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之十二)
作者:寧文英 李啟明
到了明代,西嶽廟的整修倍受重視,大規模的建造工程開始了。明憲宗18年,明嘉靖17年和41年各進行了三次大的修建,初具了現在的規模。
三連門
清代的西嶽廟邁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乾隆42年撥銀12萬兩,氣勢最壯觀宏麗,達到了華嶽廟的鼎盛時期。它背靠黃渭二河,佔地12萬餘平方米,南北長518米,東西210米,整個面積186畝。城牆高10米,厚7米,影壁長30米,高6米。是一處似「北京故宮」式的古建群。四周城牆環繞,布局嚴謹,沿南北中軸線依次為影壁灝錄門、五鳳樓(午門)、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寢宮御書樓、萬壽閣、靈官、冥王二殿及兩座御壁樓。兩個八角亭等小建築對稱於中軸線兩側,角樓分立於城牆四隅,分別組成了六進院落。主要建築為等級最高的黃色琉璃瓦,氣勢恢宏,雄偉壯麗,具皇家氣派。
影壁
灝靈門是進謁西嶽廟的第一天門,它有三個門洞,所以又稱「連三門」。「連三門」與影壁相對,形成一個小廣場。門口有明代石獅一對。石獅高大,造型優美雄偉。中門上書曰「敕修西嶽廟」。門外有一對下馬石上刻滿漢文字「官員人等在此下馬」。
欞星門
天威咫尺
五鳳樓,為西嶽廟第二道大門。五風樓是門洞上面的一組宏偉建築。兩側配樓與主樓以穿廊相通。「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鳳翹肢者也,"故得名五鳳樓,它實際上是西嶽廟主城的南門,東西城角樓與之相對。
欞星門飛簷
欞星門是西嶽廟第三道大門,明清仿故官宮門式建築,主體為木結構單簷歇山頂門樓,整體建築和諧美觀。
金成門
金城門是西嶽廟第四道大門。取名於「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在灝靈殿正殿之南,歇山頂建築。
灝靈殿,為西嶽廟的正殿,共九間,進深五間。四周有圍廊環繞。飛簷高聳,鬥拱密布。是陝西省內最大的單體古建築。它一共有六十八個大柱子,九大梁,十三大檁。琉璃瓦掛頂,金碧輝煌。殿內有高大石牌,上書「西嶽華山神」六個大字。這六個大字為清兵部尚書左宗棠所書。正殿內掛有慈禧太后御書「仙掌凌雲」、同治御書「瑞凝仙掌」、光緒御書「金天昭瑞」三塊匾額。殿前臺階兩旁還有太嶽全圖碑和西嶽全圖碑。
灝靈殿大門
左宗棠塑像
室內上檁可見此殿為大清同治年間陝西總督左宗棠復修。西嶽廟每年祭祀都在這裡進行。這是西嶽廟古體群建之核心。
寢宮:在主殿之後,依據「前朝後寢」的傳統禮制而建,位於灝靈殿之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