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兒女》王成原型是誰?巴金兩去朝鮮採訪,沉澱8年寫出團圓

2020-11-03 好奇文史談


電影《英雄兒女》曾經轟動全國


1

兩次去朝鮮體驗生活,沉澱8年後寫成中篇小說《團圓》

1952年春天,劇作家曹禺受當時中宣部文藝處長丁玲的委託,寫信給家住上海的巴金,動員他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活動,巴金在徵求蕭珊的意見後,寫信告訴曹禺他決定到朝鮮去。於是這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大地。


巴金(左一)與文藝組織成員在朝鮮


巴金與創作組成員在朝鮮待了半年時間。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志願軍某團六連生活的兩個月時間。1952年10月,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主攻任務,連長和指導員先後受傷,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全連堅守陣地,最後只剩下趙先友和劉順武兩人,當敵人不斷衝上陣地時,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衝上我軍陣地,請求炮兵直接開炮!陣地終於被奪回來,但趙先友和劉順武壯烈犧牲。當巴金來採訪時,團長張振川向巴金介紹了這段事跡,巴金非常震動。


巴金在朝鮮進行採訪活動。圖3(中)為張振川,圖1、4(右)為巴金


1953年,已經回國的巴金聽說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字後,決定再次赴朝鮮體驗生活。這時候他準備創作中長篇小說的想法已經逐漸成熟。在給蕭珊的信中,他寫道:"想寫出一部像樣的作品來,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還想在上海讀兩本像樣的蘇聯戰爭小說,看別人怎樣寫戰爭,好好學習一下。"但是,巴金回來後並沒有立即投入小說的寫作。直到沉澱了8年後,巴金才創作出中篇小說《團圓》。小說通過"我"的耳聞目睹,向讀者講述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


巴金在朝鮮


某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偶遇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犧牲,文工團員王芳承擔起宣傳英雄的任務,《英雄讚歌》鼓舞了前線將士們的士氣。此時王文清認出王芳就是18年前他失散的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並沒有馬上與女兒相認,而是鼓勵她向哥哥王成學習,後來王芳在一次慰問演出中,因為掩護戰友而受傷,被送回國內療養。後來,王復標回到朝鮮慰問,向王文清講述了18年前的故事,王文清終於與王芳相認。可是在這一家團圓之時,唯獨少了哥哥王成。


《英雄兒女》裡的女主角王芳


2

《團圓》獲高度評價,夏衍指示有關部門拍成電影,引起轟動

1961年8月,中篇小說《團圓》在《上海文學》發表。巴金對這部小說抱著平常心,認為它的讀者也許僅限於沒有戰爭經歷的人。但巴金沒有想到,小說刊出後引起矛盾、夏衍、荒煤等作家的關注。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看過小說後,就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把它拍成電影。


巴金(左二)在朝鮮


長影廠非常重視巴金的小說《團圓》。特派當時的著名導演武兆堤組成創作小組,開始著手改編電影《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電影海報


3

王成的原型並非一人,而是由多人綜合而成

張振川是原河北省軍區司令員,也是志願軍某團的團長。在談到巴金的名著小說《團圓》時,他說道:

1952年巴金在朝鮮開城前線,對志願軍65軍582團做戰地採訪。他作為志願軍慰問團成員,在朝鮮戰場呆了很長時間,冒著極大的危險,終日在戰壕裡與志願軍指戰員同甘共苦,可以這樣說,《團圓》是巴金用生命寫出來的。我作為團長兼政委向他介紹我團三打'紅山包'戰鬥中2營6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戰友們堅守67高地視死如歸、壯烈犧牲的事跡。巴金被趙先友等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寫出小說《團圓》。


《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

當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陸軍王牌第11師上萬人向志願軍67高地發起猛攻。在堅守4個晝夜後,6連傷亡嚴重,副指導員趙先友只得擔任連隊指揮。當敵人臨近陣地,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張振川喊道:"團長,敵人上來了,開炮打吧!"張振川只得下令開炮,堅守住了陣地。戰鬥結束後,6連被授予"英勇頑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趙先友獲特等功,劉順武等8人獲一等功。


王成的經典形象


但是,巴金在小說《團圓》裡對王成的描寫著墨並不多。他"年紀不過三十多歲,來到朝鮮,水土不服身體不大好。""這個團完成了上級給的任務,友軍也終於趕到了。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上犧牲了。"王成究竟怎樣"在山頭上犧牲了",巴金並沒有詳細描寫。


王成浴血奮戰


毛烽在後來的改編中,意外發現一篇烘爐和戰友合寫的通訊《向我開炮》,寫的是1953年6月29日,志願軍218團配合主力部隊向無名高地發起進攻,戰鬥中於樹昌曾經喊出:"敵人上了我的碉堡頂,開炮,向我開炮!"隨後,於樹昌砸碎步話機,拉響最後一顆爆破筒衝向敵人,犧牲時年僅23歲。在另一篇通訊稿裡,寫的則是1953年4月,201團步話兵蔣慶泉,當堅守的陣地遭遇敵人圍攻時,也對步話機喊道:"向我的碉堡頂開炮!"毛烽正是通過朝鮮戰場上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構想了王成在山頭上犧牲的場景,極大豐富了巴金小說的細節。


《英雄兒女》已經成為經典


1991年,為宣傳英雄事跡,趙先友生前部隊決定樹立一座雕像。8月20日,巴金欣然為英雄題字:"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巴金還寫了橫幅兩條,以做備用。


趙先友塑像及巴金題字


由此可見,巴金當初在寫小說《團圓》的時候,王成的最早原型是趙先友。而電影《英雄兒女》裡喊出"向我開炮"的王成,則融合了於樹昌、蔣慶泉、楊根思等許多人的英雄事跡,顯得更加豐富飽滿。因此我們可以說,巴金小說《團圓》裡的王成,以及電影《英雄兒女》裡的王成,原型是由多個英雄人物綜合而成的!


王成式的英雄人物


結語

1964年,電影《英雄兒女》上映,很快引起轟動。"王成式的英雄人物"以及"烽煙滾滾唱英雄"的歌曲,很快風靡大江南北。巴金的小說《團圓》以及由此改編的《英雄兒女》,都成為文藝經典。


《英雄兒女》片頭


《英雄兒女》表現的歷史背景是上甘嶺戰役。軍長秦基偉曾說過:"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史》中記載:"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因此,喊出"向我開炮"的"王成"能成為經典的英雄人物形象,並不在於他的"獨特性",而恰恰在於他的"普遍性"。就像《英雄兒女》裡所說的:"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裡,有千千萬萬個王成!"


相關焦點

  • 電影《英雄兒女》中高喊「向我開炮」的王成,他的原型到底是誰?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作家巴金曾兩次到朝鮮採訪,通過採訪他了解到許多志願軍戰士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巴金在朝鮮先後寫下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雄的故事》、《會見彭司令員》等文章。他不斷地積累著創作素材,為將來能寫好戰爭題材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
  • 不要刻意尋找反思抗美援朝的「王成」
    在這些年的熱議中,很多人把話題轉到了影片中的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上。一個近年屢屢在各大媒體(含央視)上出現的「蔣慶泉」,又時不時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英雄兒女》電影改編自著名作家巴金在1961年發表的小說《團圓》。巴金生前曾談到他創作王成這個藝術典型的經過。
  • 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的原型究竟在哪裡呢?
    受到了極大的轟動,該影片塑造出來的英雄人物「王成」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手持爆破筒衝入敵軍之中和敵人同歸於盡的壯烈赴死場面,給全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影片中「王成」拿著步話機,高喊:「向我開炮」,幾十年來這句話,凡是看過《英雄兒女》電影的人,都牢記在心,久久不能忘記。
  • 電影《英雄兒女》是鍛造的精品
    ,兩次踏上朝鮮戰場,在保衛開城反擊作戰勝利後,曾到65軍194師582團採訪過張振川。後來,巴金根據這些素材,創作出小說《團圓》,特別是1991年8月20日1961年,巴金的小說《團圓》發表後,反響很大,
  • 《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蔣慶泉並沒有犧牲,被俘後結局怎樣
    ——《法句經》《英雄兒女》是上世紀拍攝的一部經典的英雄戰鬥電影,60年代拍攝上映,立刻獲得了我國人民的熱烈支持。王成的原型是誰呢?從電影情節來看,王成的原型並非一個人,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大致可以解構為三個原型。
  • 56年前《英雄兒女》主演現狀 劉尚嫻今79歲 懷念劉世龍田方
    1961年,文學大師巴金以自己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經歷,和在朝鮮的實地考察,飽含革命熱情寫下了中篇小說《團圓》。小說一經發布,引起了眾人熱議。被稱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長影廠,一下就看中了這個寶貴的題材,很快電影《英雄兒女》的創作就提上了日程。導演是曾執導過《平原遊擊隊》的武兆堤,這次他也是編劇之一。而另一位編劇,則是由武兆堤推薦的老同學毛烽。
  • 《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蔣慶泉並沒犧牲,被俘後結局如何
    想必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巴金,他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叫作《團圓》,後來這部小說經過改編被拍成了一部電影,這個電影非常經典,幾乎所有人都聽過這個名字,它就是《英雄兒女》。其實,這名叫作蔣慶泉的戰士,1945年入伍,後來跟隨進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他是真正的英雄,但是傳聞在蔣慶泉被俘虜後,並沒有犧牲,而是輾轉回到國內。
  • 永遠的英雄兒女
    永遠的英雄兒女1972年,小學二年級八歲學唱《英雄讚歌》,電影《英雄兒女》六歲就開始看,看過N次,放影隊來到村放影,全村人集中在村裡的曬場看。還要過村過垌去看,八裡路範圍內的村肯定是要去看的。相同的題目自己村放影很多次,鄰村也放影很多次,只要有電影,每次都不落下。
  • 「榜樣的力量」解秀梅:《英雄兒女》原型抗美援朝唯一一等功女兵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鬥,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王成和王芳,成為那時人們崇拜的偶像,影響了中國幾代人!
  • 英雄「王成」原型於樹昌的家找到了,在山東萊陽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5日訊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是家喻戶曉的志願軍英雄形象,他那一聲「向我開炮,為了勝利」的吶喊激勵著幾代國人。而王成的主要原型,就是志願軍第23軍步話機員於樹昌。如今,於樹昌的家終於找到了,就在咱們山東萊陽。
  •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作家巴金去了朝鮮戰場。在體驗志願軍生活的一年時間裡,他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失散多年的父女在朝鮮戰場上重逢。父親叫王文清,是政治部主任;女兒叫王芳,是宣傳幹事。  巴金根據這個故事寫了小說《團圓》,發表在1961年8月的《上海文學》上。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夏衍看到後,立即讓長春電影製片廠改編成電影。  1963年秋,電影拍攝接近尾聲,片名定為《英雄兒女》,但主題曲卻遲遲沒有著落。
  • 三段不同歷史時期,觀看電影《英雄兒女》的不同心理體驗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無名高地的戰役中,王成英勇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王成的活動。
  • 上甘嶺 英雄兒女 金剛川
    上甘嶺後半段挺好的,英雄兒女 前半段王成的故事也挺好的。都是濃濃的革命浪漫主義。王芳的角色也很好,除了唱英雄讚歌那段肢體動作讓人想到後來的樣板戲。也解了一個疑問,樣板戲喜歡單手舉起唱高潮部分的來源。畢竟京劇裡沒這動作。看來最早出自 英雄讚歌 右手舉過頭頂的動作。而且後面有更詳細的來源,唱評劇才舉鼓槌。巴金大概沒想過能把他的小說改成這樣吧,畢竟 京城81號 稍微用一點他的 家,就好看的不得了。抗美援朝題材實在很難拍,尤其在英雄兒女後。
  • 大作家巴金結婚竟如此潦倒,婚房只能靠借?
    那時蕭珊正面臨父親的逼婚,於是來和巴金坦白心意,但考慮到蕭珊出生商賈之家,正值桃李年華,而自己已年過而立,卻還在為生計奔波,並無多少積蓄。年齡的差距和現實的考慮,讓巴金只能冷冷的裝作事不關己。在巴金的鼓勵和幫助下,蕭珊的處女作《在傷兵醫院》問世了,並刊登在矛盾主編的《烽火》雜誌上。巴金也在蕭珊的關心下,完成了《旅途通迅》和長篇小說《火》,兩人的愛情在戰火中不斷升溫。1939年,蕭珊考入了西南聯大,便和巴金一起離開廣州,輾轉重慶、昆明、桂林從事抗日文化宣傳活動,他們一起躲避飛機轟炸,一起擠在十幾人的大房間裡住宿,有時還要一起到處去找吃的充飢,雖然條件艱苦,卻非常開心。
  • 巴金為何在《家》中虛構一個"湖"?變奏的女性悲歌,在那裡埋葬
    當看完了巴金的名著《家》,不由得產生了一個小困惑:巴金為什麼在花園裡設計了一個湖?《家》是一本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書裡面許多人物都可以找到現實中的原型,而書中的高公館原型就是巴金的家——李公館。據巴金自己說,他家李公館的花園裡,並沒有湖,甚至連水都沒有。原本是有一個小水塘的,可是巴金小時候不慎落水,祖父特別心疼,下令把這僅有的小水塘也用土填上了。
  • 《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提到的烈士李玉安沒有死,40年後,他出現了
    謝幹事自然是讀過初中的,也學習過《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課文,但不可能記得課文裡出現過李玉安的名字,他順著年輕人的手指指向,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一次最壯烈的戰鬥——松骨峰戰鬥,或者叫書堂站戰鬥。假若需要立紀念碑的話,讓我把帶火撲敵及用刺刀和敵拼死在一起的烈士們的名字記下吧。
  • 《金剛川》:每個以生赴死的英雄,都應該被歷史永遠銘記
    當我看到《金剛川》裡那些老兵的採訪,以及被接回的志願軍的骨灰時,不禁熱淚盈眶。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也許這部電影,能讓更多人更了解這段歷史,更了解抗美援朝的戰士們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付出了什麼,對這些老英雄們的尊重和照顧能更多一分。當然,我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金剛川》讓我看到了這場戰爭背後,個體的偉大。
  • 從原型老兵談《集結號》:真正的解放軍,並非電影中那樣
    在《集結號》上映前,老兵常孟蘭已經於2005年去世了。電影和人物的自身經歷之間相差了多遠,我們已經無法從原型人物口中去知曉了。而當年最早採訪過常孟蘭的《燕趙都市報》記者在電影《集結號》所述說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在三分真七分假基礎上的深度加工,也正因如此,最初採訪常孟蘭老人的記者後來專門寫道:以老人為原型的電影《集結號》畢竟不是歷史的再現,它經過了道道加工程序,有肢解,有膨化。
  • 亮劍中「經典戰役」的原型
    而在原型中,晉察冀軍區第一團團長陳正湘發現遠處山包上有穿黃呢軍官服、挎戰刀的人在用望遠鏡觀察戰況,而在距離山包的100米遠處有座獨立的小院,其中不斷有敵人進出,於是他判斷這是敵人指揮所,便急調迫擊炮連上來。炮兵李二喜迅速攜帶火炮趕到了炮位,一聲令下,李二喜手起彈出,接連發了兩發炮彈,不偏不倚,炮彈在小院開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