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世界》中,雙水村能人孫少安在拉磚撈到第一桶金後,決定在村裡辦一個燒磚廠。作者為何這樣安排,它有什麼象徵意義嗎?
燒磚廠的設計符合故事發展情節,因為少安是經同學介紹後,攬到了拉磚的活。當時農村已經有了經濟自由,可以到集市上自由交易,做拉磚的生意也是可以的,並且當時現代化建設剛起步,需要很多房子,而磚是建房子的重要材料,完全符合故事發展的需要。
孫少安辦的燒磚廠首先它是工廠,雖然剛開始規模不大,人也不是太多,但還是屬於工廠。他以前是雙水村生產一隊隊長,從事農業生產。現在從農業轉到了工業,意味著農業不再需要他們這些人。自從推行生產責任制以來,雙水村的土地分給了村民,由以前集體勞作變成了個體經營,大家生產的熱情提高了,糧食獲得了豐收,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不過平均分下來的土地有限,每個家庭並不是太多,這麼點土地一個人完全可以搞掂。如果家庭勞動力多,勢必會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生產責任制的推行使得雙水村出現了勞動力過剩的狀況。某種程度上,他們這些人都處於失業或者半失業狀態。為了擺脫現狀,當時村裡的幾個年輕人做了嘗試。
孫少安的姐夫王滿銀,一個逛鬼,在集體化時期就不怎麼安心,進入到個體經營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遊蕩了。在那個人身還沒有很大自由的時代,他東入上海,南下廣州,不斷地倒騰他的貨物。波折不少,但是錢沒賺到,最後不得不回雙水村。金波,孫少安的朋友,選擇了另外一條謀生之路,通過盜竊,謀取非法之財,一時風光無限,不過還是被發現了,最後鋃鐺入獄。孫少安的弟弟孫少平,高中畢業後被安排在村小學做老師,順便幫孫少安打理燒磚廠,因為不安心在雙水村混,後來出去找工作,經歷了不少波折後,在礦場找到了一份挖煤的工作。他們這幾個年輕人都是雙水村在搞生產責任制以來到外面尋找新的機會,但是整個環境並沒有一下子改變過來,能做的有限。因此有人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只能打道回府,真正能夠容納他們的還是工廠,不管是少平的礦場,還是王滿銀回村的燒磚廠。工廠才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門道,他們才能繼續過好日子。
工廠存在的價值就是轉移農村勞動力,象徵著集體化以後中國農村發展的方向。既然工廠有這個意味,為什麼作者不寫其他工廠,而要寫燒磚廠了?根據劇情,他也可以寫麵粉廠,或者說服裝廠,這些都可以的。為何作者不寫其他的,非寫燒磚廠。在前面已經談到了,因為劇情的需要。除了這個之外,「燒磚廠」三個字拆開來說是「燒」、「磚」、「廠」。「燒」需要用火,因為要燒磚,需要需要旺火。火燒得越旺,磚越好,說明日子也越來越好。「燒」在這裡強調雙水村的日子就像火一樣越來越旺。「磚」是建築材料,特別是造房子離不開它。房子需要一塊一塊磚壘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建好,這意味著好日子需要像壘磚一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只有這樣,日子才能過得好。磚的形狀一般是長方形,方方正正,與孫少安的正直性格暗合。
正因為如此,燒磚廠才會成為孫少安創業的起點,象徵雙水村的好日子,也象徵著中國農村發展方向,以及農民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