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千陽》:家暴層出不窮的根源在哪裡?

2020-11-04 巴黎夜玫瑰

第一次看《燦爛千陽》時,我就覺得:這本書很好的呈現和詮釋了家暴。

傳統教育中長大的私生女瑪利亞姆,以及現代教育中長大的萊拉,無論她們的出生環境,性格和受教育程度有何不同,最後都殊途同歸的不得不每天挨拳頭。

書中對家庭暴力有一段描寫,平淡的好像是在談論下午茶:那是一種機械的,習以為常的程序的聲音。沒有咒罵,沒有哭喊,沒有哀求,沒有突然的大叫,只有對稱的毆打與被毆打,只有某種僵硬的東西反覆擊打肉體的撲撲聲……

在這裡,明明描述的是令人心驚膽戰的毆打場面,但是女人的情感屬性,甚至身為人的特徵都是隱沒的,我們仿佛是在旁觀一尊死物。施暴者用對待死物的冷硬之心對待被施暴者,被施暴者在日漸的被家暴中,心如死水.......

據聯合國調查組織的數據顯示,全世界估計有35%的婦女遭受過身體或性暴力。多達38%的女性謀殺案是由親密伴侶犯下的。

當我們談論家庭暴力時,無論願不願意,都不得不承認說這是性別暴力。

所以,昨晚的讀書會,我們致力於尋找家暴的根本性原因,也談論了各自對家暴的看法。

網友【擔風袖月人】認為,家暴這種說法就是錯誤的。

家庭暴力,其實分明家庭二字就是多餘,倒有分辨的嫌疑,只要是暴力,而不管它的分類,家庭也好,社會也好,校園也好,也不管施暴者年紀,身份,施暴行為都應該是不被法律允許的,被傷害的人也不應該因為她是妻子或母親,是性工作者或法官,就失去些許被法律保護的權利。

柴靜《看見》一書中,有一個單元叫《沉默在尖叫》,其中她寫到:全世界都存在難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沒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諾給人幸福,但應該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極端的不幸。在對家庭暴力的預防或懲戒更為成熟的國家,經驗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暴只要第一次發生時幹預得當,之後都不再發生。

有些網友認為這是社會不平等的性別規範,以及針對男女的刻板印象造成的。

網友【ZNJ】說:可能我這個說法會有一些歧義和不妥,但我還是想站在家暴中施暴者的角度說一些看法。我覺得有家暴行為或傾向的人,大多數都是在生活中挺失敗的那一部分。不僅是家暴,所有有暴力傾向的人,其實本質上都是都是在通過暴力這個行為向外界傳達一種自我保護的信息。

無論是在社會上,生活中,還是其他方面他們也是某種「暴力」的受害者。而家暴的特殊性我覺得是在於,戀愛關係帶有一種佔有和歸屬性。強勢的一方會不自覺的默認自己「擁有」對方,這種「擁有」在愛情裡是一種正常狀態。但當關係雙方的強弱失衡時,這種「佔有欲」就會演變成「隨心所欲」。而不可否認,直到現在,我們仍處於父系社會的關係當中。女性作為一種社會群體,還是會被歸屬於弱勢的一方。

不過我想說的是,這種女性的弱勢地位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男性的壓迫。不是每個男人都是照顧型人格,都是關係中給予的一方。可社會強調女性的「弱」時,也不自覺的固化了男人的「強」。男人必須要強硬,承擔一切,不容許眼淚,脆弱,敏感,這些人本性就帶有的東西存在。

所以我覺得,家暴的根源就在於這種性別(或關係)的不平等,在於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它是一個多米諾一層一層的壓過男人再壓過女人。我不敢說能有什麼辦法能解決暴力,這個人類社會最長久的問題。但就家暴而言,我覺得打破對性別的偏見,踢除對女性的偏見,是我們現在還力所能及的事。這不僅僅是在幫助女人們,更是在解放男人們。

網友【XZ】的看法相似:我認為家暴的根源主要是因為大男子主義加上女人的軟弱。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男人是一家之主,封建的「三從四德」等封建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男人不可動搖的地位滋長了男人的霸氣。

女人的軟弱,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在家庭中缺少決策意識;二是封建的男尊女卑意識;三是整天忙於家務不願參與社會的意識;四是對男人的錯誤經常採取遷就的方法。久而久之,男人的大男子意識加上女人的軟弱給家庭暴力提供了一個滋生的土壤。

我雖然沒見過也沒經歷過家暴,但是我覺得面對家暴,我們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無論是家長對於孩子的體罰,還是夫妻雙方對於另一方的暴力行為,實際上都是不合法的,那麼為什麼不拿去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呢?如果你還想維持這一段婚姻,那就可以找到當地的婦聯,或者是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進行調解,一定要讓施暴者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並且發出嚴肅的警告,如果他再有家暴的行為,那麼就必須離婚,如果施暴者也想維持這個婚姻,他會和你一起努力,能夠痛改前非。

還有些網友認為,家暴的根本原因在於施暴者自身存在嚴重的人格問題。

網友【啊嗯。】說:家暴的來源,是暴力者自我人格的不完善。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對男女性身份認同與標籤也是暴力滋生的溫床。雙方關係不對等,童年不幸福影響也是。在情緒緊張,社會關係緊張時把情緒施加在家人身上。

自我人格不完善的人是無法愛的,缺愛的人大多心靈不健全。伯格曼的作品《秋日奏鳴曲》裡的母親雖然在音樂彈奏的藝術造詣非常高,但是她的一個女兒身體殘疾,另一個女兒從小敏感,懦弱,渴望愛。

母親看似給以她的愛只是外界的名譽壓力施加而「偽裝」出來,「他愛不愛你,你是知道的」母親從來沒考慮過女主的需要,一份得到外界認同女兒覺得自己從未被愛過的關係,形成了敏感,脆弱的人格。正是如此,小說裡女主從小受母親嘲諷,虐待。缺愛的人沒自信性格懦弱,懦弱的人格最容易被暴力。我在成長過程中自己也形成性格膽小懦弱敏感的性格,我母親也是對我呵責,謾罵不加,尤其是情緒泛濫時發洩轉移到我們身上。我小學經歷了長達四年同學侵擾和校園暴力。

小說裡女主受到母親與丈夫的家庭暴力。親密關係中的愛變成家庭暴力,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受暴者要不斷完善自己,出現身份不對等時,雙方的水平(認知、成就,能力)儘量達到平衡,不能依賴對方。不能在對方態度好轉時原諒拋開一切,廣大女性要勇敢捍衛自己的利益,保持自我獨立。

網友【輕歌】也認為:我想造成家暴的原因,主要在家暴施予者個人,個人的性格缺陷。比如說,邊緣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不善溝通型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和他從小生長的環境有關,也就是與原生家庭有關。家庭中,嚴重缺愛及沒有愛的交流,造成他一是不懂如何去愛,二是不懂如何用語言去交流。因此,動輒就動手。他動手完全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根除家暴,我認為很難。以前這被列入家庭瑣事,被打的人無處哀告。現在,家暴已被入刑,應該會被扼制。可是為什麼還有?因為並沒聽到有家暴行為的人,真的被法律制裁的。比如瘋狂英語的李陽。

家暴這件事,讓一些人活得特別沒有尊嚴,特別恐懼,特別屈辱;而另一些人卻凌駕於他們之上,似乎是他們的主宰。這簡直匪夷所思。所以,法律,一定要介入。當然,整個社會都要參與,監督、舉報。而那些有家暴傾向的人,有關方面也要給予心理疏導,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清醒的認識,對法律有所忌憚。如此,此類現象或可慢慢改觀。

還有網友認為,家暴不只是對待伴侶的暴力,還應該包含父母對子女的暴力,並且這種暴力是最殘忍的。

網友【黑三】說:

蔡康永說過一段話。愛,就是把我的心放在你的手裡,你在用最有力的武器掌控著我最軟弱的地方,傷害,經常是不可避免的。

家庭是避風港,同時也是最容易產生傷害的地方,因為誰都把心放在了裡面。

但是傷害又不等同於暴力。家暴,其實就是在精神上和力量上的嚴重傷害侵犯。

在我看來,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父母對子女的家暴。這種家暴會直接或碾壓或畸形或粉碎掉他們的對世界與自身的價值觀,這無異於毀掉一個心靈。

網友【素素啊】分享了自己在暴力環境中長大的經歷。

她說,我從小長在這樣的環境下,爸媽經常吵架和打架,很頻繁,所以造成兄弟姐妹三個會有一些不自信,至少我是這樣的。我還會比較敏感,因為從小要對於家裡的氣氛有些察言觀色,看一下爸媽是不是又不對勁了。長期在這樣的氛圍長大,讓我有一些比如:討好型人格、敏感、害怕失去愛。(父母之間有爭吵,但非常愛我們三個)

我深深知道這些帶給我的影響,所以我非常理解同樣在相似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我也非常的相信一個人的性格和他的家庭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曾經有一段我的哥哥和嫂子爭吵有些多,而且我的小侄子才1歲,只會靜靜看著,我都會非常心疼的抱走他,我太不想讓我愛的侄子和我有一樣的痛苦。

網友【普緒克】分享的比較具體,他認為家暴的根源是:

1、無止境的退讓:都說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只要開始了,找到了心中發洩的快感,就欲罷不能,一發不可收拾。而被施暴者輕易的饒恕,軟弱退讓的品性,讓施暴者沒有得到慘痛的懲罰,犯錯成本太低。溫情換不來獸性悔改的心,只有變本加厲的折磨摧殘。

2、經濟不獨立:家庭裡總有一方要多做出犧牲,或是照顧老人,或是照顧孩子,早早的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在生活上就過起了伸手要錢的無奈之舉,而外出掙錢的那位,卻不知體諒操持家裡的艱辛,只看到了家用的消耗,以及與社會脫節的另一半,嫌棄厭惡在生活的瑣碎中逐漸生根。

3、人格不獨立:當被施暴者受到了傷害,選擇離開的時候,身邊有太多的人進行勸和,有太多的人在幫他權衡利弊,卻沒有人安慰他的心靈創傷。特別是有皇位繼承的家庭,嫁出去的女兒變得無依無靠,孤獨無助感也讓女性變得畏手畏腳和極度缺乏安全感,害怕改變後自己的孤獨無依。

還有些網友分享了自己閱讀《燦爛千陽》的內心觸動。

網友【張俊壽】分享說:人的一生中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日子,我們出生的那一天和我們發現自己生命意義的那一天---馬克·吐溫

瑪麗雅姆高高地舉起鐵鍬砸向拉希德的時候,她突然想起,這是她第一次決定自己生活的軌跡。

不幸地是,這個決定為她的人生,畫上了一個悲劇的結尾。

這個悲劇最可悲的地方,在於它原本就是一個輪迴的悲劇,無休無止。

事實上,在瑪麗雅姆嫁給拉希德之前,拉希德已經有過一位妻子。而那位妻子的命運,想來跟瑪麗雅姆也沒什麼不同。瑪麗雅姆繼承了這種悲劇,而在她之後,還有年輕的萊拉繼續繼承這種悲劇。

在阿富汗動蕩的社會背景下,這樣的悲劇是不會在某個人身上停止的。

瑪麗雅姆忍受了拉希德二十七年的苛責和暴力,而這一次,她決定不能再讓拉希德從她身邊奪走任何東西了。

她的犧牲為萊拉的人生改寫了嶄新鮮活的劇本,於是,悲劇停了!天亮了!

跳出輪迴的人,終將是偉大的人。

故事的最後,其實社會環境並沒有變的更好。但萊拉已經能夠拋開新仇舊恨,帶著希望勇敢地活下去。

她時常會夢到瑪麗雅姆,夢中的瑪麗雅姆會溫暖微笑著對她說:親愛的萊拉,請別悲哀。

網友【靈兮】說:看完《燦爛千陽》有種深深的無力感,為了那些生活在戰亂中的阿拉伯女性,為千千萬萬的溫順得近乎卑微的瑪麗雅姆們。

瑪麗雅姆從小就聽母親說「忍讓」才是女人的天性,卻陷入了被欺凌被家暴的命運。這無休止的退讓與其說是性格上的懦弱,倒不如說是因為她對生活的世間無比絕望和無助的後果,因為幾十年來除了服從和侍候丈夫阿希德,她別無去處。

小說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瑪麗雅姆對萊拉由嫉妒到同情的心理轉變過程,無論是《金鎖記》中刻薄刁鑽的曹七巧,還是《半生緣》中助紂為虐的曼璐們,命運悲苦的弱者在強權面前往往會採取持強凌弱態度,弱者不敢挑戰強者,只能把自己的怨恨發洩在自己更加弱小的人身上。

但《燦爛千陽》中,飽受凌辱的瑪麗雅姆本來可以把自己多年來受到的屈辱轉嫁到萊拉身上,但是她沒有。萊拉的出現讓而瑪麗雅姆有反抗暴戾的理由,善良的人也許不會為了自己揭竿而起,卻可以為了珍惜的人犧牲自己。

弱小的人一旦勇敢起來就會煥發出一種炫目的人性光輝。瑪麗雅姆人格中的高貴也在這一刻熠熠生輝。雖然瑪麗雅姆死了,被男性統治的社會並不姑息她的抗爭,但因為她的幫助萊拉和孩子都會走向新生。總有一些人無論生活怎樣辜負了他們,他們依舊保留了善良和良心。瑪麗雅姆的生命也不再是毫無價值的,而是被賦予了深刻的意義。

以上是網友的全部分享,但經過所有人的討論,我們基本可以總結造成家暴的所有原因。

從歷史原因來看,家庭暴力尤其是針對女性的家暴,是歷史遺留問題。無論是過去的文化習俗,宗教習俗,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女性都處於弱勢地位,這導致女性容易成為家庭中的被施暴者,並且延續至今。

有害的性別規範和刻板印象,既是這種歷史習慣的延續,也是當今社會造成家庭暴力的根源。在這種不平等卻通行的文化規範中,男人被要求必須具備進取心,控制力,統治力,而女人則是服從,協助,賢內助的角色。

在長達數年的調研中,專家發現,大量證據表明,社會構建的性別規範,使男性社會化的過程中,具備以下特徵:重視等級制度、富有侵略性、追求權力和尊重,以及過分情感壓抑。

這些規範可以建立一種徹底的虐待文化,例如早婚,童貞觀念,女性被當作生育機器,以及男性情緒宣洩的私有對象,家庭暴力自然成為這種觀念的衍生品。

社會環境對家暴的寬容甚至是縱容,也是導致家暴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由於家暴是歷史遺留問題或者文化規範的衍生品,導致家暴由來已久,人們見怪不怪了。

就像成龍在出軌後可以說自己翻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張培萌也會拿運動員激素比較高說事,就連完美受害人拉姆在報警後也不能倖免,每個冷漠的旁觀者,都是在為家暴的屢禁不止助力。

而男女權力和資源分配的不均,甚至律法的偏斜,都是造成女性在家庭暴力中無法自保的原因。比如,女性的生育保障無法落實,職場性別歧視一直存在,女性經濟能力薄弱等......

加拿大暴力行為委員會得出結論認為:婦女遭受虐待的根本原因是婦女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不平等。例如,女性的收入低於男性,她們在家裡的工作被低估,很少有政治人物是女性等,是女性成為暴力對象的原因。

當然,從物理原因來看,男女身體力量的差異,體力的懸殊,也是女性成為家暴受害者的客觀原因。男人不但可以仰仗身體優勢施行暴力,甚至可以考慮到家庭環境的隱蔽性和夫妻關係的隱私性,而不用擔心承受後果。

正如拉姆報案以家事為由被放置不理一樣,女性在家暴中既缺乏社會環境的重視,也缺乏足夠的法律保障。

一項研究發現,很多女人在家暴中隱忍著,甚至保持長期的被虐待關係,都是由於以下三個原因。

經濟上的依賴是主要原因,沒有經濟能力養活自己和孩子,讓她們只能選擇默默承受。

而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念,讓女人普遍認為離婚是可恥的,甚至擔心公開暴力,會讓自己成為恥辱的象徵,因為現實是因為暴力離婚的女性,更容易承受輿論暴力。

而沒有其他的保障,尤其是法律和社會人群的支持,讓女人只能困於四堵牆內默默哭泣。

所以綜合考量,想要真正根除家暴問題,就要意識到暴力就是暴力,任何暴力都需要接受法律制裁,法律必須成為有力的後臺和保障。

而女性必須享受同等的遺產繼承權,平等的受教育權,以及從根源消除職場性別歧視,只有男女真正實現了平等,女性的經濟自主權,人格獨立才能得到改善。

文 | 讀書會觀點集合

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燦爛千陽》:戰爭之下,兩個阿富汗女人的悲慘世界
    那麼《燦爛千陽》便是「唯有愛,才能讓人看到黑暗之中隱藏的千陽之光」。最近讀了卡勒德·胡賽尼的《燦爛千陽》,可能我們大部分人,都只知道《追風箏的人》,它是關於兩個阿富汗男人的故事,而《燦爛千陽》是關於兩個阿富汗女人的故事。
  • 以阿富汗戰爭為背景的故事《燦爛千陽》
    與男權主義非常嚴重的拉希德開始了新的生活——壓抑、被控制、被家暴。這就是小說《燦爛千陽》的故事。以阿富汗戰爭為背景,反映了當時阿富汗社會對女性的盤剝。千千萬萬的阿富汗婦女蒙在面紗後的面孔是笑著還是哭著,沒人知道,但她們唯一呈現給這個世界的雙眼卻充滿著希望。雖然女性解放的道路相當漫長而曲折,但經過她們的不懈努力,最後實現男女平等,共同撐起阿富汗的純淨天空也是指日可待的。
  • 燦爛千陽:苦難可以挾持人生,但無法左右人性
    《燦爛千陽胡賽尼的兩部著名小說《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都以這個時期作為創作背景。從1978年的民主黨政變到1979年的蘇聯入侵,從1992年普世圖武裝和哈扎拉部隊的一戰到1996年極端原教旨主義的塔利班專制,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成為阿富汗的標籤。
  • 《燦爛千陽》:愛才是最大的希望
    《燦爛千陽》被譽為女性版《追風箏的人》,胡塞尼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於新時代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事實卻事與願違,拉希德討好的偽裝在在瑪麗雅姆意外流產後,拉希德變得越發惡劣,還開始家暴瑪麗雅姆,瑪麗雅姆始終記得母親說的要忍耐,事實上她也是一直這麼做的,她無法討得拉希德的歡心,每次懷孕都以流產告終,她逐漸習慣每天拉希德雞蛋裡面挑骨頭的行為,活得戰戰兢兢,對自己毫無信心。此時的萊拉九歲,父母都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
  • 《燦爛千陽》:在無邊的苦難中依然看到看到陽光後的希望
    也是《燦爛千陽》這本書著力描寫的真實場景。《燦爛千陽》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創作的長篇小說。很多人可能都不認識這位作家,他的成名作《追風箏的人》可謂鼎鼎有名,長期位居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根據書拍攝的同名電影也風靡一時。《追風箏的人》是作者的處女作,憑此一鳴驚人聲名鵲起。
  • 《燦爛千陽》:夢是浮生事,浮生在夢中
    同為《燦爛千陽》裡的人物,瑪麗雅姆與萊拉短暫的相遇,然後走向不同的結局。人情惡,今非昨瑪麗雅姆的一生,開頭美好,結局潦倒。最初,瑪麗雅姆是幸福的,即使娜娜整天提醒瑪麗雅姆,說她是個「哈拉米」,一個不被承認的私生女。可她還是幸福的。她沉浸在父親的愛裡,即使只得到了一點點。
  • 《燦爛千陽》一千個燦爛陽光碟機散戰爭硝煙帶給人們心中的黑暗
    剛看完小說《燦爛千陽》。1970~2000年三十年間阿富汗歷經蘇聯武裝入侵的阿富汗戰爭、美國大兵、各政黨爭鬥不斷、國內政局動蕩、各種民族組織的出現,原本安定富饒的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變得面目全非,老百姓民不聊生,死傷無數,部分活著的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如果註定要面對悲慘命運,我們該何去何從?
  • 《燦爛千陽》|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存在著你無法想像的痛苦
    這幾天在家讀完了胡塞尼的《燦爛千陽》,聽這個名字大家或許並不熟知。而這部《燦爛千陽》也被稱成為寫給女生看的《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心裡有一種無奈、壓抑的感覺。故事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女人的故事,原本生活軌跡應該是平行的兩個人,因為在特定的國家,特定的環境下,命運交織在了一起。書中有三個主要人物,瑪麗亞姆、萊拉還有拉希德,從年紀上來說,他們可以組成三代人,爺爺,媽媽和女兒。
  • 豆瓣8.8分《燦爛千陽》:生命中重要的人,都會給人生留下印記
    《燦爛千陽》是卡勒德·胡賽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後又一部關於家庭、愛和救贖的作品,他用紮實的敘事功底,從阿富汗婦女的角度,向我們講述了女主人公瑪麗婭姆經歷過絕望後又實現了自我救贖的一生。本篇將通過列舉瑪麗婭姆生命中影響她人生軌跡的幾個主要人物,看看她是如何由原本的黯淡無光走向最後放射「如一千個燦爛的太陽」的光芒影響別人的。
  • 《燦爛千陽》(萊拉篇):廢墟中萌芽,必有燦爛千陽
    只要她在那裡,就可以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多年之後,萊拉和塔裡克重回故土,因為這裡需要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 《燦爛千陽》讀後感
  • 找不到根源的悲劇
    女孩自殺的原因是她父親家暴她和母親。她父親太暴躁了,動不動就打人。我理解了女孩為什麼在飯館端盤子,心生憐憫,好好待她,和她聊天。越來越交心。後來女孩的母親和姐姐都認識了我,我和她們都成了朋友。她的媽媽是一個瘦弱的女人,特別溫和。姐姐是一個特別漂亮的女孩,打扮洋氣。她姐姐交了一個男朋友,在公安局上班,後來,我也認識了她的男朋友,身高中等,長得很帥。
  •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層出不窮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層出不窮 準聖后期,準聖巔峰,甚至如同伏羲這樣的至人,亞聖,他們都將目標放在最頂端的十個位置上。 不過,除了最頂端的十個位置之外,另外還有八層,最少也有二十個位置,最多的可有一千多個位置。 這些機緣雖然比不上最頂端的,但是也非常不錯,對於其他人,尤其是那些不是聖人門下的人來說也是一場難得的天大機緣。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該如何拯救被家暴的梅湘南們?
    據統計,全國2.7億個家庭中,有24.7%的家庭存在家暴,其中90%的受害人是女性,每7.4秒就有一個人遭受家暴。被家暴者時長最短3年,最長長達40年。為什麼那些被家暴的人會一次次忍氣吞聲,不站出來,甚至有的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 故事:幸運的家暴男
    幸運的家暴男(上)01紅英自從嫁給李刀疤,鞋底和巴掌就組成了她日子的一部分。當初媒人介紹時,紅英就沒看上李刀疤,她嫌棄李刀疤滿身的豬肉味,以及盛滿脂肪的肚腩。可勢力的父母偏偏對李刀疤頗為滿意,說他是開豬肉店的,有「錢途」。
  • 被家暴的女人有多苦
    當時這個被家暴的女人,眼睛被打壞的時候,他丈夫帶著她去醫院治療,他事先就對他媳婦說:「醫生問你咋弄得,你就說是自己跌倒撞的。」她還依舊默不作聲的生活在這個經常家暴她的男人身邊。我一邊聽著,一邊想著,我的思緒開始變得凌亂,一個又一個她被家暴的畫面,模糊著我的腦海。她怎麼嫁了這麼一個人呢?為什麼不早一點離婚呢?為什麼不去起訴他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她還不離開這個惡毒的男人呢?
  • 沉默,是家暴變本加厲的籌碼——問
    茉莉急忙起身,笑容燦爛的仿佛回到了五年前。「嗯。」小芳笑著點了點頭,沒有茉莉期許中的「久別重逢憶相思」之感。兩人坐了下來,茉莉叫來服務員,讓小芳點菜。這是一家西餐廳,演藝臺上有個女孩子在拉大提琴,琴聲厚重,夾雜著一些淺淺的怨。茉莉起初是想要餐廳的經理去換掉那個拉大提琴的女孩子的,畢竟音樂很會影響就餐的心情。
  • 家暴遭到了懲罰
    羅素的妹妹羅白給姐姐說這是家暴,是犯法的行為,希望姐姐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羅素聽著妹妹講了很多家暴的例子,整整一夜沒睡,一直在思考該不該報警。即使是一些長期遭受家暴的嫂子,也會說到:夫妻間打架,忍一忍就過去了,真要鬧到一個把一個送進監獄,對誰都不好,尤其對孩子會很不好的。所有人表現出來的意思:羅素的性命比起任何利益和前途,名聲都不重要。羅素在大家的議論聲中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一個施暴者。米一貴因為進了監獄,到被大家覺得可伶,無辜,收穫了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