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延溪王老漢家幾代單傳,自到三清山三清觀燒香許願後,果然喜得孫子。
隨後朝廷更迭戰事不斷,三清觀漸漸地失去往日輝煌。直到大明王朝掘起,三清山汾水村王景陽在天龍山道觀偶遇一個人,之後,三清山迎來新轉機。
這人到底是誰?先且按下不說。
離三清山不遠的付家灣有座天龍山。天龍山單從名稱上看絕非普通山川,其實不然,它並不十分雄偉,與一般大山沒有太大區別。
古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傳,在唐朝末不知從哪裡來了一道人,道人白天沿昄大周邊鄉村化緣,夜晚宿于天龍山下。一天夜裡道人夢見飛龍在天,盤懸其頂久久不去,道人納悶問其何故?飛龍告誡他不可整日無所事事虛度年華應該有作所為,這山雖不大卻有靈氣,在山上建一所道觀,開壇講道教化黎民。
道人醒來仔細想想覺得也是,人生在世不能虛度年華,應該有所作為。
從那時候起他與付家灣村民費時三年終於將道觀建成。
在昄大當地有句俗話:先有天龍山,後有三清山,指的是天龍山道觀先於三清山道觀。
天龍山道觀建成後,吸引了大批香客,平靜的天龍山終於響起晨鐘暮鼓之聲。
時至大宋,付家灣村有個少年幾乎是天龍山道觀常客,他風雨無阻每日必至。其實他並不是燒香拜佛,而是出於好奇聽道人誦經講道。時間長了,觀裡道人見他聰明好學,悟性極高,觀其面像認定此子日後定是國家棟梁之材。道長隨手送了幾本書給他,勸他回家攻書苦讀,將來考個功名步入仕途。
金紫光祿大夫
少年果然不負道長和家人,秉燭挑燈十年寒窗考取進士。憑藉學識與能力一路升遷,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位稱上國柱封開國男。此人便是南宋堪輿家付伯通。據史料記載:堪輿大師付伯通為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主理謀劃,作出巨大貢獻。他精通天文地理,熟悉龍脈風水是南宋不可多得的堪輿大家。
付伯通雖在朝廷為官卻很念舊情,每次回家省親都會去天龍山道觀走走,為報答天龍山道觀和鄉親特意捐資創辦了天龍書院。書院為南宋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
走進道觀你會發現道觀背靠天龍山,面朝來龍山,與三清山遙呼相應,若把天龍山稱之龍頭,三清山便是龍尾。在他看來這座看似平常不過的小山,卻隱藏著諸多不被人知的玄機,站在天龍山道觀環顧四周,後山玄武之位象一把龍椅的靠背,道觀巧妙的建在龍椅坐墊子上,左右青龍白虎如同龍椅扶手,朱雀撲臥在萬傾農田,一條彎曲小河環繞付家灣村莊。從四象上看這裡是一處難得的祥瑞之地,他仰觀宇宙俯察天地冥冥中預感日後必有真龍天子現身此地。
果不其然,多年以後建文帝隱居道觀,而且在道觀生活很長時間,歷史印證了付伯通當年的確料事如神。
讀者不禁要問,建文帝遠在南京,怎麼會跑到天龍山道觀?
樹有根水有源,這一切源由他祖父朱元璋。
朱元璋滁州鳳陽人氏,大明開國皇帝。當年他家境貧寒,從小要過飯放過牛。就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的人,幾年之後卻登山大明王朝皇位,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至於他與江西淵源,坊間有很多說法,比較有說服力的是他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交戰中朱元璋慘遭失敗,疲於逃命的朱元璋被當地漁民救走,使他僥倖逃過一劫。為躲避陳友諒再次追擊,朱元璋經過化妝由漁民帶著他夜乘小舟,從蘆葦蕩出鄱陽湖,偷偷順樂安河逆流而上,沿德興香屯,古城崗,灣頭一路逃至佔才。
陳友諒一連幾天不見朱元璋蹤影,迅速派出幾路人馬四處尋找。朱元璋未曾想到自已剛到佔才,陳友諒追兵已隨後追來,情急中見一老農耕田,二話不說接過老農手中工具有模有樣耕起田來。追兵見老農耕田,問了句是否有人打這經過?朱元璋裝聾作啞也不搭理,順手朝另一方向一指,引開追兵轉身逃走。
朱元璋恰巧耕了十八犁地。後來知道耕田的人是朱元璋,把他耕過的幾壠地叫「十八犁」(引自德興地名志)。逃出佔才的朱元璋仍然心有餘悸,求生欲望促使他躲進昄大一個山塢,渴飲山泉飢餐野果。他清楚成大事者當忍則忍,隱於野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當地人進山砍柴見之施以米粟,助他度過難關。得知始末後,稱此山塢叫「朱將塢」。朱元璋不愧亂世梟雄,後來重新招兵買馬橫掃南北,終得天下。
為感謝江西人多次出手相救,據說,他曾與救他漁民交待,此去是福是禍自有天定,他日有出頭之日若能相見怕我健忘,只要你們說是江西佬表定當厚報。果然如此,朱元璋當上皇帝,有鄱陽漁民到南京報上江西佬表,城門大開,朱元璋親自迎接款待。
朱元璋坐鎮天下,恨透了陳友諒,揮師兩湖大開殺戒,以至兩湖屍橫遍野萬戶絕煙。隨後從江西移民兩湖,人稱江西填兩湖(湖南,湖北)。自他始大量啟用江西官員,以至後來有人說大明朝臣半江西。
自明朝始,朱元璋首開先河江西「老俵」也一直被叫到今天從未改變。在江西這段難以忘懷的經歷,如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成了他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他常常告誡子孫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的道理。建文帝對爺爺的這段經歷早已銘記於心。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改年號為建文。要說建文帝到底年輕,心志還不成熟。在皇帝龍椅上屁股還沒坐熱就急於削藩,結果激怒四叔朱棣,朱棣藉故統兵南下,並藉機火燒皇宮,欲治建文帝於死地。慌亂中,建文帝帶幾個隨從由鬼門(下水道)出,逃至江邊正遇上神樂寺主持王升,王升已為他暗中準備了小船衣物和銀兩,並對建文帝說是他皇爺朱元璋昨晚託夢給他,囑咐他在這裡等候。同時皇爺讓他按當年行走路線,遠走他鄉隱身自保。
建文帝謝過王升,夜行曉宿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付家灣的天龍山道觀,並以做生意商人身份入住道觀。 一行人在道觀為人和善,很得道長歡喜。
無巧不成書,這天,汾水村王景陽匆匆來到天龍山,他這次來是請道長去家裡做水陸道場,超度已故父親亡靈。王景陽是汾水王氏族長,與道長交誼甚深,有空也常常來道觀小坐敘話。
見到景陽,天龍山道觀道長熱情邀請他到禪房喝茶,言談中道長提及有幾個滁州商賈入住道觀,而且入住也有些日子了,說是生意人也沒見他們外出做生意,除一日三餐和觀前觀後走走,基本上不外出。
景陽是個善於交際的人,出於好奇提出想見見他們,道長應吮,吩咐小道有請客人。不一會,只見那商賈風度翩翩從臥房走來,出於禮貌景陽邁出禪房,舉目一看大驚失色,景陽在驚慌失措中腳被禪房門坎拌了一下,一個趔趄雙腿跪地,客人快步向前雙手扶起:族長,你我初次見面不必行如此大禮。
「草民有眼無珠,不及遠迎罪該……」景陽話沒說完,抬頭一看楞了半天,道長不知何故趨前把他扶進禪房,景陽一席話,道長如夢初醒。
那麼,景陽到底是說了什麼話呢?
欲知後事,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