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是金庸創作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小說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的「鼎」,因此,從名字上看,《鹿鼎記》就和政治、權力鬥爭是緊密相連的。
複雜的政治問題,讓一個不學有術、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的韋小寶來一一解決,最後還抱得七位美人歸。
韋小寶其實最難把握,他不是喬峰一般的大英雄,也不如楊過般的痴情纏綿,他是個長著賤兮兮的樣子,卻是個「正人君子」,因為他夠真實。
金庸先生說,這是最傳神的一部韋小寶。梁氏「韋小寶」是最正版的韋小寶。
梁朝偉出演時22歲,與韋小寶年齡相近,在線的演技,韋小寶真的從書中走了出來。
劉德華的康熙,舉手投足間的帝王之氣。一個油嘴滑舌,一個英明果斷。
君臣關係,兄弟關係表現得淋淋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不到二十歲的劉嘉玲飾演的方怡,或許就是他們感情也是此時開始的。
香港電影搞笑擔當的吳君如,在該劇中演的是溫柔體貼的曾柔。
毛舜筠,拒絕張國榮的女人的。她的沐劍屏,清新脫俗。
劉青雲和周星馳在劇中跑龍套。
戴著虎頭帽,坐在最高點,給人們說評書。那句經典的臺詞:我對你的敬仰真是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周星馳版《鹿鼎記》,同樣走的是無釐頭路線。韋小寶是不是就應該是這樣,穿著誇張的衣服,說著玩世不恭的話語,隨意的撩逗著身邊的女孩,那樣的不正經,卻又那樣的正經。
韋小寶與師父陳近南的一段對話堪稱經典。
正經的陳近南:清朝一直欺壓我漢人,搶走我們的銀兩和女人,所以我們要反清……
韋小寶打斷他說:「要反清就是因為他們搶了我們的錢和女人,是不是?復不復明不過是脫了褲子放屁,關人鳥事呀!行了,大家都是聰明人,了解!繼續說。」
陳近南:「總之呀,如果能做成功的話,就有無數的銀兩跟女人,你願不願意去呀?」
韋小寶高興地道:「願意!」
不為名不為利,就不是韋小寶了。
山雞哥身上的匪氣韋小寶有相似之處。對他演起來也相當的得心應手,這應該是他表演生涯中讓人難忘的角色了。
一開始,年齡偏大和長相不帥讓觀眾一時難以接受陳小春版的《鹿鼎記》,這樣的韋小寶有些成熟感,有些滄桑感,或許正是這樣,演繹起來又略顯輕鬆,陳小春不用刻意為之,不用去裝嫩,不用去討好,他只是他,「陳氏韋小寶」。
他,還是原著中的樣子,夠聰明、夠滑頭、夠勢力、夠無賴的好人。
TVB拍電視劇經費有限,場景小家子氣,一部劇全靠演員演技在撐。
一眾配角全是熟面孔。
「鐵打的洪七公,流水的電視劇」,說的就是劉愷威的爸爸劉丹,似乎除了《神鵰》、《射鵰》中的洪七公,不曾有其他角色。
我妹妹當時看《鹿鼎記》忘記了上學,現在為止,每年都會重新回味。對於八零後,九零後來說,陳氏韋小寶的確是經典。
張衛健演的是韋小寶,不是《鹿鼎記》。
可能因為這樣,原著被毀的面目全非。張衛健的韋小寶像孫悟空,也像小魚兒,從始至終他演繹的是他自己。
張氏韋小寶改動最大的地方:建寧公主最後死了。我同桌為此哭了三天。
美女如雲是最大看點吧。朱茵、舒淇、陳法蓉、林心如、還有張衛健的老婆張茜。不看劇,看美女也是足矣!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雖然我不是玉樹臨風、瀟灑倜儻,但我有廣闊的胸襟加強健的臂彎~」
黃曉明是從《鹿鼎記》走上油膩路線的嘛?
黃氏韋小寶,感覺有意無意在模仿陳小春版,卻又沒有靈魂。
《鹿鼎記》之前,黃曉明模仿古天樂的楊過,年少時太楞,成熟後太裝。
仿照周潤發去演繹《上海灘》,沒突破。
鼓足勇氣去挑戰了《鹿鼎記》,整部劇,改編的地方少,基本符合原著。如果黃曉明像《鬢邊不是海棠紅》一樣自在的表演,結果會更好。
鍾漢良的康熙有些與眾不同,總讓人想起納蘭容若。康熙總覺得心事重重,鬱悶孤獨無人訴說。
「最帥氣」不是說韓棟太帥,只是以前沒發現韓棟長得帥。
韓棟演技在線,他也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好的地方,也沒有不太好的地方。
因為《餘罪》,張一山是韋小寶的不二人選。
萬眾期待中,他來了。卻撲街了。全劇速度之快,開了快進100一樣。
救了茅十八,帶他去京城。他們一定是坐飛機去了,說到就到。
剛進京城,碰到海公公,進了宮。無意間發現了小玄子,他是皇帝。幫他打敗鰲拜。
配角戲少,主角戲又太多。韋小寶與建寧公主,快樂的兩個小朋友。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拉姆雷特,沒有什麼最好,只是適不適合。
你最愛的韋小寶是哪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