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英雄兒女》曾經轟動全國
1952年春天,劇作家曹禺受當時中宣部文藝處長丁玲的委託,寫信給家住上海的巴金,動員他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活動,巴金在徵求蕭珊的意見後,寫信告訴曹禺他決定到朝鮮去。於是這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大地。
巴金(左一)與文藝組織成員在朝鮮
巴金與創作組成員在朝鮮待了半年時間。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志願軍某團六連生活的兩個月時間。1952年10月,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主攻任務,連長和指導員先後受傷,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全連堅守陣地,最後只剩下趙先友和劉順武兩人,當敵人不斷衝上陣地時,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衝上我軍陣地,請求炮兵直接開炮!陣地終於被奪回來,但趙先友和劉順武壯烈犧牲。當巴金來採訪時,團長張振川向巴金介紹了這段事跡,巴金非常震動。
巴金在朝鮮進行採訪活動。圖3(中)為張振川,圖1、4(右)為巴金
1953年,已經回國的巴金聽說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字後,決定再次赴朝鮮體驗生活。這時候他準備創作中長篇小說的想法已經逐漸成熟。在給蕭珊的信中,他寫道:"想寫出一部像樣的作品來,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還想在上海讀兩本像樣的蘇聯戰爭小說,看別人怎樣寫戰爭,好好學習一下。"但是,巴金回來後並沒有立即投入小說的寫作。直到沉澱了8年後,巴金才創作出中篇小說《團圓》。小說通過"我"的耳聞目睹,向讀者講述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
巴金在朝鮮
某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偶遇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犧牲,文工團員王芳承擔起宣傳英雄的任務,《英雄讚歌》鼓舞了前線將士們的士氣。此時王文清認出王芳就是18年前他失散的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並沒有馬上與女兒相認,而是鼓勵她向哥哥王成學習,後來王芳在一次慰問演出中,因為掩護戰友而受傷,被送回國內療養。後來,王復標回到朝鮮慰問,向王文清講述了18年前的故事,王文清終於與王芳相認。可是在這一家團圓之時,唯獨少了哥哥王成。
《英雄兒女》裡的女主角王芳
1961年8月,中篇小說《團圓》在《上海文學》發表。巴金對這部小說抱著平常心,認為它的讀者也許僅限於沒有戰爭經歷的人。但巴金沒有想到,小說刊出後引起矛盾、夏衍、荒煤等作家的關注。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看過小說後,就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把它拍成電影。
巴金(左二)在朝鮮
長影廠非常重視巴金的小說《團圓》。特派當時的著名導演武兆堤組成創作小組,開始著手改編電影《英雄兒女》。
《英雄兒女》電影海報
張振川是原河北省軍區司令員,也是志願軍某團的團長。在談到巴金的名著小說《團圓》時,他說道:
1952年巴金在朝鮮開城前線,對志願軍65軍582團做戰地採訪。他作為志願軍慰問團成員,在朝鮮戰場呆了很長時間,冒著極大的危險,終日在戰壕裡與志願軍指戰員同甘共苦,可以這樣說,《團圓》是巴金用生命寫出來的。我作為團長兼政委向他介紹我團三打'紅山包'戰鬥中2營6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戰友們堅守67高地視死如歸、壯烈犧牲的事跡。巴金被趙先友等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寫出小說《團圓》。
《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
當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陸軍王牌第11師上萬人向志願軍67高地發起猛攻。在堅守4個晝夜後,6連傷亡嚴重,副指導員趙先友只得擔任連隊指揮。當敵人臨近陣地,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張振川喊道:"團長,敵人上來了,開炮打吧!"張振川只得下令開炮,堅守住了陣地。戰鬥結束後,6連被授予"英勇頑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趙先友獲特等功,劉順武等8人獲一等功。
王成的經典形象
但是,巴金在小說《團圓》裡對王成的描寫著墨並不多。他"年紀不過三十多歲,來到朝鮮,水土不服身體不大好。""這個團完成了上級給的任務,友軍也終於趕到了。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上犧牲了。"王成究竟怎樣"在山頭上犧牲了",巴金並沒有詳細描寫。
王成浴血奮戰
毛烽在後來的改編中,意外發現一篇烘爐和戰友合寫的通訊《向我開炮》,寫的是1953年6月29日,志願軍218團配合主力部隊向無名高地發起進攻,戰鬥中於樹昌曾經喊出:"敵人上了我的碉堡頂,開炮,向我開炮!"隨後,於樹昌砸碎步話機,拉響最後一顆爆破筒衝向敵人,犧牲時年僅23歲。在另一篇通訊稿裡,寫的則是1953年4月,201團步話兵蔣慶泉,當堅守的陣地遭遇敵人圍攻時,也對步話機喊道:"向我的碉堡頂開炮!"毛烽正是通過朝鮮戰場上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構想了王成在山頭上犧牲的場景,極大豐富了巴金小說的細節。
《英雄兒女》已經成為經典
1991年,為宣傳英雄事跡,趙先友生前部隊決定樹立一座雕像。8月20日,巴金欣然為英雄題字:"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巴金還寫了橫幅兩條,以做備用。
趙先友塑像及巴金題字
由此可見,巴金當初在寫小說《團圓》的時候,王成的最早原型是趙先友。而電影《英雄兒女》裡喊出"向我開炮"的王成,則融合了於樹昌、蔣慶泉、楊根思等許多人的英雄事跡,顯得更加豐富飽滿。因此我們可以說,巴金小說《團圓》裡的王成,以及電影《英雄兒女》裡的王成,原型是由多個英雄人物綜合而成的!
王成式的英雄人物
1964年,電影《英雄兒女》上映,很快引起轟動。"王成式的英雄人物"以及"烽煙滾滾唱英雄"的歌曲,很快風靡大江南北。巴金的小說《團圓》以及由此改編的《英雄兒女》,都成為文藝經典。
《英雄兒女》片頭
《英雄兒女》表現的歷史背景是上甘嶺戰役。軍長秦基偉曾說過:"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史》中記載:"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因此,喊出"向我開炮"的"王成"能成為經典的英雄人物形象,並不在於他的"獨特性",而恰恰在於他的"普遍性"。就像《英雄兒女》裡所說的:"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裡,有千千萬萬個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