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為什麼衰落了?只有融合金庸和梁羽生,才能重振武俠

2020-11-04 繡虎評論




《連城訣》一書中,什麼是它的核心線索?推想開去,一部武俠小說,應該用什麼來串聯起來?武俠小說現在逐漸衰落了,那麼,它還能不能振興?


01 連城訣是核心載體


連城訣是《連城訣》一書中的核心載體和中心線索。為得到連城訣,萬震山、言達平和戚長發相互算計。萬震山為了窺探師弟戚長發是否練成了連城劍法,借自己做壽為由,邀請戚長發來做客,藉機觀察戚長發。言達平也沒閒著。他裝扮成乞丐,伏在暗處,靜觀事態發展。

因為狄雲與萬圭師兄弟產生矛盾,再加上萬圭看上戚芳,所以萬家人就設計陷害狄雲。同時,萬震山也設計除掉戚長發。這樣,為了連城劍法,故事不斷展開。

狄雲被投入冤獄以後,巧遇丁典。沒想到丁典卻是連城訣的直接關聯者,他不僅知曉連城訣的來歷,還知道連城訣的具體內容。這樣,整個小說的情節推進就直接靠近了核心。但靠近核心,並不等於揭示底牌,它的揭示還需要一定的過程。

丁典因為掌握連城訣的秘密,無數次被人追殺。可見,連城訣事關重大。因為受制於自己追求的愛情,丁典最後中了凌知府下的奇毒。彌留之際,他告訴狄雲連城訣的來龍去脈。可惜的是,他還沒有說完就死去了。

為了連城訣,凌知府活埋自己的女兒。他也是連城訣的覬覦者。將近十年,他千思百想,要得到連城訣,但一直沒有得到。後來乾脆活埋女兒,利用女兒在丁典心目中的份量,讓丁典中毒,妄圖藉機索取連城訣。但可惜,丁典寧死也不說連城訣的秘密。

狄雲雖然受害於連城訣,也從丁典那裡知道了連城訣的秘密,但是他並不想得到它。不想得到,並不意味著你不會受到它的影響。狄雲似乎註定要與連城訣糾纏在一起。血刀僧寶象為了追逐連城訣,對狄雲緊追不捨。

就這樣,狄雲被迫要應付他。雖然後來寶象死於偶然,但是狄雲也因此惹上了大麻煩。他被誤解為血刀門淫僧,被中原武林人士緊追不捨,被趕入雪谷,差點被打死,更差點餓死。

九死一生後,他返回湖南老家。樹欲靜而風不止,言達平正好在那裡掘地三尺,要找到連城訣。又是連城訣,對就是它。狄雲,你註定擺脫不了它。

狄雲去童年玩耍時的山洞,碰巧拾起了《唐詩選輯》,這也與連城訣有關。他拾到的這份《選輯》,正好是戚長發當年從師父那裡搶來的,其中就隱藏著連城訣的秘密。

這個秘密狄雲留給了戚芳,又從戚芳手裡流轉到了萬震山父子手中。這樣,連城訣的秘密逐漸破解,原來就在「江陵城南」啊。

為了連城訣,武林人士始終追逐。丁典被追殺,同時意味著很多人在窺探著連城訣這個巨大秘密。現在,大家聞風而動,都來江陵城奪寶來了。而最後的結果,大家同歸於盡。

《連城訣》這部書,為大家講述了圍繞連城訣展開的武林爭鬥。可以說,連城訣這個東西,串聯起了全書,是全書情節的中心,大家好像都在為它心醉,都在為它奮鬥。

而整部書也都是圍繞著連城訣而展開。諸多人物登場,都或直接或間接,或主動或被動地與它相關。可以說,它串聯起整部書,是全書的主脈,更是全書的核心載體。這就向讀者提出一個問題,武俠小說中需要靠什麼來串聯起全書呢?


02 奪寶模式普遍化


任何小說要想寫成功,都要靠某個核心線索串聯起來,否則就會顯得很散亂,表達意思不集中,一會說這個事,一會說那個事,整個小說也就不可能成功。也就是說,整部小說必須有個能夠起到核心統攝作用的載體,它可以串聯起整部小說。

那麼,武俠小說應該靠什麼來串聯起整個小說呢?肯定要與武有關。按照小說的核心載體是什麼,小說各有分類,如歷史小說、現實小說、言情小說或者懸疑小說等等。如果武俠小說描寫武林中的三角戀愛,把這樣的事情當作主要線索去展現,那麼,這與瓊瑤寫的言情小說有什麼本質區別呢?不過是披著武俠外衣的言情小說而已。如果以破案作為核心線索,那麼這樣的小說也不過是披著武俠外衣的懸疑推理小說。

如果是上述這樣,武俠小說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武俠」就直接可以變成一個外衣,其他小說想要就可以拿走使用了。所以,武俠小說肯定要有自己獨特的核心載體。這個核心載體一定要與「武」有關。

武俠小說特別需要衝突。現實小說需要衝突,但是武俠小說更加需要衝突。武俠本身就內涵著衝突,如果沒有激烈衝突,還需要俠客嗎?而且,有了俠客,如果不能持續製造衝突,他們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呢?

那麼,什麼能激發激烈衝突呢?如果沒有追求,就會沒有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故事。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能夠激發眾人追求與衝突,進而推動情節不斷發展的東西。能承載這個使命的,要麼是武林寶貝,要麼是武林地位,要麼是俠客精神。

武林寶貝特別是武林秘籍,也就可以成為武俠小說的核心載體了。《連城訣》裡面,大家都看到了,它以連城訣這個巨大秘密或者寶藏作為核心載體,裡面的人都在追逐它或者因為它改變了人生軌道。

不僅這部書是這樣,其他很多武俠小說也都是這樣。《射鵰英雄傳》中的九陰真經,《笑傲江湖》中的闢邪劍譜、吸星大法和葵花寶典,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奪寶模式。不僅金庸的書中有奪寶模式,其他人的武俠小說或多或少也都有奪寶模式,比如武陵樵子的《水龍吟》中,「降龍真訣」就成為大家追逐的焦點。可以說,奪寶模式已經成為武俠小說的常用模式。

那麼,為什麼它會成為常用模式?就像前面所說的,武林地位也可以成為核心載體,比如成為武林至尊,像左冷禪那樣的也是有的。但是,這樣的武俠小說不如以武林秘籍為中心更加直觀,更加能夠吸引武林人士的目光。武林地位你左冷禪重視,嶽不群重視,但是有人不重視啊。

但武林秘籍就不一樣了。練武的都想提高武功,提高武功的核心點,在於要有高級武功。武林秘籍一般都承載著高級武功,如九陰真經和葵花寶典。而且,武林至尊往往要掌握最高級的武功,如左冷禪千方百計要得到闢邪劍譜,就是為了練成至高的武功,藉以打敗天下高手,從而稱霸武林。但是他沒有得到闢邪劍譜,而嶽不群得到了,所以最後他被嶽不群打敗了。

這樣看來,武林秘籍是武俠小說中最有力量的載體。因為它天然帶有可爭奪性,所以它最能直接激動人心,能最廣泛地激起武林人士爭奪和衝突,而小說作者寫來也最省事。武林人士都是自啟動地去爭奪它,根本不需要誰去動員,大家都爭先恐後,動不動來一番打鬥,死了不少人,流了不少血。

因為這個原因,奪寶模式被作者們普遍運用,你寫這個,他寫那個,武林秘籍數不勝數。最後,都把奪寶模式給寫濫了。


03 奪寶模式的缺點


如果把武林秘籍當作是提高個人職業能力的高級方法論,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也喜歡奪寶模式了。我們必須承認,奪寶模式啟迪著人的佔有欲,也能從現實中人們的物質需求找到對應點。奪寶模式有它很深厚的社會接受基礎,所以它的商業性很強,是比較大的賣點。

在人們精神生活比較貧乏的時代,奪寶模式以其新鮮獨特性,可以比較長時間地吸引讀者。但是到了如今這個年代,奪寶模式的吸引力就大幅度下降了。為什麼呢?

首先,奪寶模式顯得輕浮。從某種意義上說,奪寶模式更像是過家家。它似乎是在告訴武林人士,有個好玩的東西,有個重要的玩具,大家都來搶奪吧。這樣寫出來的小說,更像是成年人的童話,而不是立意多麼深刻的作品。

即便如金庸這樣的高手,他的作品也難免有這樣的缺點。所幸的是,金庸的文化水準很高,他適時在小說中加入諸多文化因素,如琴棋書畫或者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思想,使整個小說的文化水準被拉上去了。說白了,這是用其他因素掩蓋了本來比較低的基本水準。

其次,奪寶模式本身是物質誘導,精神品位不高。奪寶模式顯得比較淺薄,很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意思。在讀者並不需要多少精神營養的時候,奪寶模式顯得很熱鬧,很能吸引人。但是,它終究是物質誘導。物質誘導作為全書的核心載體,會讓人感覺小說本身的階品並不高。

以剖析社會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作為使命的嚴肅文學作為比較體,會發現武俠小說更像是物質刺激的典範。它並沒有給社會精神帶來多少增值,更多的是供人們消遣和娛樂。現實生活中,大家都想得到更多的寶貝,包括金錢和地位,所以都會對奪寶模式有所感應。這種寫作也就僅僅能反映人們的感受而已。

再次,奪寶模式顯得格局比較小。武俠是有自己的使命的。這個使命必定是要促進社會公平。如果僅僅局限於奪取某個秘籍或者寶貝,那麼這樣的格局肯定是很小的。本來應當承擔大使命的俠客,卻淪為秘籍或者寶貝的追逐者,這實在是一種悲哀。而且,如果武林不對現實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那麼它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僅僅是為了奪取某個秘籍或者寶貝嗎?如果脫離使命來談所謂的武俠小說,就很可能會失去它應有的核心使命感。

而且,奪寶模式會使武俠描寫拘泥於武林內部,只能描寫武林內部的愛怨情仇,基本上沒有展示武俠世界對社會現實的影響。這樣的話,就會捆住武俠本身的手腳,只能就武俠寫武俠,使武俠小說變成精神頹廢的存在,實際上是自廢武功。

複次,奪寶模式限制表達精神。奪寶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商品社會的精神需求,卻也限制著精神的表達,使精神表達沒有出路。《笑傲江湖》中,令狐衝練習了無招勝有招的獨孤九劍,也在眾人追求秘籍和地位的過程中,無欲勝有欲。

但他最後的結局,是個人圓滿,而不是促進武林進步。這也反應作者捕捉到了當時的商品經濟社會中,個體最大化的滿足就是個體超越普遍的物質追求,從而尋找自己精神滿足的可能性。儘管如此,這樣的精神反映,也意味著金庸雖然痛恨爾虞我詐的險惡江湖,也鄙視那些看似正義實則邪惡的武林人士,最終卻並沒有給出精神出路。

最後,奪寶模式把武俠小說娛樂化。內在不足,外在彌補。當精神檔次不高的時候,就只能靠創造新奇好玩的東西來吸引讀者了。作者會挖空心思地設計出諸多奇特的東西,來彌補精神缺失所導致的空虛。這樣,就逐漸使小說越來越物質化,越來越娛樂化。所以奪寶模式雖然可以在特定時候吸引讀者,但是最終它本身必然使武俠文風逐漸輕浮而散漫。

總體看,奪寶模式它的基本內涵並不豐滿,而且檔位也並不高,會使武俠小說的格局變得狹窄,由此使武俠小說娛樂化。在奪寶模式被寫濫之後,武俠小說也因為難以有所創新,而失去了原來的統治地位,逐漸淪落了。

現在商業小說界,很多種小說都超越武俠小說了。玄幻小說、仙俠小說、都市文和懸疑文等等,它們受讀者歡迎的程度,早已經超越武俠文了。想想當年武俠小說盛況空前的樣子,再看看現在幾乎就要被打入冷宮的狀態,真是為武俠小說感慨萬千。但感慨歸感慨,終究沒有什麼促進作用。我們需要思考,武俠小說能不能再次振興?


04 武俠小說需要進化


要想振興武俠小說,必須改變奪寶模式為主導的創作風氣。

武俠小說走到奪寶模式為主的狀態,實際上是偏離了武俠精神的正道。奪寶模式下,多數武林人士為了私心而爭奪秘籍或者寶貝,他們缺乏超越個體私利的公心,更沒有以公心為基礎的精神指引。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千方百計除掉惡人,為老百姓匡復正義,才是俠客應該有的本分。

金庸的武俠小說,削弱了這個本分。金庸的小說無疑是輝煌的,但是它們也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俠客本身應有的精神。金庸十五部作品,體現俠客精神的地方有多少?俠客精神的實質,是捨己為人。金庸的作品中,俠客為了他人奮鬥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已經消失,主人公更多的是關注自身內心的自由,以及反傳統的獨特精神個性。即使如郭靖這樣為國為民的大俠,最終也陷於華山論劍的地位爭奪之中。

但是,在金庸寫作巔峰期的那個時代,這樣的精神並不為人們所稱道,反而是個性化的精神,更加符合商業時代的內在要求。所以,個性與自由,成為金庸後期寫作的主要描寫對象。表達這種要求的令狐衝或者韋小寶,都以反傳統的自由派代表而紛紛出世,並且弄潮江湖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削弱了俠的氣質,增加了符合商品社會需要的個體性。

這種商業個性精神有它的時代。一旦過了這個時代,它們就幾乎不可能仍然佔據時代的主流。如果社會需要更強大的精神供養,難以創新的武俠小說就隨之淹沒在歷史向前滾進的潮流之中。

這就內在要求武俠小說中的核心載體應該適應性進化。但是,怎麼進化呢?必須擺脫曾經時髦的奪寶模式統治武俠寫作的局面,必須提高武俠小說的檔次,讓俠客有救世精神,可以隨時隨地救助被壓迫者,才能真正帶給讀者新的感受。總之,武俠世界要以武為基礎,以俠為根本的追求目標。

作為群體代表的俠客,他們的使命是救助他人。什麼時候需要有強人來代表普通人了,俠客的精神就會復甦。有人說,現代正在建設法治社會,所以訴諸個體私力救濟的武俠小說,就不再受待見了。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確實,法治社會不需要俠客。但是,這種說法卻也忽略了另外一種精神的存在,即俠客是為弱勢者權利代言的。如果俠客在非法治空間能夠維護群眾的利益,那這樣的俠客精神也還是需要的。

尤其是,現代社會矛盾依然比較多,人們的精神迷茫並不比以前時代少,反而似乎比以前更加多。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得抑鬱症,就意味著他們本身有很多難以自我解決的問題,所以從根本上而言,他們越來越需要有人能夠幫他們代言,甚至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由此,讀者越來越需要有人能夠代表他們發聲、維護他們的利益的人的存在。而這恰恰是武俠精神的核心所在。正因如此,武俠小說不僅不會繼續衰落下去,反而有了更加深入發展的歷史空間,俠客精神也會由此復甦。如果說金庸時代代表的是武俠個體化,現在就需要使武俠群體化了。

但是,有了可以發展的空間,並不代表必然由此而自動發展。具體還需要很多作者一起研究,找到武俠小說的發展路徑,並由此努力創作,才能真正打開武俠小說的復興道路。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我以為,應該把梁羽生和金庸結合起來。

武俠小說的描述重點,要由武變成俠,即俠客怎麼救人,俠客怎麼幫助國家和社會走向平安。相對來說,俠是武的歸宿,它相對於武功來說,是更高級的存在,應該特別強調它。這是包括金庸小說在內的諸多武俠小說所缺乏的。以後要想振興武俠小說,就要在「俠」上面下功夫。

這個方面,梁羽生可以提供更多值得借鑑的經驗。梁羽生的小說中,俠客拯救社會,搭救世人的精神是很明顯的,而且往往有強烈的時代真實感。這是很值得發揚起來的。

但是他的小說本身並不怎麼好看。看他的小說,有一種看也行不看也行的平淡感覺。可見,雖然梁羽生提供了武俠精神,卻沒有用非常吸引人的形式或者內容把它彰顯出來。

這一點,恰恰是金庸的強項。武俠小說本身也要契合現實社會中讀者的具體需求。讀者的需求在小說中能夠找到投射,他們的問題能夠得到一定的解決,他們才會關注這樣的小說。否則,再好的小說他們也會置若罔聞。金庸擅於捕捉讀者的需求,並運用各種文學技巧,讓讀者產生強烈代入感,進而讓讀者痴迷。

所以,應該把二者結合起來,融合起來去寫作,彌補以前武俠小說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缺陷。也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新式武俠,才能更加吸引人,也才能逐漸促進武俠小說的復興。

相關焦點

  • 假冒金庸和梁羽生的2本武俠小說,魚目混珠,令人齒冷
    武俠小說曾經風靡大江南北,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面旗幟。尤其是金庸、古龍、梁羽生、臥龍生這些武俠名家的小說,簡直洛陽紙貴,引起武俠迷的瘋狂追捧。正所謂,「清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看到武俠小說這麼暢銷,市面上就出現了大量冒牌假貨。無良出版商和無良作者冒名頂替,用金庸等人的名字做幌子,兜售自己的武俠小說,讓不少武俠迷上了當。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20年的武俠迷。
  • 梁羽生金庸曾經摯友!為何失和
    金庸曾在當年的《新晚報》撰文,談他追隨梁羽生寫作武俠小說的經過:「梁羽生弟是我的知交好友,他年紀雖比我小一點,但寫武俠小說卻是我的前輩,他在《新晚報》寫《龍虎鬥京華》和《草莽龍蛇傳》時,我是忠實讀者。可是從來沒想自己也會執筆寫這種小說。
  • 金庸去世2周年,武俠苟延殘喘,仙俠「笑傲」江湖?
    而在他之後,武俠小說後繼乏力,武俠影視劇更是走向沒落。而背後是以金庸、古龍、梁羽生等為首的武俠小說宗師打造的美輪美奐的江湖,這些小說融合了傳統武俠的奇遇,又兼具言情小說的曠世之戀,於是一路從香港風靡到內地,甚至世界各地。據說金庸小說發行了3億冊,這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行量最大的文學作品。藉此東風,武俠影視劇開始大放異彩。
  • 梁羽生為代表的傳統武俠與現時代的網文的差別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梁羽生為人正派,創作了三十餘部武俠佳作,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
  • 金庸從哪裡來?前金庸武俠小說時代
    金庸作為一代武俠宗師,絕不是憑空而起,而新武俠小說之所以會風靡一個時代,那也是因為站在前人背上,這個過程很漫長,恐怕得從2000多年前開始說起。1: 武俠小說的萌芽階段:司馬大叔《史記》當中的《遊俠列傳》、《刺客列傳》可以說是武俠文學的鼻祖。《唐傳奇》以文言短篇形式敘述了唐代遊俠的英勇事跡。
  • 梁羽生兩部武俠小說偽作介紹,其中一部是鐵血大師柳殘陽的作品
    梁羽生是許多老武俠迷心中的大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在目前可能一些人覺得梁羽生小說不好看,但在當年武俠小說的黃金時期,梁羽生的小說也很受歡迎。梁羽生的書側重於女主,注重歷史,風土人情,書中更加以詩詞歌賦,這些都是金庸,古龍無法比擬的。
  • 我們那時候看的武俠小說,那才是真武俠
    武俠小說,於我而言,應該是好多年前的產物了,那時候我應該是剛讀2年級,因為家裡隨著我外婆,好像都愛看武俠小說,我也跟著讀起了武俠,一看就不可而止,一直到我讀高二,因為學習的原因,才放下了自己的一顆武俠之心,好好讀書了。
  • 金庸筆下主角沒爸爸?淺談武俠小說中主角「俱無爸」式設定
    但是關於「俱無爸」這種設定,很明顯不單單是金庸一個人的風格,放眼整個「武俠圈」,強者們大多都是沒有爸爸的。可是,為什麼武俠小說中,會以主角「俱無爸」的設定為主?在作品中提及主角爸爸較多的,是梁羽生。因為梁羽生的作品,比較在意「宗派」的傳承問題。但是梁羽生筆下主角的爸爸更慘,一般都只有兩種下場:要麼壞,要麼死!比如梁羽生最自傲的主角張丹楓,他跟老爸張宗周關係,讓人看的著實雞兒疼,最終張宗周還是得交出自己的性命,給兒子「放行」。這種「有爸皆是坑,無爸反輕鬆」的情況,還不如「俱無爸」式設定來的乾淨利落。
  • 是什麼促使金庸寫出了《鹿鼎記》這樣不倫不類的武俠小說
    金庸的武俠作品成為了武俠小說領域中的至高境界。但從他第一部《書劍恩仇錄》開始直到《越女劍》都有著濃厚的武俠韻味。但從《鹿鼎記》中,那種武俠味道已經蕩然無存。>始,再經過鄭證因、宮白羽、王度廬等人的發展,直到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開創了新派武俠的大門,再後來金庸的橫空出世,讓武俠小說大放異彩,同時在臺灣三劍客司馬翎、臥龍生、諸葛青雲的推動下開始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
  • 梁羽生的冰川天女傳,主角高貴迷人,讓武俠迷無比驚豔
    武俠小說的主角通常是男人,因為武俠這種題材,既號稱「武俠」,內容就充滿刀光劍影,主要的讀者群體就是男讀者。諸如柳殘陽的鐵血江湖派,陳青雲的鬼派武俠,都天然排斥女讀者。當然,諸如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宗師的武俠小說,還是得到不少女讀者的喜愛。
  • 武俠江湖(3):漫談篇|我和武俠二十年
    論文化底蘊梁羽生絕對在古龍之上,與金庸不相上下,但在創作的靈性上可能要遜於二人,這大概是他不如金、古二人的主要原因。梁羽生一生創作了36部武俠小說,我看過其中的15部,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梁羽生的作品雷同性太高,有點千篇一律的感覺。
  • 被金庸、古龍所逼,黃易創作出穿越、玄幻、異俠三大流派武俠小說
    黃易對武俠小說的貢獻就是創作出了玄幻、穿越和異俠三大流派,創作了自成一派的新武俠。,是中國武俠小說最火熱,最高產的年代,大師有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後期之秀有臥龍生、司馬翎、諸葛青雲、奇儒、慕容美、獨孤紅、東方玉、伴霞樓主、蕭逸、柳殘陽等作家。
  • 溫瑞安的武俠小說至少有三點讓金庸、古龍望塵莫及
    再加上金庸先生為了保證作品的嚴謹與質量,毅然選擇急流勇退,並且專心致志的進行作品的刪改與修訂,因此其傳世的十五部作品已成為武俠小說領域中的最高標準著作。,梁羽生先生著述頗豐,經典作品更是層出不窮。雖然溫瑞安在臺灣學的是中文,卻未能完成學業,但卻在武俠小說的洗禮之下表現了超具天賦的文化天份。並且在十七歲便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俠作品。因此溫瑞安算是發表武俠小說最早的作家。這一點是金庸、古龍以及許多作家都沒有能力達到的。
  • 「武俠小說史略」第五章 港臺武俠
    如果世上只有武俠這一種小說的話,那可以稱之為雞肋,但可惜並不是這樣,東西方傳世名著、科幻小說、偵探小說、日漫、美漫……優秀作品多如繁星,把時間用在那些作品上,顯然是不明智的。找一下那些作家的代表作品看一下,儘可能覆蓋更多的作品,希望能以點帶面透過某個作品大體介紹下某個作家的風格吧。
  • 新派武俠小說的崛起,竟源於一場真實的比武決鬥
    新派武俠小說崛起於1954年,以梁羽生的處女作《龍虎鬥京華》作為新派武俠的開山之作。金庸在1955年開始創作《書劍恩仇錄》,作品發表於《新晚報》,引起極大的反響,成為金庸的武俠處女作。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金庸創作《書劍恩仇錄》之前,梁羽生早於金庸,在1954年已創作了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在報刊發表連載,引起轟動,受到讀者的熱捧。
  • 仙俠玄幻都市異能的崛起還是金庸古龍後繼無人?武俠小說式微之謎
    武俠小說一度是最受歡迎的文學創作題材,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武俠小說家更是馳名中外。他們創作的小說,如金庸的《鹿鼎記》、《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古龍的《風雲第一刀》、《絕代雙驕》、《陸小鳳傳奇》、《楚留香傳奇》,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會京師》等武俠名著風靡全國,被改編成影視劇,也都是萬人空巷
  • 除了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還有哪些著名的武俠小說家?
    ​ 除了金庸之外還有哪些武俠小說家呢?首先是與金庸齊名的號稱新派武俠四大家另三位:古龍、梁羽生和溫瑞安,還有民國時期的老派武俠家王度廬先生,另外寫異俠系列的黃易,還有名聲稍微遜色一點的臥龍生、柳殘陽和李涼等人,還有網絡作家鳳歌也有比較出色的武俠作品
  • 古龍如酒,金庸如茶,梁羽生如水,其他如何?
    ,小李飛刀和七種武器,以及絕代雙驕。最終只有小李飛刀和七種武器讀得最細緻,楚留香次之,但也讀完了,陸小鳳和絕代雙驕讀了一部分,就沒心情了;金庸的小說先是笑傲江湖,然後是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最後是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除了鹿鼎記讀了三分之一左右,其他基本都讀完了。
  • 一場表演性質的武術擂臺為什麼開啟了武俠小說的鼎盛時代?
    武俠小說是中國獨有的文學類型,其影響已經深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武俠小說的鼎盛時代應該是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等等小說大家都是這時期出現的。沒有這場武術擂臺,武俠小說的鼎盛時代的到來恐怕要延後,而金庸和梁羽生可能就不存在了。
  • 冒充名家的3本武俠小說,故事曲折精彩,值得武俠迷讀一讀
    武俠小說已經沒落了,但是當年的武俠迷還在眷戀著武俠小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武俠已是黃昏,但這一批上了年紀的武俠迷,這麼多年下來,心裡始終有一個武俠夢。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看武俠小說20年的武俠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