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秦文 濟南報導
據測算,一臺非道路移動機械,也就是工程車的汙染物排放量相當於五十至八十輛國四機動車的汙染物排放量。記者了解到,從2020年2月1日起,山東省市出臺了全國首部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汙染防治規定,要求對全省所有非道路移動機械實行信息登記管理,每一臺都有唯一的環保登記號碼,對於不編碼和身份不明的機械不得使用。然而,在12月3日播出的《問政山東》節目直播現場,根據記者調查發現,煙臺市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登記的落實情況大打折扣,處於「外地車輛管不了,本地車輛沒人管」的尷尬局面。
近日,在煙臺市重點項目煙臺蓬萊機場二期工程現場,記者發現近百輛非道路移動機械大都沒有進行過環保備案。工程現場的工人表示自己並不清楚此事。
而在2019年7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發文,明確要求到2019年底,全省都要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摸底調查和編碼登記工作。政策出臺一年多,煙臺一些工地的項目經理和駕駛員告訴記者,他們對這一政策不知情,「哪有人通知啊,真沒有人通知。」煙臺蓬萊機場二期項目工人說。
隨後,記者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煙臺市生態環境局經開區分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給區內企業下發過通知,施工隊從外省外地企業調來的機械他們無權管理。真的下發通知了嗎?就在煙臺市經開區,記者來到了某非道路移動機械運營企業,企業的負責人卻說,「我第一次聽說這個東西(環保備案),沒有人通知」。
外地車輛管不了,本地車輛沒人管。記者將這些情況反映給了煙臺市環保執法部門,工作人員卻說他們並不負責工地巡查工作,「我們基本上不去查工地,我們還要跟住建部門溝通……」
針對以上問題,煙臺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周俊在節目現場解釋說,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登記碼是非道路移動機械唯一的一個信息碼,一車一碼,相當於「戶口登記」。「截至目前,煙臺市共登記了兩萬七千多臺(非道路移動機械),據我們自己分析,肯定有漏網之魚。」周俊表示,下一步將召集相關部門,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在《問政山東》節目現場,煙臺市市長陳飛表示,將抓緊解決好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環保登記問題。下一步,將摸清所有涉及非道路移動車輛的底數,包括流動的、外來的進駐之後,由誰來承擔主體責任。同時,建立非道路移動車輛資料庫。「一定明確負責單位的主體責任,生態環境部門和住建部門有同樣的責任。」陳飛表示,將協調相關部門,一同負責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環保登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