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似一位催眠師,萬物在它的撫摸下靜靜地睡著,不知不覺間的我們又觸及了她永恆美麗的傳說!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逢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逢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留下了中秋節永恆美麗的傳說。
後有經典詩人醉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傳統活動演變: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
祭月,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祭後分胙,飲宴、賞月。華夏祭禮講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天氣因素不是關鍵。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拜月,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中秋也有拜月的習俗,不過全為女子之事,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拜灶」。
觀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燃燈,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在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為興盛,特別是廣東地區,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出果品、鳥獸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猜謎,中秋有猜燈謎的習俗,在中秋月圓夜,許多地方會在公共場所掛上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了「荷葉」、「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
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賞桂花飲桂花酒,諺語有「八月十五雲遮月」之說。雲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而桂花又是富貴吉祥、子孫昌盛的象徵,桂花酒自然這時也倍受人們喜愛。桂花酒的歷史好比中秋節一樣悠久,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之說。到了清代,中秋節飲桂花酒變成既定習俗。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東酒」。桂花酒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古時候兩英山下住著一個仙酒娘子,她釀出的酒,味醇甘美。一年冬天,娘子發現門外躺著一個快要凍死的漢子,便好心背他回家照料。一日,那漢子不辭而別,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一白髮老人,表示喊渴,她便咬破中指伸到老人嘴邊。此時,一陣清風,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裝滿許多桂子,附帶一張紙條: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原來,漢子和白髮老人,都是吳剛變的。這桂子種下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香甜,後來人間也就有了桂花與桂花酒。
傳統活動千萬演變,傳承精髓不變!
又逢佳節問月時!父親的臉上是否又多了幾條皺紋?母親的頭上不知又添了幾根白髮?家鄉的明月可又掛在當空?如今的你,又有多久沒有回家了?
趁父母尚在,趁時光未老,趁中秋月圓,請放下繁雜的工作,放慢匆忙的腳步,回家看看,給家人一句暖心的問候,一個平安的微笑。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家人團聚的時刻,才是最幸福的時光。團圓,永遠是最好的中秋話題。不論你是忙於工作,還是漂泊在外,中秋節了,請放下一切的牽絆,好好的陪陪父母、陪陪家人!給親人一個團圓的中秋,也給自己一個圓滿的歸宿。
人生是一道減法,見一面就少一面,我們要好好珍惜和親人相處的日子,不要讓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要知道,團圓就是此生最大的福,家在愛就在,中秋的幸福就在。吃一塊月餅,願自己心想事成;陪一次家人,願親人平平安安;留一個祝福,願未來圓圓滿滿。
桂酒一杯邀四海,同敬心頭三生月。
海上明月起,天涯共此時!
謝謝閱讀,歡迎評論,路過點讚,如果喜歡請分享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