒子中狀元後,就為自己的母親過壽。出嫁的羅秀才聽了,非常的開心,急忙趕回家來探訪。

但是,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後來,還請求見一下新科狀元。見到後,在牆上寫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這句話的下句其實是告誡天下的父母,兒孫有他們自己的福氣,智力也是一樣。只能因勢利導,而不能強逼或者放任,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對子女付出,是愛的表現,但一定要掌握好尺寸。

子女漸漸的長大,有自己的思想,思考方式,父母過於擔憂,只會適得其反的讓子女討厭自己。如果,子女有福,即使兩手空空,也能白手起家;如果沒福,就算你有萬貫家財,也是坐吃山空。作父母的只要適當的給一些建議,不能管得太緊,去徒增雙方的煩惱。

不要對自己太苛刻,想做什麼,就去做。

相關焦點

  • 淺議兒孫自有兒孫福
    秀才夫人本是大家閨秀略通文墨,其夫走後顧請塾師教子督子勤奮攻書上進,後高中三甲,秀才遊方返鄉,見一豪門為母慶生,一打聽是其兒高中,於是上門化緣,給米給錢都拒之,索紙筆書一詩飄然離去,詩曰:「憤氣離家十八秋,鬥米千錢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暗然離去,妻、兒知後急追不見影蹤。
  • 我坐月子,婆婆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幾年後,她哭著說後悔
    每每問到宋老太是如何處理這些時,宋老太就會滿不在乎地說:&39;兒孫自有兒孫福。&39;問她的那些老太太也都不再問了,因為大家也都知道,她雖然有一兒一女,但是女兒已經遠嫁國外,兒子卻還未結婚,所以目前家裡是沒有什麼拖累。
  • 「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關於它還有一個故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它的意思就是在人吃飽穿暖之後,思想就歪了,開始想一些不正當的事情。關於這句俗語,還有一個歷史故事。據說在以前有一個姓陳的大戶人家,老來生了一個女兒,非常高興,對女兒也是萬般的寵愛。
  • 「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關於它還有一個故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它的意思就是在人吃飽穿暖之後,思想就歪了,開始想一些不正當的事情。關於這句俗語,還有一個歷史故事。據說在以前有一個姓陳的大戶人家,老來生了一個女兒,非常高興,對女兒也是萬般的寵愛。
  • 年老的父母,兒孫自有兒孫福,居住的老窩養老的錢你們準備好了嗎
    小軍的理由是:嶽父嶽母把一生掙下的錢、賣房款全補貼了他們的兒子小明,現在他們老了生病了,兒子居然不盡贍養義務,可兒子不孝順、不靠譜,也不能只指望女兒啊?當初誰讓你們把一生掙下的錢、賣房款一分不留,全部補貼給了兒子呢?
  • 故事:六十歲的我,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兒孫,被人羨慕卻偷偷流淚
    ● 故事:六十歲的我,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兒孫鄰居劉大媽六十歲,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兒孫,四世同堂。鄰居們誰家有喜事都找她幫忙鋪床,我們這個地方講究全和人鋪床有福氣,人丁興旺,健康長壽。劉大媽每次都樂呵呵地去幫忙,接受著人們送給她的吉祥話。♦️ 婆婆跌跤,孫子感冒。有一天,劉大媽的婆婆不小心從椅子上滑下來,跌的站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