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梳理了「普普」在前六集中對劇情的推動作用。從種種細節也能看出,普普才是推動劇情發展的「大Boss」,表面上似乎是因為張東升的殺人案引發了一切,其實最根本的源頭還是普普所需的30萬。
這篇文章中截取了後六集中普普出現的主要情節,並分析了普普對劇情的推動作用。
普普再次提到欣欣已經說不出話來了,急需錢做手術。這一事件進一步促進了劇情的發酵,加速了其發展。
如果不提到這一點,劇情的發展會越來越關注於三個孩子和張東升的鬥智鬥勇上,而忽略了本來的目的:籌錢。這一細節也是在把觀眾拉回到主線上。
三個孩子提出要把張東升約出來,是普普提出把張東升約至新華書店。
到了新華書店後,張東升付清了錢,也拿到了視頻。然而前面有情節提到,嚴良讓朱朝陽幫忙複製一張卡。這樣的情境下,觀眾站在上帝視角,必然想知道那張複製的卡如何處理。這一也就引發了觀眾的觀看欲。
為了避免被發現,普普在看到葉警官和其女兒時,假裝偷書,引得葉警官去抓賊,從而引開了葉警官。
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如此的急智,任誰都不會將她當做一個孩子看待。
這個不能算是推動情節發展,但是進一步深化了普普的人設。
普普只是一個小孩子,卻會察言觀色,看出朱朝陽並不開心。這一點比很多大人都強很多。
王立將朱朝陽綁到了冰庫,張東升帶著普普也跟去了。路上普普與張東升說出了他們要錢的目的。
因為普普是個小女孩,所以能與張東升溝通;如果換做嚴良,可能三句話說不完就會起衝突。普普的經歷也勾起了張東升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引發了張東升的同情心。
普普與嚴良二人本想去哈市,無奈遇上颱風,住在旅館中又害怕碰到警察,二人無奈只得求助於張東升。普普的一句「張叔叔」,更是出乎人意料,也推動了張東升接納他們。
這裡的全部情節,可以說,都是由普普的發燒推動的。普普生病,讓他們與張東升從仇人變成了住在一個屋簷下的人。也是對張東升性格的升華,展現出張東升善良的一面,讓這個人物更加立體和現實。
張東升被催債的人傷到了,普普為張東升包紮,這既是普普的機靈之處,也讓進一步加深了張東升對這幾個孩子的同情心。
為了保護他們,張東升帶他們到自己嶽父嶽母的房子裡居住。
普普年幼,既有孩童的天真,又有獨屬於兒童的善良。而店員誤會他們是女兒,張東升也沒有解釋,只是慈愛地摸摸普普的頭。我想,是普普讓一直生活在窩囊之中的張東升感受到了親情和溫暖。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張東升本以為自己即將能過上平靜的生活,對這幾個孩子的態度也開始好了起來;誰曾想,竟然還有一張複製的卡。所以,張東升後來才會失望以至於癲狂。
普普突發哮喘,而後失蹤。這一事件讓嚴良越發激動,下決心要揭發張東升。普普的慘劇,同時也是張東升的慘劇。
另外,普普突發哮喘時,張東升並沒有因為嚴良而遷怒於普普,也能看出普普對於張東升的意義與其他孩子是不同的。
從整個劇情來看,普普才是主導劇情的人。普普口中的「30萬」始終貫穿著全文,串起了一系列的悲歡離合。而普普看似天真的性格,同時也襯託、展現出了其他人的個性和人性中的善惡。
最後,普普的失蹤(不知道具體結局是怎樣的,從突發哮喘暈過去之後,普普就沒有再出現了),也意味著全劇的結束。
對於普普這個角色,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