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濫交、嗑藥、同性、叛亂、軍火交易…
每個話題單拎出來,都夠拍一部劇了。
這部劇夠狠,一下子把它們都集齊了——
《小鳥們》
大家可別被這小清新的劇名給迷惑了。
本劇改編自美國女作家阿娜伊斯·寧的同名短篇小說。
阿娜伊斯·寧,她被視為西方女性文學的創始人,「身體寫作」的先驅。
在1960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中,她的作品受到廣泛關注。
同時她也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與許多作家有過風流韻事。
這部同名短篇小說,產生也是因為當年有位文學收藏家,付錢請阿娜伊斯·寧寫一部情色小說,稿費是一頁一美元。
阿娜伊斯·寧後來交出的就是《小鳥們》,一本不折不扣的小h書。
但她將一個關於女性覺醒的故事,嵌套在了其中。
1955年,美國紐約。
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做露西·薩維奇。
她的父親是一名專橫的軍火商,也是個控制狂。
因此,露西患上了輕微精神方面的疾病,需要服用藥物以抑制蓬勃的欲望,讓自己鎮定下來。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露西的婚姻自然也不會如自己所願。
她被嫁到了遙遠的非洲大陸,摩洛哥的丹吉爾。
那個成為露西丈夫的男人叫做雨果。
露西和雨果的結合,比起婚姻,更像是一次交易。
露西的父親需要雨果助他打開非洲市場,將自己的軍火銷往非洲。
當時正值摩洛哥的法國殖民時期,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對武器有大量需求。
而雨果則是為了錢,他要幫家庭還清債務。
但露西不知道的是,丈夫雨果其實還是個同性戀。
他有個叫做阿巴扎的情人。
新婚第一晚,就算露西脫光了躺在雨果面前,他也不為所動。
露西很鬱悶,還以為是自己的問題。
婚後某天,露西和雨果一起去酒吧。
想不到阿巴扎突然出現,讓雨果猝不及防。
但他不是來砸場子或是揭穿雨果的,只是作為雨果的好朋友前來道喜。
就這樣,阿巴扎出現在了露西的生活中。
在婚後的相處過程中,露西發現自己和雨果性格很不合。
因為離開了原本家庭的管束,露西逐漸開始追求一些新鮮刺激的東西,雨果則較為冷淡。
其實退一萬步講,兩人本就不是因為相愛才在一起的。
初來乍到,為了結識更多的人,露西參加了伯爵夫人舉辦的一個派對。
這個派對必須攜帶一名男伴才能進場。
露西擔心雨果對這樣的活動不感興趣,但她又不認識鎮上的其他男人。
所以,露西只好邀請阿巴扎陪她一起去參加派對。
露西向阿巴扎吐露心聲,希望從他那多了解一些關於雨果的事。
可露西越是表達對雨果的愛,阿巴扎聽著就越扎心。
為了不暴露自己和雨果的關係,阿巴扎作為朋友答應了露西的請求。
並且主動表示,要帶露西去挑幾件適合派對的衣服。
面對高定店內各種華麗的服裝,露西精神世界的另一道大門也被打開了。
她可以隨心挑選鍾意的衣服,再也不用穿父母替她買好的衣服。
露西和阿巴扎關係也漸漸變得親密,這讓雨果變得警覺起來。
他害怕阿巴扎誤事,毀了自己的名譽,也毀了這段婚姻。
三個人就在互相隱瞞之中,戰戰兢兢地生活著。
這段複雜而又混亂的三人關係,正是故事的主線。
在主線之外,本劇還延伸出許多支線。
分別象徵著性、暴力、喜劇、女權主義、後殖民政治等主題。
這種多主題的混合,雖然不是連貫的,但卻豐富了故事的可看性。
在所有支線中,最吸引人的,尺度最奔放的,當屬妓院的故事。
妓女謝利法,雖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但她展現的生活狀態,儼然像一個獨立女性。
在處處受壓迫的殖民統治下,她表現出難得的大膽、隨性和自由。
她會和愛人在海灘上浪漫的表達愛意。
在愛人被權貴抓走後,也敢於只身前往去救他。
碰到一些事情的表現,更是相當的出人意料。
比如,一次她在酒吧裡,被一群野蠻無禮的法國士兵要求上臺唱一首《馬賽曲》。
起初她不願意,她說自己不是酒吧的員工,憑什麼免費唱歌?
但在收了錢後,她把歌唱成了一場屬於自己的秀。
旋律基本跑調,聲調忽高忽低,動作誇張,還做出了粗鄙的姿勢。
完全褻瀆了這首法國國歌。
任由那些法國士兵在臺下氣得跳腳,她反倒唱得更歡了。
在露西和謝利法偶遇的時候,露西曾問過她,「你有丈夫嗎?」
謝利法回答她,「沒有。不過我有一個妻子,她叫謝利法。」
就算是在妓院裡,謝利法每次所扮演的角色,也是高高在上的女王。
每個和謝利法走進房間的男人,都乖乖臣服於她。
謝利法一邊揮舞著皮鞭,一邊辱罵他們都是「法國豬」。
也就此奉獻了劇中那些香豔的場面。
但這些情色戲份,絕不是為了譁眾取寵。
它代表著一種底層的抗爭,也為隨後的女性覺醒埋下伏筆。
除了這些大尺度戲,這部劇的攝影也是一大看點。
堪稱一場視覺盛宴。
鏡頭下的丹吉爾,有一種柔和絢麗的美——
陽光、大海、藍天和沙灘。
放眼望去,儘是高飽和的色彩。
服化道充滿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古典情韻。
色彩鮮豔,元素豐富。
總是佔滿整個畫面,有很強的感染力。
而那些羞恥的、血腥的、暴力的場景在其間上演。
用禁忌去打破莊嚴,所製造的不和諧音,也恰好契合全劇「反叛」的基調。
畫面構圖和燈光也有新意。
出現了大量的傾斜視角。
表達出一種生活的割裂感與荒誕感。
靜態場景的打光,總能在人的面部勾勒出一種面具般的詭異色彩。
看起來迷幻十足。
但在這些支線劇情過後,整部劇最終仍然要落回到主線上。
它首先提出了一個關於「婚姻存在」的問題。
雨果認為,婚姻是一種社會制度。
人們結婚是為了名譽,為了頭銜,為了讓自己在社會上看起來像一個正常人。
這時候阿巴扎就問他,「那愛呢?」
雨果無法回答。
這種沒有愛的婚姻,終究難以為繼。
被蒙在鼓裡的露西,還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雨果和阿巴扎赤身裸體躺在床上,被她逮了個正著。
露西這才明白,原來自己在這場婚姻中,只是籌碼。
更令露西絕望的是,父親對這件事竟然無動於衷,甚至覺得女兒能嫁出去就已是萬幸。
而且母親也不支持露西離婚,她認為那樣就淪為二手貨了。
在那之後,露西搬到了伯爵夫人家裡。
片名「小鳥們」的含義,也在這個時候揭示:
露西在伯爵夫人家裡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小鳥擺件。
伯爵夫人告訴露西,這些全都是她丈夫每年送給她的禮物,都是很小的小鳥,裝在盒子裡。
直到離婚的那年,送來了一隻最大的鳥。
這樣的對比,也說明了婚姻關係中男女地位的懸殊。
「籠中鳥」的意象,在劇中出現了許多次,它所代表的意義也很明確——
在那時,很多男性總是想要控制女性,想方設法用種種藉口編織出一個個鳥籠,想將女人們囚禁其中。
無論是平民露西還是尊貴的伯爵夫人,都難逃被物化的宿命。
終於,壓抑已久的露西選擇打破這一切。
在伯爵夫人的派對上,她看到了之前所拍攝的一支極盡放浪的短片後。
露西舉槍朝屏幕裡的自己開槍。
那一刻,她殺死了過去的自己。
伴隨全劇結尾摩洛哥叛亂的發生,也正應和了女性的覺醒。
用原著作者阿娜伊斯·寧的話講就是:
「有朝一日你終會醒悟:包裹嚴實藏在花蕾裡,遠比盡情綻放疼痛難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