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小說裡面,我們經常看到名門正派的所謂掌門、高僧、或者輩分極高的各類高手打不過魔教裡面厲害角色。比如,滅絕師太的師兄孤鴻子,拿著倚天劍跟楊逍(滅絕師太稱他是魔教的少年高手)比武,結果「給那魔頭連施詭計,終於胸口中了一掌,倚天劍還未出鞘,便給那魔頭奪了去」,然後「隨手將倚天劍拋在地下,揚長而去」,把這個峨眉派掌門的師兄活活氣死。在崑崙山的地盤上,楊逍在神志昏迷、受傷多處的情況下依舊能夠能夠從崑崙掌門夫婦何太衝與班淑嫻的手頭救出楊不悔和張無忌,而「何氏夫婦相顧駭然,好不容易這大魔頭自行離去,哪裡敢追?」。
年少成名的楊逍簡直是少女殺手
笑傲江湖一書中,明文載明魔教中至少八名黃衣長老的武功都和不戒和尚在伯仲之間。不戒和尚是誰?他能夠以一己之力壓制桃谷六仙的六股真氣,也能輕輕鬆鬆拿下與青城派掌門在同一個段位上的田伯光,並且在華山上跟嶽不群的較量也絲毫不落下風。
此外,光明右使向問天在雙手繫著鐵鏈的情況下絲毫不把圍攻自己的正教中人放在眼裡,從全文來看正教中也就武當掌門衝虛道長等極其有數的高手可與其一戰,而魔教中與向問天同一段位的至少還有黃鐘公、上官雲、鮑大楚等多位長老級別的人物。而五嶽劍派之中,除了左冷禪,其他頭面人物都沒啥了不得的武藝。至於少林、武當,除了最頭面的方正、方生、衝虛可以撐撐門面,也沒看到其他頂尖高手。方正可能略勝任我行一籌,但從全文來看又比東方不敗要差得遠了。
號稱「天王老子」的光明右使向問天
這樣問題來了,為什么正派中人普遍打不過魔教高手呢?
首先,名門正派普遍有論資排輩的毛病,人才難有出頭之日。而魔教看戰功講功勞、能者上庸者下。
就一般而言,名門正派有森嚴的等級秩序和嚴格的門規與準入機制,門人練武只能一步步來,並且只能照著前人寫的經典來練,這樣年輕人很難有出頭之日。比如天龍八部裡面的少林寺之中,輩分是按照「玄、慧、虛、空」來排行,虛竹要是沒有奇遇,撐死也就第三代裡面的傑出弟子,根本不配上檯面。縱然虛竹的武功卓絕,但是在鳩摩智來犯之時,全無他說話的空間。作為少林寺後輩,他也只學習了入門級的羅漢拳與韋陀掌,根本沒機會學習高深武學。
正常情況下,虛竹在這種場合根本沒機會說話
這種情況之下,少林寺年輕僧人的唯一出路就是熬,必須小心謹慎、處處守規矩講紀律,等四五十年以後自己才可能熬出頭。在這種死氣沉沉的氣氛之中,大家講究的是規矩和輩分而非武功,很容易就一代不如一代。倚天屠龍記的開頭部分,面對崑崙三聖何足道的挑戰,少林寺全寺上下竟然束手無策。天龍八部裡面,鳩摩智甚至一個人就想把少林寺給挑了。可見這種逆淘汰機制之下,縱使守著藏經閣這個大寶庫,也只能出一些二三流庸才。
而魔教則不然,不搞論資排輩不講究純正血統,講究的是戰功和能力,只要水平足夠就有好機會,優秀的年輕人很容易脫穎而出。倚天屠龍記之中,黛綺絲本來不過是波斯總教一個使者的女兒,寄居於光明頂而已。但是當陽頂天的仇人兒子上門挑戰而陽頂天有性命之憂時,黛綺絲挺身而出代替陽頂天打敗仇人,保住了教主的性命和臉面,憑藉這一功勞獲贈「紫衫龍王」的美號,位列四大護教法王之首,高居教中的頭面人物鷹王、獅王、蝠王之上。
豔光四射的紫衫龍王
其次,名門正派裡面的人才全靠內部培養,墨守成規排斥創新,一招一式都在條條框框之內,很容易出現普遍性的庸才。而魔教則不拘一格降人才,廣泛吸納各大門派的精英為自己所用。
笑傲江湖裡面,各派門人只能學習自己門派內的招式,比如華山派的只能學習華山劍法、青城派的只能學習青城劍法以及掌法。一旦這個門派本身的武功存在問題,那這個門派的門人弟子基本全廢了。同時,要是這個門派的一把手沒達到頂尖水準,他的門人弟子基本上只會更差。不僅僅是這樣,門派的一把手還會嚴格限制自己徒弟們的成長和進步,決不允許他們出現任何與自己傳授內容相左的「偏差」。比如,華山頂上,令狐衝明明以一把劍鞘破了師娘的「無雙無對,寧氏一劍」,結果卻被嶽不群連扇兩個耳光,怒斥他已經走入魔道,強令華山門人必須圍繞「氣」來練功夫。在這種高壓態勢之下,有誰敢於創新,有誰敢說真話?
而魔教則不然,從沒人規定門人必須學哪種武學,只要能力足夠且志同道合,就歡迎入教。比如謝遜,自述「我在二十三歲那年離開師門,遠赴西域,結交了一群大有來歷的朋友,蒙他們瞧得起我,當我兄弟相待」。謝遜是教主陽頂天的情敵的徒弟,陽頂天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但陽頂天看重的是謝遜的能力,不僅不因此給謝遜穿小鞋,還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護教的「金毛獅王」,這一崗位,大致相當於大公司的事業部總經理,位高權重。在陽頂天臨死之前,還留下遺書讓謝遜暫時主持教務,相當於把謝遜當成接班人了。
明教「金毛獅王」謝遜
從能力上來看,謝遜文武雙全,又能夠團結明教裡面的各派勢力,既不像楊逍那樣孤傲清高和惹是生非,也不像殷天正那樣有巨大權力野心,正是執掌明教的上上之選。再比如楊逍,精通「彈指神通」還會很多明教中人都沒見過的武功,這些武功顯然也是源於家族或者其他高人,並非進入明教後所學。
再次,名門正派的人普遍自視清高,有意無意地為自己的行為套上了重重枷鎖。而魔教中人則沒有條條框框,只要達到目的即可手段髒一點都無所謂。比如,任我行在少林寺中,明明是個身陷重圍插翅難逃的局面,但通過威脅手段逼著方證和尚同意三場比武定勝負。而在第一場比武之時,任我行突然使詐要殺餘滄海,而慈悲心腸的方證和尚飛身來救之時,任我行拼著自己性命不要冒險成功把方證和尚拿下。方證明明握了一手好牌並且是個穩贏的局面,硬是被自己的迂腐打了個稀巴爛。
反過來,魔教中人就沒那麼多的道德限制了,笑傲江湖的後面,魔教的鮑大楚、莫長老等人奉命抓嶽不群回黑木崖,他們的計策是:掘個極深的陷坑,上面鋪上樹枝青草,不露痕跡,然後點了嶽不群老婆的穴道,將她放在坑邊,再引嶽不群到來。這一方案當然算不得是光明正大,但是對付嶽不群這樣武功極高的偽君子,也算是個好辦法了。雖然實際上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是最後總算還是抓住了嶽不群。
偽君子嶽不群與灑脫的令狐衝
名門正派中人的另一個特點是認死理,為了一些無關根本的路線問題能爭個你死我活。笑傲江湖裡面,華山派就為了一個「氣高於劍」還是「劍高於氣」就鬧得兩派生死相搏,最後雖然氣宗勝利,但也是元氣大傷。消滅劍宗的後果是大量招數失傳並且失去了大量高手,留下一個偽君子掌門,在面臨嵩山派和魔教這樣的強敵的時候就不堪一擊了。
而魔教裡面一般都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而非那種路線之爭,比如任我行通過巨大努力終於打敗東方不敗奪得教主之位,但上位之後,他並沒有殺掉或者驅逐之前效忠東方不敗的教眾,而是收服人心為自己所用。這樣對魔教而言,只是換了個一把手,還能維持跟之前一樣強悍的戰鬥力。
任我行的目的只是奪權,而非殺人
最後,從組織的成長和生命力上來看,一個組織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組織的整體戰略以及組織成員對於戰略的認可和執行水平。倚天屠龍記中明教的宗旨是「驅除韃虜,光復漢人江山」,而教眾均能高度認可這一目標。在這一遠大理想的感召之下,明教在即將被六大門派屠滅之時,所有人「個個神態莊嚴,絲毫不以身死教滅為懼」。這種有信仰作為根基的組織,縱使一時受挫,他日必當捲土重來。
而名門正派裡面,大家只對「消滅魔教」存在共識,並沒有下一步的社會改造計劃。比如名頭最響的武當派,對「俠」的定義無非是救救人、行行善而已。滅絕師太雖然有「驅除韃虜」的理想,但從未付諸實施。
在笑傲江湖之中,魔教中雖然有內部權力鬥爭,但是這個組織的目標還是不變: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相較而言,名門正派普遍希望的是維持既有的江湖地位,很少有強人能夠帶領門派走上巔峰的。笑傲江湖之中,少林、武當的各種籌謀和努力,為的就是維持自身在江湖中的領先地位,保護自己不被魔教和嵩山派挑戰,總體偏保守,屬於面臨外部挑戰做出的應激反應。華山派、泰山派不僅缺乏遠大理想,內部還有劇烈的派別衝突。嵩山派是表現最優秀的,但其種種作為其實就是一個小號的魔教,反而能夠佐證魔教體制的高效。
反過來說,魔教的宗旨決定了自己就是要與朝廷為敵、與名門正派為敵。在規模、資源不足的情況之下,魔教為了自身能夠生存和發展,可不就得一個抵兩?可不就得每一個長老和教眾都能迸發出強悍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