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三:陝西故宮西嶽廟(2)

2020-09-24 藝苑天地351

(接上之十二)

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

到了明代,西嶽廟的整修倍受重視,大規模的建造工程開始了。明憲宗18年,明嘉靖17年和41年各進行了三次大的修建,初具了現在的規模。


三連門


清代的西嶽廟邁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乾隆42年撥銀12萬兩,氣勢最壯觀宏麗,達到了華嶽廟的鼎盛時期。它背靠黃渭二河,佔地12萬餘平方米,南北長518米,東西210米,整個面積186畝。城牆高10米,厚7米,影壁長30米,高6米。是一處似「北京故宮」式的古建群。四周城牆環繞,布局嚴謹,沿南北中軸線依次為影壁灝錄門、五鳳樓(午門)、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寢宮御書樓、萬壽閣、靈官、冥王二殿及兩座御壁樓。兩個八角亭等小建築對稱於中軸線兩側,角樓分立於城牆四隅,分別組成了六進院落。主要建築為等級最高的黃色琉璃瓦,氣勢恢宏,雄偉壯麗,具皇家氣派。


影壁


灝靈門是進謁西嶽廟的第一天門,它有三個門洞,所以又稱「連三門」。「連三門」與影壁相對,形成一個小廣場。門口有明代石獅一對。石獅高大,造型優美雄偉。中門上書曰「敕修西嶽廟」。門外有一對下馬石上刻滿漢文字「官員人等在此下馬」。


欞星門


天威咫尺


五鳳樓,為西嶽廟第二道大門。五風樓是門洞上面的一組宏偉建築。兩側配樓與主樓以穿廊相通。「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鳳翹肢者也,"故得名五鳳樓,它實際上是西嶽廟主城的南門,東西城角樓與之相對。


欞星門飛簷


欞星門是西嶽廟第三道大門,明清仿故官宮門式建築,主體為木結構單簷歇山頂門樓,整體建築和諧美觀。


金成門


金城門是西嶽廟第四道大門。取名於「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在灝靈殿正殿之南,歇山頂建築。

灝靈殿,為西嶽廟的正殿,共九間,進深五間。四周有圍廊環繞。飛簷高聳,鬥拱密布。是陝西省內最大的單體古建築。它一共有六十八個大柱子,九大梁,十三大檁。琉璃瓦掛頂,金碧輝煌。殿內有高大石牌,上書「西嶽華山神」六個大字。這六個大字為清兵部尚書左宗棠所書。正殿內掛有慈禧太后御書「仙掌凌雲」、同治御書「瑞凝仙掌」、光緒御書「金天昭瑞」三塊匾額。殿前臺階兩旁還有太嶽全圖碑和西嶽全圖碑。

灝靈殿大門


左宗棠塑像


室內上檁可見此殿為大清同治年間陝西總督左宗棠復修。西嶽廟每年祭祀都在這裡進行。這是西嶽廟古體群建之核心。

寢宮:在主殿之後,依據「前朝後寢」的傳統禮制而建,位於灝靈殿之後……(待續)

相關焦點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四:陝西故宮西嶽廟(3)
    萬壽閣(接上之十三)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萬壽閣:是西嶽廟還有珍貴的人文景物,主要的還有:為供放封建皇帝的「御書」而修造的御書樓,五嶽石,為唐玄宗親筆御書,以及華嶽碑、太華山記石幢、嶽蓮靈澍碑、顏真卿題記碑、西嶽華山廟碑、少昊之都神牌坊等建築飾物。千年風雨,歷經滄桑,西嶽廟因歷史久遠,古建築體風化雨曬,蟲蛀,必然剝落損壞。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二:陝西故宮西嶽廟(1)
    (接上之十一)作者但是,沒幾個人知道,現在西嶽廟的前身是在華山北麓黃埔峪口(今華陰電機廠西南角處),名字叫「集靈宮」。傳說周武王當年縱馬華山時來過這裡。那時,這裡少人居住,是一片大林場。天子在這裡巡視和祭祀山神,場面相當熱鬧,再加上這裡正南可以望視三峰,更顯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到漢武帝時,祭祀華山神的儀式欲改為廟祭。想在黃埔峪口建立一座廟宇,由於華山奇險難攀,建立廟宇可以不登山,就可以祭祀華山神。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六:萬古真源高白帝(2)
    (接上之五)作者: 寧文英 李啟明其實,人們對華山的崇拜應首先明白華山的真正主神是誰。華山神袛地位的確立,應從漢武帝開始。那時,山上無路,無法登頂,便在華山北麓皇甫峪(今華陰電機廠西南角)修集靈宮,改荒祭為廟祭,開始了廟祭華山神的先河。
  • (原創)長篇小說《華山演義》簡介及目錄
    本部30餘萬字的小說,是從華山的起源,按照歷史朝代,將歷朝歷代發生在華山山上的神、仙、鬼、怪、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等等,各色人物,一併演繹下來,直至解放後在華山上修行出來的華山道姑——全國政協委員、原華山道協會長曹祥貞,以及琴、棋、書、畫、玄全能的已故中國道協的會長閔智亭。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五:萬古真源高白帝(1)
    華山金天宮(接上之四)作者: 寧文英 李啟明詩曰:秀出三峰撐起金天雄豫鎮花冠竹葉結成玉露潤秦天華山「金天宮」楹聯(俠名)話說華山自古為道教名山。新世紀伊始之春,華山腳下亦發生擠踏死傷婦嫗童子事件。其實,華山的真正主人才是南峰金天洞神龕上端坐肅穆、頭戴王冠、兩旁文武侍立的金天王少昊白帝。山下的西嶽廟,廟主也正是這位金天王少昊,他的靈位供奉在偌大的灝靈殿中。數千年的歲月滄桑,風雨雷電,朝代的更替,這位華山之主從未移其主位。歷代的膜拜者正是為此而運足。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周武王縱馬華山(2)
    (接上之九)當奇秀美麗的華山展現在武王眼前時,武王揮鞭縱馬,在山下奔馳……但可惜登山無路,華山奇峻險要,只得望山興嘆,武王道:「土田附庸,可及西嶽,神明之所,皇皇后帝。」周武王想起了老祖宗后稷,覺得自己滅商建周得到天下,實則天意所賜。只可惜當時華山尚未開發,人跡軍至,只留下一絲神往。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三:軒轅黃帝會群仙(2)
    一天,尤對部下說:「兒子們,咱們現在有金刀、金矛,誰人可拒,咱們又有九黎阪泉氏相助,這是天助咱們,天讓咱以金作兵器,咱們就是天之戰神,現在立即西進打軒轅去!」眾人一窩蜂似地一個個手持長矛向西而來。但見高高的不周山天搖地動,從中斷折,結果地陷東南,天傾西北,地上所有河水都自崑崙向東流去,為積石(今積石山)所阻,只得北下繞賀蘭山而東,又被花果山阻擋,南匯於夏都之墟(即今陝西華州)。古時山西的中條山與華山連在一起,黃河到此流不出去。於是「天下洪水泛濫,淹沒了夏都之墟」。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九:周武王縱馬華山(1)
    (接上之八)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清朝道光元年,陝西岐山禮村的溝岸中,發現了一個西周康王時期的青銅器,叫《大孟鼎》,刻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其中提到了西周「武王十二年縱馬華山之陽」的故事,考證起來,還是挺熱鬧的。這裡從周族的興起簡要談起。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四:軒轅黃帝會群仙(4)
    (接上之三)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眾臣一齊拍手。這時,胡曹讓那些臣子們都紛紛拿出自己發明創造的東西,給大家演示。一時間,華山腳下,人流如潮,黃帝高興地說:「子民們,咱們炎、黃部落有希望啊!我們已打敗了尤,趕走了九黎阪泉氏,大家要過上好日子了!」嫦娥這時從人群中站起,她那美麗的面孔和身段,同華山一樣充滿誘人的魅力。她說:「歡迎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我們來跳舞吧!」眾姐妹紛紛圍在一起,在華山之陽的開闊地上翩翩起舞。黃帝領著眾人齊唱: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九:秦始皇祭天祀地始華嶽(2)
    (接上之十八)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秦二十八年,由於華山高峻奇險,當時,無有登山之路,山頂上什麼情況無人知曉,只知那是天帝生活之所在。因為華山自古至秦,還沒有人登臨峰頂,秦始皇也不敢冒險登山。於是,秦始皇一行來到了華山黃甫峪口,擺案焚香,行三跪九拜之禮並與諸儒生商議,刻立石碑,以頌秦德。其辭曰:皇帝為位,作制明法,臣下修戧,二十有六年,初年無下,國不賓服。親巡西嶽太華,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涎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八:秦始皇祭天祀地始華嶽(1)
    (接上之十七)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話說星辰鬥轉,日月推移。秦始皇滅六國稱帝後,在華山腳下首開皇家祭祀儀式。華山最早成為君臨天下的師臺,這一隆重開國建朝儀式至今傳為佳話。秦始皇十三歲死了父親莊襄王,當時秦國地盤不大,以秦地為中心,南至巴蜀,北達上郡,東有河東太原上黨,西至甘州。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六:百鳥朝鳳玉女峰(2)
    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接上之十五) 父親穆公納悶,女兒弄玉也沒有閒著。一陣微風習習吹來,忽然,弄玉竟聽見有應和之聲,這聲音又像很遠,又覺得很近。於是她就停了下來,奇怪那應和之音也消失了,餘音嫋嫋不絕,弄玉靠著窗子發起呆來,好像身上失去了什麼,一直呆到夜半,連那柱香都燃盡了,才悻悻地將碧玉放在床頭,勉強去睡。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一:巨靈神仙掌劈華山
    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華山對河東首陽山今睹手跡於華山上,指掌之形俱在。腳跡在首陽山下,亦存焉。《法苑珠林》上古時期,華山與黃河東岸的中條山(首陽山),本是一座山。只因黃河之水流到此山之前,被擋住了去路,使得河水泛濫,災民叫苦連天。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八:虞舜帝西尋華山神求援
    (接上之七) 作者: 寧文英 李啟明到了國家形成以後,記載華山的事情就更多了。書中記載了堯舜西巡華山之事。起因是,自從巨靈仙掌推開華山讓水東去,因中原無有河道,因而大水常常泛濫,橫流造成災害,東方一片不寧。加之蚩尤被黃帝擒殺之後,尤的同盟者南方的九黎阪原氏逃往洞庭湖畔,他們的後裔內心不服,準備積蓄力量發動叛亂,這已到虞舜時期。虞舜治理天下非常民主,各部落之間和平相處,共居共食。眾人信奉天條,他們認為「神不降福,五穀就不繁殖」。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五:百鳥朝鳳玉女峰(1)
    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接上之十四)蕭史愛少年,贏女宏童顏。火粒願排棄,霞霧好登攀。龍飛逸天路,風起出秦關。身去長不遠,蕭聲時往返。秦穆公是春秋王霸之一,他的勢力最大,擁有富庶的關中大地,他老謀深算,坐鎮成陽,只待燕、韓、齊、楚諸國爭鬥,以便坐收漁翁之利,待機擊之,以奪天下。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十一:周武王縱馬華山(3)
    (接上之九)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周穆王大戰勝利後,從華山出發,開始巡遊。他讓造父駕車,渡過黃河,越漳水,過盤石,到狼山時,已是寒冬了,周圍又無人煙,穆王號召大家冒風雪打獵,捕獲許多野鴨子來吃。爾後,又迎著刺骨的寒風,踏過冰封的滹沱河,過雁門關,來到蒙古河套一帶。
  • 除掉演義光環,在正史中,十三太保李存孝還能穩坐五代第一嗎?
    這得感謝一部成書於元末明初年間的小說。 這部小說的名字喚做《殘唐五代史演義》。 在羅貫中的筆下,擁有演義主角光環的十三太保李存孝所向披靡,打遍天下無敵手,是五代第一名將。 那麼,除掉演義光環,在正史中,十三太保李存孝還能穩坐五代第一嗎?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三:軒轅黃帝會群仙(3)
    當時,炎黃二帝為聯盟的活動範圍,已西起陝甘,東至山東,南至江淮,北達河套,西嶽華山延至其中。中原之戰,擊敗蚩尤,黃帝軒轅回師關中。將士來到華山腳下,眺望東峰巨靈推移華山的掌印,無不感嘆!黃帝說:「這是上天助吾矣!」
  • 原創小說《華山演義》連載之二十:秦始皇祭天祀地始華嶽(3)
    (接上之十九)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前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候爭紛,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農工,士則學習法令。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李斯冒死進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候並作,語皆通古以非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校,以非上之所建立。
  • 大爭之世的新封神演義(下)
    (你沒看錯,不是玉帝,玉帝是宋朝人的道君皇帝封的!)而昊天上帝只重點出場了一次:就是向鴻鈞哭訴手下沒人,需要眾多的神人協助,所以要管束人闡截三教的諸位仙人。由此才拉開了封神大幕!在這層結果來看,雖然也是西周勝利取代了殷商,但封神演義中的西周比正史中的西周損失大多了。因為在道路之爭的矛盾掩蓋下、西周就連各種自主權都是沒有的。不管自身實力如何,其一直處在被闡教道路所支配的恐懼中。雖然硬仗和特殊困難都是闡教及其盟友打勝的,可如果沒有這幫神仙互相爭道路的話,正史上也會是西周通過牧野之戰勝了殷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