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是個什麼樣子呢?估計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樣子,甚至還有一萬個人都搞不清楚愛情到底來過還是沒來過。
可是在這本書裡,你卻能不斷驚呼:哎呀,我和書裡的人差不多啊。這本書就是愛爾蘭作家薩利.魯尼的《正常人》。
它之所以能夠在千人千面的愛情裡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樣子,就是因為它通過一堆年輕的人故事,展示出每個人都對愛情有自己的設計,但是最終才知道愛情是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誰都不能控制。
故事集中在兩個年輕人——男主人公康奈爾和女主人公瑪麗安之間,主要描寫的是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故事。不過這本書奇怪的地方在於,兩個人無論多親密,他們從來都沒缺男女朋友關係。
不是不愛,不是隨便,而是康奈爾在內心世界裡有自己的愛情模式。
康奈爾學習努力、長相帥氣,是足球隊的中鋒,在中學時期,每個人都十分喜歡他。但是他的家庭條件卻不怎麼好,穿著比較寒酸,媽媽靠給人家做家政來養活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誰,因為媽媽17歲就意外懷孕了。兩個舅舅也是不省心的,一個曾經進過監獄,一個被摩託車差點撞死。這樣的出身很容易讓康奈爾被小鎮上的人劃入了不體面的行列。
也正因為如此,康奈爾才格外重視外界對他的喜歡,因為他希望在所有外人眼裡他是可以融入大家的,他並不會因為出身就折損了他作為小鎮正常人的羽翼。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康奈爾即便喜歡上了瑪麗安,即便拿走了瑪麗安的初吻,也要在學校裡裝作完全不認識的樣子,因為瑪麗安是大家口中的Bad Girl。
一個好孩子怎麼可以和一個Bad Girl在一起,大家會怎麼看待康奈爾呢?
高中時候的瑪麗安就好像她那口不守規矩的牙齒一樣,一點也不整齊,總是和別人不一樣。大家說她穿著難看的厚底鞋、臉上不化妝、甚至不刮腿毛什麼的,康奈爾的男同學們還會嘲笑她是個飛機場。
她格外聰明,但是她一個朋友都沒有。
康奈爾覺得,自己的愛情對象應該是可以被大家廣泛接受的樣子,能夠可以和他一起站在陽光下大方介紹給朋友們的Good Girl。於是,在學校的舞會上,他邀請了一位其他的女孩作為自己的女伴,拋棄了瑪麗安。
原本是自由生長、值得信任的一段愛情,在康奈爾的控制之下,讓這段愛情猶如灰姑娘的姐姐一樣,為了適應控制,削足適履,血流不止。
康納爾本以為一邊和瑪麗安私下談戀愛,讓瑪麗安當自己的影子愛人,一邊又可以繼續在高中維持萬人迷的正常人狀態,這種控制是自己可以應付的,可是故事就這樣失控了起來。
首先就是女主瑪麗安。
她是一個富家小姐,原生家庭裡早逝的爸爸和哥哥常常會家暴自己,而媽媽是站在哥哥一邊的。哥哥說:瑪麗安,你根本沒朋友,是不是?媽媽說:如果你在家裡和哥哥的關係都處不好,將來走到社會上怎麼辦呢?
所以高中時期的瑪麗安從來不覺得要和誰走近,她孤傲且孤獨,直到愛上了康奈爾。
可是康奈爾一番想讓自己做影子愛人的話,猶如一顆子彈擊穿了瑪麗安所有的該與不該的判斷:我就是該被控制的吧?我享受這種被控制的感覺,哪怕他此刻想與我、另一個女生3P,我也是願意的。
於是瑪麗安開始經歷著各種男人,無一例外的都會希望這些男人在親密時刻打自己。
她覺得自己不配擁有誰的愛情。
其次是康奈爾本康。
他覺得自己是處於掌控的一方,所以無論他提出什麼要求,瑪麗安都會同意。正是這樣的狀態下,康奈爾發現他竟然會冒出邪惡的念頭:他甚至有了想打瑪麗安耳光的衝動,雖然這種念頭在他腦海中一閃而過,這讓他十分害怕、厭惡。
於是他開始了逃亡,逃到一個讓所有人都覺得是個正常的女人的懷裡,他有了女朋友——海倫。
在海倫面前,他表現的是格外正面積極的,沒有了和瑪麗安在一起的羞恥,大家十分喜愛他和海倫在一起的樣子。康納爾也覺得他繼續維繫著他要的感覺:被肯定、被接受、是個正常人。
可是這次逃亡讓康奈爾有些蹩腳的橋段:在去義大利旅遊的路上,每天會和海倫視頻、給母親報平安、給瑪麗安寫一封郵件,郵件越寫越長,他特別喜歡和瑪麗安講那些絕不會和別人說起的一切。
究竟愛的是誰,一目了然,可是康納爾卻在控制的魔咒下,做著失控的事情。
再次是那些被控制席捲的旁人。
無論是瑪麗安後續找的歷任男朋友,還是康納爾覺得十分合適的海倫,都被無辜席捲進這場風波中——他們以為對方是愛自己的,可是康奈爾和瑪麗安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個替代品。
海倫眼睜睜看著康奈爾眾目睽睽下擁抱著瑪麗安,直到不得不撒手;男朋友們呢,基本都是和康奈爾一樣的高大身材,瑪麗安自己都不知道,其實每一任男朋友都是按照康奈爾的模型來塑造的。
所以,瑪麗安和康奈爾各自的親密關係都很短,分手是必然的。
最後是康奈爾自以為是的局面。
康奈爾一廂情願的以為高中時代和瑪麗安在一起是秘密的,沒有人發現。但是滑稽的是,周圍的人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們在一起,康奈爾在那個時候,就像是一個滑稽的小丑,維繫著所謂的空洞的控制感。
扎紮實實傷害著自己、愛的人,但是卻像曝光的照片一樣,什麼美感都沒有。
好朋友羅布的自殺讓所有的失控開始慢慢剎車。
羅布一輩子都渴望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於是不斷的控制自己的行為,讓別人接納自己,比如,他會拿自己女友的裸照來炫耀、取悅大家。
大家代表正常人,我們只能不得不控制自己,甚至違背自己的良心。
羅布在一個跨年的晚上自殺了,因為精神問題。康奈爾在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感到自己的內心痛苦到無法呼吸,因為他在羅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不想成為第二個羅布。
自己究竟控制得了什麼?究竟什麼讓自己不得不控制自己?康奈爾不得不深刻的思考這些問題。
此時此刻,他開始感念高中時代的瑪麗安,沒有朋友,但是她像一支箭,刺破了小鎮上方籠罩的塑膠袋。那個巨大的塑膠袋,讓每一個人都小心翼翼壓抑自己的情感、害怕哪天突然就被誤讀,成為了被孤立的對象。
那時候沒有人能夠控制瑪麗安,而其他人卻被所謂的「大家」控制了起來。
羅布的死亡宣告了一種結束:控制和被控制的遊戲到此為止吧。
無論是周圍的人用正常人的標準控制每一個人所思所想、還是康奈爾為了迎合周圍人而控制瑪麗安,這一切都隨著羅布的死亡土崩瓦解了。
書中描述康奈爾因此得了抑鬱症,他開始變得不愛說話,可是作為讀者,我們更多感受的是他開始踏上找尋自己的孤獨之路。
那個恆久不變的問題:我要找個什麼樣的人?從故事開始就不斷扣響康奈爾的內心:是漂亮的?是白皙的?是惹人可愛的?是可以得到大家認可的?......
與其說,是找一個什麼樣的愛情,不如說是自己在設計一份什麼樣的愛情。
失敗的經歷讓康奈爾不得不正視自己:在一次次與瑪麗安的接觸中,他的人生早就發生了變化——他因為瑪麗安選擇了更好的學校、他因為瑪麗安跳出了那個被正常人控制的環境;而他呢,在瑪麗安的內心也種下了變化——我願意和你享受聊天的感覺,因為你值得我愛。
看到此,大家都覺得瑪麗安和康奈爾的愛情互相治癒了彼此,可是更多是他們放下了控制的慾念,治癒了愛情。
我們每個人都會為愛情設定框架:要浪漫的、要熱烈的、要可愛的......可是當對方加入愛情之後,所有的反應都不再因為我們的意志而繼續推進。
我將不再只是我,你將不再只是你,我和你都將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樣子,這是愛情的化學反應。
誠如康奈爾和瑪麗安一樣,每當控制來臨,彼此就是一番折磨;每當控制遠離,彼此才能深入靈魂。
故事的結尾是開放的:瑪麗安鼓勵康奈爾去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而她選擇繼續留在原地等待。這是他們的又一次分離,可是這一次,你我卻願意相信他們終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