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了一個神劇《隱秘的角落》,讓人看後毛骨悚然,小編有幸看過這電視劇的原著小說,狠心充錢的小編看完12集之後,我就發現了電視劇說的還是太輕鬆了,可能是照顧到要播放給全國人民看,所以才把劇情改變成更輕鬆的劇情,可是改編後依然讓人看得頭皮發麻。
其實原著《壞小孩》跟翻拍電視劇《隱秘的角落》的劇情只是有三個大地方的不同,也正正是這三個地方,讓原著比電視劇恐怖一百倍。
電視劇裡面說,三個小孩掌握了張東升殺人的證據,就希望能夠向張東升要三十萬來換取他們掌握的證據,因為普普的弟弟患了白血病,需要一筆錢來救治。
然而小說裡面普普並沒有弟弟,她和丁浩(電視劇裡的嚴良)就是希望能夠有一筆錢讓他們脫離孤兒,能夠獨立生活。
那為什麼這麼想要脫離孤兒院呢?
因為電視劇裡面的普普是為了弟弟的病才出來找錢的,然而小說裡面說的更為陰暗,普普是因為被院長Wei Xie才逃離那個殘忍的孤兒院的。
而他們的出來就是為了能夠找到錢維持他們的生活,恰好他們掌握了張東升殺人的證據,就把目標投向了張東升。
小說裡面的普普是一個心機十足的一個小女孩,我們從電視劇中就能夠發現,似乎一切的主意都是普普發起的,想法都是普普提的,過程都是朱朝陽嚴密算計的,而丁浩就是一個年紀大一點的打醬油的。
在電視劇裡,晶晶是張朝陽同父異母的妹妹,小說裡確實有這麼一號人,但是小說裡朱朝陽的父親為了讓他的寶貝女兒快樂成長,就揚言自己沒有結過婚,,還強迫朱朝陽叫他為叔叔。
知道這件事情的普普和丁浩十分氣憤,跟電視劇一樣,他們在少年宮看到晶晶。電視中是普普支開丁浩然後威脅晶晶,而小說裡是丁浩和普普一起把晶晶拖到了男廁所扭打,而晶晶嘴裡的DNA也不是電視劇裡面普普的,而是是丁浩的。
隨後趕到的朱朝陽,本來是勸架的卻被晶晶一句一句私生子激怒了,直接把晶晶推下了樓,並不是電視劇裡說的晶晶失足掉下去的。
就是因為這樣,他們三個綁在了一條繩子上,因為晶晶嘴裡的DNA是男性的,所以被認定為罪犯是先奸後殺的成年男子。
這算是小說裡獨特的情節,就是因為太陰暗了所以沒有表現出來,電視劇中朱朝陽發現了父親用錄音筆在套他的話,小說裡也是如此此,小說裡還說到,心灰意冷的張朝陽走上了和張東升的相同道路。
因為朱朝陽覺得張東升既然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殺死自己的一家人,也可以幫助他殺掉自己的父母,於是他們強強聯手,將張朝陽自己的父親和後媽殺死了。
張東升覺得他們知道秘密太多了,準備解決這三個小孩,結果朱朝陽早已猜透,還來了個絕地反殺,三個孩子就剩下朱朝陽一個,然後他就用自己的日記為自己脫開干係,把犯罪全都歸結為張東升所為。
而警方調查了他的日記也予以認同,認為朱朝陽是一個未滿14歲的孩子,其行為只是存在包庇,所以也沒有追究他的責任,朱朝陽也能夠再次上學並且繼承他父親的遺產。
這個小說裡面展現的更多的是人性的黑暗和墮入黑暗之後的一黑到底的劇情,而電視劇的改編讓整部電視劇殘留著一絲的人性的光輝。
而小說裡面朱朝陽一夥一直強調一個未滿14歲,這也是他們敢於犯罪的保護傘,根據最近的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的數據顯示,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數量有所回升,而其中的不起訴率也在上漲,這就是作者通過小說來展現的一個社會的現實。
我國的法律不應該如此簡單的把犯罪按照年齡來劃分,對於14歲以下的犯罪無能為力,對於14歲以上的犯罪才能夠處於犯罪,而未滿14歲也是朱朝陽他們犯罪的底氣。
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過:「開通的人性需要培養的,人在幼年時期其實是最接近動物的本能,在個人成長中,早期喜歡徵伐殺戮,到了中年才慢慢變得理性。」
其實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須在12歲之前有一個至少六年的穩定撫養,否則就會錯過最好的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機。
朱朝陽父母離異,雖然成績優異,但是缺乏父愛,在學校也因為不合群被欺負,這也最終導致了這個小孩子走上了張東升的道路。
的確現在的青少年教育真的是需要更好的教育與培養,不能夠僅僅為孩子提供吃住,更要為孩子的精神生活加以照顧,才能讓孩子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
關注我~帶你從時事了解文化~
對於小說原著的描寫,你們覺得我們作為父母或者是未來要成為父母應該怎麼教育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