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真,何許人也?
原兵部閒職人員,後赤焰軍中威名赫赫的軍師,聶鋒、聶鐸的叔叔,最後葬身於梅嶺火海之中。梅長蘇每每提起他,都要尊稱聶叔叔,語氣甚是恭敬。
當年在梅嶺北谷,赤焰軍七萬兵力,以血肉忠魂滅掉大渝二十萬皇屬主力那場血戰中著名的「冒雪行油氈火攻之計」,便出自於這位的聶真大人。
而最後在梅嶺,將林殊推下雪窩,並叮囑他「活下去」,也是這位聶真大人。
可這樣一位身子孱弱但智計無雙的人物,卻在劇版《琅琊榜》中刪減得毫無存在感。
原著中關於聶真的描寫雖然不多,但是聶真的存在卻充分闡釋了這份猜疑、猜忌的癥結,也合理解釋了以祁王的智慧、林帥的才能,為何無法化解這份猜疑、猜忌。
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聶真的才華、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這麼一個有才華的人,熬到四十多歲,在兵部卻一直備受排擠,擔著閒職。
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的朝政混亂,有才耿介的純臣難以出頭。梁帝的選拔人才制度存在問題,阿諛奉承、揣度上意的人,才可能獲得梁帝的青睞。
權術心計足以消耗掉一個人身上的銳氣,這樣的人,哪裡還有精力去勵精圖治呢?
而這樣的人,在權衡利弊之中,太容易失去公心。就像那位在何文新換囚一案中,鋃鐺入獄的刑部尚書。
刑部尚書掌管一個國家最後的司法公正,可這樣舉足輕重的人物,卻徇私枉法。如此為之,國家何以有公道可言?
祁王明朗睿智,一心想激濁揚清,還國家一個清明的朝堂。
朝堂不是赫赫威嚴的大殿,它需要真正的人才、實幹家。
在未等到至尊之位時,沒有絕對話語權時,祁王必須要保證那些人才,讓那些真正的人才可以在合適的位置發光發熱。
而聶真,則是祁王舉薦、保下千萬人才的縮影。
梁帝曾經控訴,林燮擁兵自重,朕派去的人一概旁置,卻重用祁王的人.......
梁帝送去的弄權之輩,林帥如何能用?祁王舉薦的有才之士,林帥如何捨得旁置?
可梁帝居於廟堂,享受著帝王的尊嚴,喜歡一呼百應風光,他聽不得不同的聲音。簡而言之,梁帝想要的,便是他指鹿為馬的權威。
可這樣的朝堂,僅僅十三載,在一座赫赫威名的百年帥府、一代英明睿智的賢王被徹底摧毀後,十三年,大梁已然岌岌可危。
若沒有林殊地獄歸來,化身為梅長蘇,百般籌謀推靖王上位,繼承祁王遺志。
大梁,這個四面群狼環繞的國家,早就被其他國家裂土而分了。
另外,刪減了聶真的戲份,會讓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在觀看電視劇版《琅琊榜》疑惑不解。
比如:
演武場上,戚猛在與飛流比試的時候,從刀裡射出一柄小刀,直接射向梅長蘇,以試探梅長蘇的膽量。
這一舉動,雖然有些無禮,但在信奉強者的軍隊中,是常見的。
曾為赤焰少帥的梅長蘇為何如此不悅,常年領兵四處徵戰的靖王為何如此生氣?
原因,少年林殊曾如此試探過初到赤焰軍中的聶真,結果被林帥狠狠責罰,聶真並未求情。
而林殊被打的原因,不是他試探聶真,而是他的劍鋒指向了主君。(事發時,祁王站在聶真身旁)
身為臣屬,劍鋒絕不可以指向自己的主君。主君的權威,不容任何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