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所謂的「媽媽為你好」,是子女的不幸

2020-10-03 簡安安

今天是張愛玲的100周年誕辰,她的小說都透著悲涼,《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

以前覺得曼璐是可恨的,後來,再讀一次的時候,覺得曼璐的母親顧太太才是最可恨的。也許跟張愛玲的原生家庭有關吧,才寫出了一個家的苦澀。

顧太太讓曼璐委屈了

自從他們的父親去世後,曼璐就出去做舞女養家。曼璐是懂事的,中學也沒有畢業,但作為老大的她擔起了責任,養起了一家子。小說裡至始至終也沒有說到顧太太有去上工,用現在的詞語說應該就是全職媽媽,可是做全職媽媽也是要有本的,沒有本就委屈了孩子,特別是有好幾個兄弟姐妹的。

她母親嘆了口氣,道:「她現在軋的這一幫人越來越不像樣了,簡直下流。大概現在的人也是越來越壞了!」

顧太太估計也沒有關心過曼璐吧,從沒好好看過曼璐吧,知道她做這一行,也不顧及她的內心,連曼楨都注意到姐姐化的妝遠看美麗,近看卻面目猙獰,本身每況愈下,才會這樣的。之後哭著勸曼璐找個人稼了,說是好意相勸,卻罵著自己的女兒不識好歹。


後把豫瑾與曼楨的事情告訴曼璐,真的把嫁出去的女兒當潑出去的水了。小說原文是這樣寫道的:

顧太太剛才對曼璐訴說,把豫瑾和曼楨的事情一五一十說給她聽,一點顧忌也沒有,因為曼璐自己已經嫁了人,而且嫁得這樣好,飛黃騰達的,而豫瑾為了她一直沒有結婚——叫自己妹妹去安慰安慰他,豈不好嗎?她母親以為她一定也贊成的。其實她是又驚又氣,最氣的就是她母親那種口吻,就好像是長輩與長輩之間,在那裡討論下一代的婚事。好像她完全是個局外人,這樁事情完全與她無關,她已經沒有妒忌的權利了。

自己的弟弟妹妹可以去上個好學校,曼璐就該犧牲自己的幸福嗎?顧太太那時多勸勸曼璐也許她就跟豫瑾結婚了,只是,太懂事的女孩,都過得委屈,都不夠幸福,不夠自我。

曼璐不能生育,因為做這一行打了胎,再也無法生育,後也病死了。

顧太太也讓曼楨失去了幸福

當楨在姐姐家發生那件事後,曼璐說曼楨要鬧著去警察局。小說裡是這樣寫顧太太的:

顧太太失驚道:「噯呀,這孩子就是這樣不懂事,這種事怎麼能囔囔出去,自己也沒臉哪。」

不是曼楨不懂事,是顧太太不懂事,太愚昧,她是第一個知道曼楨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的,本做為母親應該把她救出來的。


顧太太是老腦筋的,連她也是這樣說自己的。臉面永遠比孩子的幸福重要,猶如當初犧牲了曼璐讓她做舞女,猶如同意搬到蘇州去讓曼楨被姐姐困在房子裡,猶如曼璐病重哭著求曼楨為了孩子稼給祝,猶如在老家覺得豫瑾不來給她拜年是覺得她窮就說豫瑾也勢利。

好像用「勢利」這個詞語形容顧太太也不為過了。

連世鈞覺得顧太太也是勢利的,當顧太太看到曼楨與叔惠的照片,對他們寄滿了希望,後又想把曼楨許給豫瑾,不僅報答豫瑾的一番情意,而豫瑾當了院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曼楨那時已經有世鈞這個男朋友了的。

顧太太在六安遇見豫瑾的時候,告訴了曼楨嫁給了祝鴻才,這說話的口氣好像就是大女兒不在了,二女兒嫁給姐夫是很自然的事情。曼楨是不幸福的,因為她本就不愛他。

顧太太是懦弱的

都說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可顧太太不是這樣的母親,她很喜歡哭的。

顧太太一看見她就流下淚來。

這是曼楨的母親來勸曼楨為了孩子稼給祝鴻才的情形,這也不知是第幾次顧太太哭了,做子女的,都害怕母親哭,長久下來真會覺得是一種窒息。曼璐與曼楨很大的不幸福,是跟顧太太有關係的。



北大才女趙婕寫過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當曼楨帶顧太太去醫院時碰見了祝跟另一個女人在一起時,回來還是怪曼楨,讓曼楨給祝留面子。

有時候母親的做法真的是會影響孩子的幸福的。

他們一家打著牌,卻也各有各的心思吧!

相關焦點

  • 媽媽掌控式的愛,安排了一切是「為你好」,要聽媽媽話?
    兒子大學畢業後,媽媽就為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但是兒子上班一年多後,感覺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剛好有幾個朋友在商議要開一家美容美髮店,兒子就瞞著媽媽辭掉了工作,加入了朋友的創業計劃。兒子一聽立刻就不同意,才見了一面就說人家不好,兒子就希望媽媽不要幹涉他的感情,但是媽媽依然不同意。兩件事的幹涉,讓兒子意識到有必要和媽媽談一談了,他不想和媽媽鬧矛盾,但也不想媽媽什麼事都要為他安排,他想過搬出去,但又怕傷了媽媽的心。看著媽媽氣呼呼的在坐在沙發上,兒子實在不知如何開口,不知該從哪裡說起。
  • 我是為你好——21世紀最大騙局
    在《以家之名》中,除了陳婷,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媽,就是齊明月的媽媽金阿姨。從小到大,齊明月一直都活在媽媽為她打造好的軀殼裡。在班級裡要考第幾名,高考要報考什麼樣的大學,未來要做什麼職業,甚至結婚生子媽媽也要幹涉。儘管這些都不是齊明月想要的,但每次想要「抗爭」的時候,金阿姨總是苦口婆心的說「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
  • 《半生緣》,何為對何為錯
    偶然跟朋友聊起來《半生緣》這部電視劇,發現我倆個的觀點角度完全不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每個人的經歷,性格不同,看電視劇也會代入自己的主觀意識。顧曼璐,作為家裡的老大,為了養活家裡的一家老小,她放棄了自己的前途。放棄了自己的愛情,犧牲了自己的青春。顧曼楨,因為從小看著姐姐的犧牲,看著姐姐的辛苦,也非常懂事。兩姐妹感情本來很好。
  • 《半生緣》姐姐逼妹妹嫁給姐夫,毀妹妹一世清白僅為借腹生子?
    ,犧牲掉了自己,她當舞女,當妓女,把妹妹培養為冰清玉潔的大學生。與其說為了曼璐好,不如說為了他們自己所謂的體面。也不想想自己的體面是靠什麼得來的?今天曼璐嫁不得體面的丈夫就是失了家裡的面子,那當初接過嫖客轉手而來的銀錢便是體面了嗎?虛榮罷了!
  • 再看《半生緣》發現,自私又無能的顧太太,比顧曼璐還可恨
    而最近重溫《半生緣》卻發現,唯一比顧曼璐還要可恨的,竟然是她那自私又無能的顧太太!那個面慈心善的顧太太,說出的每一句話都似乎是「為你好」,但她心裡對於顧曼璐的付出卻只有壓榨和利用。很顯然顧曼璐就是顧家最負重前行的孩子,她很少為自己打算,包括嫁人這件事,自從做了舞女之後,就全然沒有了曾經的自信和明媚。妹妹顧曼楨能夠在上海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夠遇到富家公子沈世鈞,背後都是顧曼璐賺錢供起來的美好。
  • 《父母愛情》原著子女的不幸命運:學會自愈,才是成長的意義
    在那個年代,有五六個孩子是很正常的,即使安傑是資本家的女兒,但也是為江德福生了三子四女。沒錯,原著中的安傑和江德福共有7個孩子,據安傑最小的女兒也就是作者所說,在她後面還有一個老八,只是不幸沒有存活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家好幾個孩子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沒有了打架爭吵的聒噪,可是也沒有了萬家燈火時的熱鬧。
  • 《半生緣》:強暴曼楨的不是姐夫,是女人的嫉妒心
    提起《半生緣》,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是所謂的生活壓力讓顧曼璐不再是曾經的純情少女,也讓顧曼璐變成一個被親情綁架的「雙面人」:一方面,顧曼璐不得不面對每天的柴米油鹽,出去接客,做別人的姘頭,另一方面,顧曼璐內心的驕傲讓她覺得命運不公,於是她對自己不滿,對家人不滿,對命運不滿。雙重身份,雙重人格,讓顧曼璐變得很分裂。在祝鴻才第一次提出想讓妹妹顧曼楨來做小的時候,顧曼璐嚴厲拒絕了:「我們家人就都該伺候你?」
  • 《半生緣》:被姐姐和母親毀了一生的曼楨,為何選擇原諒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長篇小說,裡面的主人公有顧家兩姐妹顧曼璐和顧曼楨、沈世均、祝鴻才。張愛玲的小說大部分是用悲劇揭示人性,《半生緣》也是一部悲劇。《半生緣》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姐姐顧曼璐為了維持家裡的生計,在上海歌廳當舞女,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愛情,而後又被祝鴻才的「
  • 親姐姐陷害妹妹借腹生子,情節太離奇,《半生緣》為何不狗血
    某信讀書曾為《半生緣》做知音體文案,內容讓人咋舌。​「姐姐為培養妹妹成才不惜淪為舞女賺錢,卻親手將妹妹送到了自己丈夫床上,囚禁家中」。嫁給這樣的男人,曼璐的婚姻生活非常不幸。她向親媽顧太太傾訴苦悶,沒啥作為的顧太太有了當精神導師的靈感,指出兩人婚姻不幸福的根源是曼璐沒兒子。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你要是有個兒子就好了!
  • 《半生緣》: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
    她在《半生緣》中向我們詮釋:《半生緣》裡有這樣一句話:豫瑾的羞於承認,加上現實不幸婚姻的折磨到後來才知道:所謂再見,便是再也不見;所謂再續前緣,是最大的謊言。1968年,張愛玲把《十八春》最後的大團圓結局,改成了悲劇,並且更名為《半生緣》。
  • 為家庭付出全部的人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就像《半生緣》中的顧曼璐
    由張愛玲小說《十八春》改編的《半生緣》屢次被搬上熒幕,小時候顧曼楨被姐夫祝鴻才囚禁的鏡頭簡直就是童年陰影,那時都在譴責顧曼璐的狠心與自私,同情顧曼楨的不幸遭遇,長大後再看《半生緣》,才懂得&34;的道理,顧曼璐傷害自己的妹妹是事實,可顧曼璐早就被她的家人傷害過千萬遍
  • 《半生緣》觀後感
    剛剛看完了《半生緣》,這部被多次翻拍的小說,敘述語言緩緩到來,仿佛在講一個平淡的故事。但在閱讀時,讀者又可以輕易發覺書中似乎有一種宿命安排之感。在那個自由戀愛剛剛興起的年代,年輕人愛得必須有所保留,藏著掖著自己的小心思,而僅僅因為通訊的不方便,相愛的兩者往往難在見面。世鈞與蔓禎相愛卻無法相守,活在世俗的羈絆與自我的責任中。
  • 《半生緣》:祝鴻才真的是拆散世鈞和曼楨的"罪魁禍首"嗎?
    這是張愛玲的第1部長篇小說《半生緣》裡的臺詞。即便是當沈世鈞向顧曼楨提出想結婚的時候,為的也是照顧家裡面的老母親和弟弟妹妹。顧曼娟說還要再等等,他總是這麼善良,懂事孝順,寧願犧牲自己成全他人。即便婚姻中所具有所謂先天的優勢,青梅竹馬,知根知底,門當戶對,年齡,相貌都相當兩個人,雙雙出門走出去,仍然是不少人眼中的恩愛夫妻,只有關起門來落實到一些生活瑣事上,才會發現彼此之間的隔閡。我們並不相愛,但別人以為我們會相愛,我們會為了別人覺得我們相愛而相愛。反推回去也是如此,家家不幸,處處錯位。
  • 宿命——《半生緣》中所有女人褪不掉的人生底色
    張愛玲《半生緣》中幾個不同背景的女孩子,其實從一出場就已經被設定好了結局,無論她們如何抗爭都無法逃脫宿命為的就是綁住自己上半生和下半生的幸福。如果沒有曼璐父親早亡這檔子事,曼璐的母親大概率也會一輩子安安穩穩,過著所謂太太般的生活。不難看出顧太太這種靠老公以及母憑子貴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不然她不會捨得讓自己的女兒出去賣,來維持自己所謂太太的體面顧太太靠女兒靠的看似愧疚難當,實則心安理得,女兒是生兒子得來的附屬品,也是為兒子續命的法寶。
  • 「情定今生:半生緣,一生情」——《半生緣》
    今天看的這部電影名字叫做《半生緣 其實看完之後整個人內心深處還是堵堵的,覺得很難過很難過,因為為顧曼璐惋惜,也為顧曼楨惋惜,也為石翠芝,沈世鈞和許叔惠惋惜....每個人物其實都沒有什麼大的錯誤,但是細緻追究起來,每個人物又都有屬於自己的錯誤之處...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誰又能全都如了意呢?
  • 半生緣:清純女學生淪為「生育工具」,為供養母親甘願嫁給強姦犯
    導語:初讀《半生緣》,只覺得曼楨和世鈞兩個人的緣分太淺,而且是情深而緣淺。明明兩情相悅,在那個封閉年代,一個是清純的女學生,一個是正直的知識分子,在兩方家長的默許下,本來可以走入婚姻殿堂,結果卻因為一個舞女姐姐,毀了一生的幸福!
  • 一句「為你好」,差點把我最愛的人逼上絕路
    要不是你是我兒子,我還懶得理你,我這都是為你好!還是無聲的反抗,老弟始終一言不發,任媽媽說。我們倆一直勸著老弟認錯不要氣媽媽,媽媽這是為你好。終於,我弟說話了。可嘴裡只有那句,你們說的都對,什麼都是我的錯,我就是什麼都很差,你們都說為我好!我要什麼你們有想過嗎!突然他衝進廁所,把自己鎖在裡面,不斷用頭撞著門,嘴裡還不停說,你們都對,你們說的都對,都是我的錯,我死了你們就開心了!老弟突然的舉動,嚇壞了所有人,我們都怕他真的做出什麼衝動的事。
  • 無聲告白:「我是在為你好」
    所以當內心的渴望沒有實現時,就會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在此之前,她的父母一直以為這都是她喜歡,願意做的事情,殊不知,他們認為的「我認為是為你好的」東西才是殺死女兒的元兇。如文中所說: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待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球一樣不斷落到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 《半生緣》顧太太:有的父母就是孩子的冤家
    文‖南山風在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中,真心相愛的沈世鈞和顧曼楨並沒有實現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夢,沈世鈞無奈和翠芝步入了無愛的婚姻,而曼楨更是命運多舛,這罪魁禍首就是曼楨的母親和姐姐。 黎明版《半生緣》劇照一父親去世後,姐姐曼璐為了養活祖母
  • 《半生緣》: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文/陌上小雛菊新《半生緣》電視劇要上線了。這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卻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改編為電視劇了。西方人稱陰險刻薄的女人為「貓」。我大抵是不太懂得的。讀了她的《金鎖記》,看了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欣賞了她的《半生緣》,那裡面的結局終究都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