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來自於這樣一個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鄰裡兩戶人家,一家家庭人員比較能幹一些所以比較富裕,另一家比較貧窮,平時兩家關係還很不錯。
有一次,老天爺發怒了。降下了災禍,兩家的稻穀顆粒無收。這時候富裕的一家就去外面買了稻穀,窮的這家顆粒無收,也沒有錢去外面買稻穀,心裡想著只能在家中等死了。
這時候富裕的這家人看到窮的這家情況,趕緊給了窮鄰居一升米,窮的這戶人家得到米之後來到富裕的這戶人家家中千恩萬謝,言語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於是富的趕緊又給窮的這戶送了一鬥米。窮的把米拿回家之後,兄弟很沒好氣的說:
憑什麼只給我們送一鬥米啊?這鬥米除了夠吃以外根本不夠明年的種子,這富裕人家也太過分了!既然他們這麼有錢,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
誰知這話傳到了富人家耳朵裡去了,富裕人家很生氣,心裡想著我又不欠你的白白給了你那麼多糧食,你們不但不感激我,還把我當成應該要給你們送糧食一樣。
從此兩家結仇老死不相往來。
真正的朋友或者親戚不會被你擔米養著
大家只記得這個成語的典故,卻沒有分析身邊的那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事例中的人。其實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是不會一次又一次的踐踏你的底線,他若真正困難,你給了他一升米的時候他就會知足,而不會肆無忌憚的向你索取。
真正的朋友是不會被你擔米養著的,大家互不相欠,憑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別人的幫助呢?接受了別人的幫助要心存感恩之心而不是覺得別人是應該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個故事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遇到了不知感恩的人,這個故事的發生是必然的。
如果你遇到的是知恩圖報的人,這個故事一定不會發生。因為在他接受你一升米的時候就會知足了。知恩圖報的人肯定會先把這升米的人情給還了然後和你再續情緣。就沒有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故事發生了。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只顧索取的人要敢於和他撇清關係,千萬不要礙於顏面。因為撇清關係是告訴他,幫助他是你的情分,但並不是你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有一天,你給了他一鬥米又一鬥米,形成習慣之後,他就會一直向你索取。
當有一天你累了,不想再幫助他的時候,他就對你有意見了,認為你不講「義氣」了!這就養了一個仇人。其實可以這樣說,仇人並不是你養出來的,而是這種人根本不知好歹,和這種人打交道只會虧不會賺,適當的幫助一下是可以的,遇到不斷向你索取的人那就勇敢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