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
——《明史》
兩個京城,相距兩千兩百餘裡路;四個痴人,要在十五天內跑完這段瘋狂的極速之旅。從搖晃的運河行船到運河兩岸,大明太子朱瞻基見識煙花柳巷、船閘人家、兵馬劫匪、縴夫官員,經歷了人生所能遭遇的一切……
近日,作家馬伯庸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兩京十五日》,將《明史》中一段語焉不詳的記載,抉發為明代大運河上驚心動魄的逃亡經歷,不僅通過跨時空想像演繹明朝初期波詭雲譎的政治史,更以宏闊視野講述運河故事,以文學書寫串聯起大運河文化記憶。
在馬伯庸看來,瀕於絕境的太子朱瞻基要在15天內趕回北京,唯有水運可以千裡不停,而南北兩京之間,恰好橫貫著一條傳奇的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全長1797公裡,江蘇段佔690公裡,這場明代的「生死時速」,有近二分之一的篇幅發生在大運河江蘇段。在書中,捕快吳定緣、小行人于謙、女醫師蘇荊溪和太子的冒險由南京開始,而南京正是明成祖朱棣決意恢復大運河的決策地,同時也是南方漕糧中心,對明清大運河體系的形成至關重要。作為歷史細節控,馬伯庸將太子入城處設定為南京的東水關,太子一行人逃離南京則是行船通過後湖(玄武湖)往神策門方向的水閘,這是源於南京地區有發軔自先秦的密集的運河系統,通過長江、太湖等水系與大運河連接的緣故。
離開了金陵,沿揚州、淮安、臨清、濟南一路北上,讀者與太子一行人一同耳聞目見綿延千裡的運河水所哺育的繁華城市和鮮活生動的沿岸風情,品味豐富的運河遺產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在「歌吹沸天」、商賈雲集的古揚州,女醫師蘇荊溪的復仇引出了其中最為顯赫的鹽商群體,他們的經濟實力、政治勢力以及獨有的生財之道,無一不與這條流金淌銀的黃金水道息息相關。船至淮安,市廛繁榮,帆檣林立,清江浦飛簷鬥拱、枕河人家,兩岸美景在水面上蕩漾擴散,盡顯這座「運河之都」、漕船製造總基地享南漕北運、得天獨厚之利。歷史與現代的碰撞,無聲訴說著江蘇與大運河千絲萬縷的聯繫,亦折射出江蘇運河文化深厚的內涵。
要寫出一條文化意義上的運河,首先要有一條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的運河。馬伯庸認為,很多寫大運河的書對大運河本身細節的描寫並不多。要想把大運河沿途的風貌展現出來,需在不為人知處下技術性苦功。「比如說,水逆流的時候應該怎麼停船,碰到高坡的時候船怎麼爬坡和過壩,夏天的時候要不要借水,船裡裝多少東西,過關的時候需要走什麼樣的流程……我希望讓大家知道關於大運河更多的細節。」
馬伯庸在書中提到的閣上閘,位於泊頭(今河北省泊頭),能夠克服天然地勢差異搬運南北船隻,其奧妙在於壩體中部,豎直排列著一串凸出的石黿頭,用於標記船槽深度。前來的船頭遠遠伸出一根脆直竹,隨著船身上浮,竹竿自下至上拍過一個個黿頭——這叫作『問黿』:竹竿拍到哪個黿頭,再減去船身高度,即是船底的深度。通過這個辦法,船主能直觀地判斷船隻是否能順利過壩,並及時通知閘口調整放水量。這些巨靡細遺的爬梳描述,展示了大運河所凝結著古人的偉大智慧。
自然環境無疑會影響周邊人們的生活方式,每一條河流都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內河船隻來往穿梭在大運河上,這條國家命脈記錄著千年歲月裡漕運的興衰和歷史的起伏,也記錄著岸邊水上人家最真實的生活。
當明初「遷都」的提議日漸緊迫時,無論是利用運河盈利爭權的官員和豪商巨賈,還是終日忙碌、靠水吃水的普通百姓,各自的命運勢必因為運河的止廢而發生巨大的逆轉。在馬伯庸筆下,太子一路上不斷遭遇土匪白龍掛、「病佛敵」梁興甫、鹽商汪極、縴夫頭子孔十八甚至白蓮教的教眾,這些被裹挾進來的小人物讓朱瞻基體會到了不一樣的命運況味,也或多或少地影響故事甚至歷史本身的走向。
「當我們回過頭,再看明朝大地上重新匯流、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談起的不該僅是永樂天子雄才大略,定鼎北方,而應該更多地去思考,大人物的決策是怎樣經由一個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才最終落實成史書一筆。我始終認為,關注大歷史下小人物的歌哭悲歡,賦予其現代的共鳴感,才是時空長河裡令人驚豔的驚鴻一瞥。」馬伯庸說,
對南京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的馬伯庸,坦言自己在寫書中主要發生在南京的前十章時,「很快,很順,很爽」。 相對地,他覺得寫北京部分挺難,「明朝的北京還不是大家熟悉的那個紫禁城,我們需要跳脫腦海中固有的印象,理解一個不太熟悉的北京。」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隨著大運河上不絕如縷的水聲櫓聲逐漸清晰:永樂四年,明成祖朱棣下詔以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永樂八年,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永樂十四年,正式商議遷都北平的事宜。永樂十八年,北京故宮基本竣工,北京城建成……時至今日,北京故宮恰好落成600周年。京杭大運河開通,讓數不清的漕糧、物資、建材得以運往北方,以至於人們後來將北京形象地稱為「運河上漂來的城市」; 而南方文化北上交流,讓南京名吃烤鴨、江南養花習俗、「蘇州樣」等文化風情匯聚京師,北京也由政治中心漸漸薈萃為文化中心之一。
文史專家徐剛毅表示,大運河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在促進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等方面,它無愧於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