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裡,寫到黃巾起義軍首領張角,有一個「一眼假」的大錯誤。
作為本書主題,肯定濃墨重彩的是在後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上,所以本書發端黃巾起義,那就不能多寫,否則就是主次不明了。所以,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只用了一回半,就覆滅了。
這其中,寫到黃巾軍首領張角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不該出現的詞,說「 時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那張角本是個不第秀才,」這其中,「不第秀才」四個字,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不第秀才」這個詞是專指科舉制度下沒能考上舉人的童生。而科舉制度,卻是在隋唐才正式開始的。
秀才一詞,其實出現的時間很早。初始出現的時間,應該在春秋期間。其中《管子.小匡》當中有所記載,原指才之秀者。在東漢年間,因為要避諱漢光武帝劉秀,所以改稱為「茂才。」不要說黃巾起義期間,就是黃巾覆滅,天下諸侯混戰期間,曹操所作的較先進的人才招攬制度,也不過是「唯才是舉。」就是說: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他在別的方面如何,都可以推薦出來。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這個「舉」字。終兩漢四百餘年,人才的選拔,都是遵循的「察舉制。」沒有人「舉,」是沒資格出來做官的。
清朝的皇榜,只有隋唐之後才可能出現
而在隋唐科舉制之前,兩漢察舉制之後,魏晉六朝施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又經歷了四百餘年的演化,才進入到科舉制之途。所以在東漢末年的時代,張角是不可能也沒有機會參加考試的。因為沒有科舉考試,張角也就不可能有「及第或者不第」的說法,同時,只有茂才,更無秀才一詞,那麼,「不第秀才」這四個字,就完全是羅貫中筆下錯誤所致。
實際上,張角的身份,應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型邪教組織首領才是。
當代反邪教圖
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製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矇騙他人,發展控制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這個對邪教組織的現代定義,可以說是十分精準的。而張角所搞的這一套,無一不切合了其中竅要。
當代反邪教圖
張角自稱得到仙人傳授三卷天書《太平要術》,自稱「大賢良師」,就是大搞神化的教主崇拜。趁著疾疫流行,散施符水,裝神弄鬼的給人治病,就是在利用製造、散布迷信邪說,以此騙人加入、發展成員。等到發展壯大以後,又「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又散布謠言說「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就是邪教的口號綱領了。張角就是籍此來刻意的渲染災劫的緊迫性,散布世界末日將至,只有他才可以救世,只有加入他們才可以獲得好的生活。天下八州之地,家家供奉「大賢良師」的名號,到了這個時候,他想不造反,恐怕都由不得他了。
當代反邪教圖
當然,幾千年來的封建王朝的規律就是,王朝末年,往往伴隨著大災大疫,土地兼併過度等之類,然後是政治腐敗,社會黑暗,以至於民不聊生。這也正是邪教得以發展壯大的土壤。所以,當今歷史雖然把幾次大型農民起義各自定義為其進步性,但是個中隱含的邪教因子,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