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這部劇中,朱朝陽是故事中的主角。開場五分鐘的劇情就牢牢吸引了觀眾們的心,張東升直接從山上推下自己的嶽父母,而這恰巧被三個孩子用相機拍下來成為了劇情向後發展的導火索。三位孩子的相遇註定了主角朱朝陽最終會墮入黑暗。
聚焦青少年成長是《隱秘的角落》的核心,那麼,這部2020年火爆播出的電視劇,揭示了家庭教育的哪些誤區呢?
1. 只有孩子成功了,我才會有快樂與幸福。不然,我會覺得丟臉,恥辱,不配得到幸福。為了後半生的幸福,我必須義無反顧的盯著孩子,想方設法努力學習,爭取成才。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其實孩子從出生之後,就不再單單是你的,更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你和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長,健康的關係是相互滋潤,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廝殺,相互折磨。劇中的張朝陽媽媽離異後,把自己後半生的幸福寄托在兒子學業成功之上,兒子必須是班裡永遠的第一,這也是學霸兒子給她帶來的唯一驕傲。
有位家長自己工作敬業,業務能力很強,深受領導賞識,同事們的誇讚。就是孩子讓她感到刺心的痛,剛上初中,就嚴重厭學,不交作業,不聽網課。一提到孩子學習的話題,不知所措,心裡很沉重,頓感黯然失色。有時,下班了寧願加班都不想回家面對自己的孩子。有時會覺得孩子如果成績不好,考不到好的大學,自己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與幸福,不敢享受那份屬於自己的快樂,有時恨不能幫孩子學習與考試。有一次提到十堰某的孩子上網課期間,因與家長發生爭吵,情緒激動,寫下遺書,跳樓自殺的事兒。媽媽竟然傷感地講:說實話,我現在的心思都在女兒身上,別人家地孩子的死活好像離我很遙遠,我沒有太多的感覺,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關注。天哪!家長自己的心都極度麻木了,連關愛生命的能力都不具足了,又何以影響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呢?
2. 只有讓孩子受足夠多的打擊與磨難,才能獲得成功,不然他會驕傲自滿,狂妄自大。成績優秀,進入名校的孩子為什麼也不快樂?為什麼覺得活著沒有價值?有一類學生除了會學習,其他領域一片空白,空虛,無聊,寂寞,冷。家長認為,除了學習,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孩子沒有機會做其他一切有趣的事情。
劇中主角朱朝陽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他的學習成績每次都是第一。但他獨來獨往,受到同學的排擠,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遭受著校園暴力。朱朝陽幾乎沒有朋友。當老師讓媽媽注意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時,媽媽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冷笑,不以為然的說:孩子的主要任務不就是學習嗎?他哪有時間和同學一起玩?長大了自然就懂得社交了。
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容易得空心病,因為他很難獲得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局限的認為學習就是人生全部的意義。
2019年11月上映的電影《陽光普照》裡的老大阿豪陽光帥氣,有才華,弟弟阿和一直活在哥哥的陰影裡,覺得哥哥什麼都比自己好,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超越,他也渴望家長的關注與愛,卻總是被人忽略,無法讓人看到。所以他早早叛逆,與不學無術的孩子混在一起,常常惹是生非,有一次因為傷人,被關進少管所。爸爸竟然告訴警察:希望關他一輩子,永遠別讓他出來。此後,爸爸對外宣稱:我只有一個兒子叫阿豪,他很優秀。溫暖與愛的《陽光普照》裡成績優秀而懂事的老大,父親每年都會送他一本筆記本,上面寫著:把握時間,掌握方向。阿豪的獨白是: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白天,黑夜各佔一半。而我,卻需要24小時,從不間斷,陽光普照,永不停息。他深藏內心的孤獨與迷茫無人能解,結果貼著優秀標籤的阿豪受不起家長老師及身邊所有人的信任與重望,一天夜裡毫無徵兆的跳樓身亡,至死都沒有在爸爸送的本子上寫過一個字。爸爸始終不明白如此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走上絕路?家庭裡唯一的希望也隨之破滅。
現實生活中,為了孩子的教育,家庭關係緊張兮兮,把責任二字掛在嘴邊,嚴肅刻板,缺乏生活的激情,似乎不允許愉悅感的出現。為了孩子成器,不斷打擊孩子,哪怕考了99分,還要質問為什麼不能考100分,考了第二名,質問為什麼第一名不是你?嚴厲,苛刻,強制下的孩子取得了所謂的成功,人生一定會順順噹噹,充滿幸福嗎?
3.忽視對孩子人生的正確引導,沒有形成統一的價值取向。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如果話題不適合孩子參與,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迴避。而不應該使用雙重道德評價標準。張朝陽的爸爸讓兒子隱瞞綁架兒子的真相,以免讓他後媽唯一的弟弟坐牢時,朱朝陽對爸爸說:你一邊讓我誠實,一邊讓我撒謊?我到底該怎麼做?
壓抑孩子的個性,直接減少直覺能力的獲得,喪失生活的樂趣。而知識不等於能力與智慧,獲得單純的知識,不等於能成就美好的未來。身邊有個朋友訴苦:女兒從某985高校畢業,分到當地條件最好的單位工作,原以為,女兒長大了,自己終於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女兒的領導卻常常打電話向自己告狀:說女兒工作不夠敬業,沒有一點吃苦精神,工作常常偷工減料。搞得自己好沒面子,覺得女兒那些年的書都白讀了,一點用都沒有。女兒同一個科室的同事,三本畢業,由於工作踏實肯幹,特別討人喜歡,領導經常不由自主的誇獎她,這讓自己名校畢業的女兒感到很難為情,愈加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不求上進了。朋友說,別再迷戀什麼名校了,那只是個騙人的傳說!事實上,能考上名校,說明智商不低,若能學到真才實學,工作自然也可以幹起來當然可以得心應手,怕的是態度不端正,肆無忌憚,自恃才高八鬥,目中無人,或不善於交際,也會一事無成。錯誤不在於選擇上名校,而是沒有明確學習的初衷。
4.以愛的名義,強制孩子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如自作主張為孩子報各種藝術班、特長班及必不可少的文化補習班等等。如果孩子不服從,便會使出各種殺手鐧,讓孩子感到自責,無助。總之,服從不服從孩子內心都是痛苦不堪的。實則是家長在不經意間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孩子無所適從,同時也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劇中朝陽幾乎沒有學習之外的自由支配時間,在妹妹離去之後,爸爸才想起這個成績優秀的兒子,偶爾會帶他去遊泳館學遊泳。這是朝陽唯一享受父愛的短暫時刻,他倍加珍惜。而電視劇情就是圍繞暑期少年宮參加數學奧賽補習展開的,成人主角張東升就是少年宮的奧賽教練。孩子們幾乎是沒有時間享受寒暑假的,可能會比平時的學習負擔還要重。
一位名校碩士學歷,曾是一家公司老總的媽媽,辭職應聘女兒學校的宿舍管管理員開始全身心的陪讀生活。母親說:我為你犧牲一切,你一定得好好學習。女兒:為什麼?母親:將來可以考個好大學。女兒:為什麼要考好大學?母親:可以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女兒:那又怎樣?當我有了孩子,不就要放棄一切嗎?孩子的成才,是為了磨練我,激勵我,提升我,而不是犧牲我。就像知名育兒博主王人平倡導:媽媽絕不是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的媽媽,她不會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會藉助孩子完善自我,和孩子共同成長。
一切為了孩子,可能真的會毀了孩子一生:哈爾濱一位單親媽媽,從兒子中考到讀研,她都一直陪伴,40出頭的她放棄了公務員的工作,賣掉房子,拒絕一切再婚追求,可謂一生的希望都壓在兒子身上了。結果兒子不堪母愛的重負,,連續兩次考研失敗後,選擇繼續再考,已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不知不覺患上嚴重抑鬱症,持刀自殘(自殺),幸好被母親及時發現,倖免一死。事後母親悲痛欲絕,一切看似為了孩子,卻差點謀殺了孩子。
5. 家庭離異會對孩子造成災難性的傷害。每年的高考之後,會出現家長離婚潮,似乎為了孩子做出了巨大的隱忍,明明沒有感情,過不下去了,為了不影響孩子,勉強湊合地過著痛苦不堪的日子。離異家庭本沒有問題,也不成為問題,問題是單親家庭裡的母親或是父親內心有沒有愛的力量,可否傳遞給孩子無私無畏的愛!
《隱秘的角落》裡朝陽的媽媽離婚後,想通過孩子學業成功帶來對母愛的回饋。劇中有個細節:她每天讓孩子定時喝一杯熱牛奶,不順她的意思,她就會歇斯底裡,臉上的表情扭曲變形,一瞬間把離異女人的負面情緒全發洩到孩子身上。小小年紀的孩子又如何能夠承受心理失衡的母親給予的重負?她的愛混雜她自己的各種缺憾,變得偏執、脆弱。這已經不能算是一種愛了,孩子可能隨時會不堪重負,精神崩潰。
劇中單身帶著女兒一起生活的警察,繁忙的工作之餘,把孩子兼顧得很好,孩子很樂觀,陽光,積極向上。他會通過自嘲讓女兒放鬆,不必非得爭第一,盡力就好,女兒總是不滿意自己屈居第二的成績,他對女兒講:老爸上學時前十都從來沒有進入過呢?你考第二已經非常優秀了!無論你考第幾,爸爸眼裡你都是最棒的!下班了他會安心在旁邊陪伴孩子學習,陪孩子追劇,根據孩子的需求報必要的補習班,而不是焦慮不安人云亦云地去追求所謂的完美。
孩子獲得真正的幸福要的是愛,信任,自由與獨立。為了孩子幸福,我們應收回對孩子過度的關注,收回對外在的諸多焦慮,收回對孩子控制的力量。想給到家人和孩子真正無條件的愛,首先需學會愛自己,愛滿自溢。
學會愛自己,從建立自己的主見開始,不依賴他人,不人云亦云。培養自己的定力,內心有方向,心裡不發慌。
1.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如靜心冥想,悅讀,練書法,運動(舞動),總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靜心的方法,讓自己回到當下,不牽掛過去,不思慮未來。
2.相信自己是值得愛與被愛的,體會自我關愛。信任是健康的冒險,那為什麼不能大膽嘗試呢? 信任從我做起。當我們有了內在的力量,方能提高直覺能力,顯化空的智慧,跟著心的正確指引前進,找到屬於自己專屬的家庭教育及親子關係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