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傘天》:愛情眾生相,婚姻萬花筒,看叛逆女作家怎麼打破媽媽碎碎念

2020-07-26 作家文摘

讀女作家蔣曉雲的小說集《掉傘天》的時候,總有一種穿越的感覺:這真的是發生在1970年代的故事,不是今天的事情?為什麼那些情感糾葛,那些世態人情跟我們的今天如此一致?而如果這些故事我們在當時讀到,會有多麼大的隔閡啊!


《掉傘天》:愛情眾生相,婚姻萬花筒,看叛逆女作家怎麼打破媽媽碎碎念

蔣曉雲著《掉天傘》


在1976至1980年間,我們理解不了臺灣女留學生月娟(《姻緣路》)「高齡」失戀,生怕當「剩女」的心情。那個時代的大陸,二十八九歲正是政府提倡的最佳結婚年齡,也很少聽說誰嫁不出去。那個時候的人都循規蹈矩,差不多就行了,「剩女」總是極個別的人。我們也理解不了老人還有什麼「黃昏戀」(《樂山行》),那時候的老人都灰頭土臉,滿面慈祥,圍著鍋臺和兒孫們轉,誰要再婚,是很丟人的事,兒女們首先會覺得面上無光。而對於兩地分居(《掉傘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很常見,軍婚的兩地分居是普遍現象,外地媳婦不在身邊的也有的是,但是沒見過哪家就因此生事……所以,蔣曉雲筆下那些細膩的情感,安逸生活下人們敏感的內心,複雜的情感需求,都是我們所不熟悉,而且是陌生和無法理解的。


《掉傘天》:愛情眾生相,婚姻萬花筒,看叛逆女作家怎麼打破媽媽碎碎念

70、80年代女性


而歲月流轉進入當下,所有蔣曉雲年輕時代寫的世相,我們都無一遺漏再次經歷:兒女低齡留學帶來的煩惱和悲劇(《小花》),放蕩不羈的女孩在公司留下的飛短流長(《口角春風》),相親遇到同性戀(《窈窕淑男》),家庭的失獨造成的心靈創傷(《幼吾幼》)……

在這萬花筒般的社會萬象中,戀愛和姻緣是蔣曉雲最愛寫的主題,下筆也非常老道,簡直不像二十幾歲人的文筆,的確有著「出名要趁早」的才華。她何以能寫出婚姻路上的這些平凡瑣碎又世情練達的小說呢?她自己是這樣說的:

哪怕偏憐驕女不聽話又好辯,家中有女初長成,我媽媽還是堅持闡述她在「兩性關係」方面的高見。她有一說是:女孩子25歲以前你挑人,25歲以後人挑你。在她老太太這是提醒年輕女性把握青春不要錯過良緣。可我一向是她的忠誠反對黨,當然對這種含有性別歧視潛臺詞的說法不以為然,不免從十幾歲青春期起就開始觀察、思考和幻想25歲以上女性的「命運」……現在回頭去看,我也很訝異當時還有幾年可以「挑人」的自己,對已過「人挑」年紀女性群體的關注和興趣。所以父母對子女的影響真是不容小覷,即使像我這樣為了反對而反對,都要花上不少力氣去拆解我媽洗腦似的「鄉野傳奇」。

有趣吧,居然是強勢媽媽造就了一個逆反女作家。但不管怎樣叛逆,首先要有才華託底。在洞察世事、人情練達上,蔣曉雲堪稱天才。


《掉傘天》:愛情眾生相,婚姻萬花筒,看叛逆女作家怎麼打破媽媽碎碎念

青年蔣曉雲


在這本書裡所有的小說中,我最喜歡的是《姻緣路》,因為這個主人公月娟太值得學習了。她沒有《掉傘天》裡雲梅的不知足、不懂事和那些情感上不成熟的小情調,而是要以小女子的心思力圖改變命運,十分有勵志精神。

月娟渴望過上穩妥的婚姻生活,偏偏遇上戀愛八年不肯結婚的男友。為了等男友服完兵役,她只好先去日本留學。這期間男友服役結束,情感變得捉摸不定。她立馬放棄學業回家準備結婚。無奈男友提出分手,她及時結束這段悲戚的感情,重新充實自己,重新去找對象。題為《姻緣路》,寓意是路漫漫,女孩還需上下求索,方能得到正果。

在這條姻緣路上,女孩患得患失,男孩也是左右衡量,顯示了城市生活中人們活得累的根本原因。你看,當月娟失戀後把小提琴老師程濤當做「男閨蜜」的時候,兩人相處非常和諧,都顯得十分可愛,讀者會暗暗期待他倆能成一對。當月娟得知前男友已經結婚,程濤甚至陪月娟去找前準婆婆「理論」,一副好男孩的俠義模樣。

可是當他倆真的走到一起的時候,月娟所有的不滿立顯:比如只是拉琴,未來有何打算?是不是應該出國留學?浪漫的愛情馬上就被現實捆綁起來,沒有一絲可愛了。兩人分手是必然的事,只是這回再用不著八年了,幾天、一兩個月就可以了,再不用像和前男友分手那樣「慘烈」。「月娟像媽媽,是個有決斷、講實際的人,既然這姻緣是她篤定要走的路,她就立定志向要在這路上找到她的歸宿。現在愛情是跟在她後頭跑的累贅,她來不及等它了。」你可以說她勢利,但人不是天生勢利的,現實磨礪了她。對於28歲的她來說,這也許就是成熟吧,成熟總是無奈的。


《掉傘天》:愛情眾生相,婚姻萬花筒,看叛逆女作家怎麼打破媽媽碎碎念

蔣曉雲小說《姻緣路》


《樂山行》《春山記》是一類小說,探討了黃昏戀的可能性。《樂山行》讀得愉快,是對平靜生活、歲月靜好的謳歌。兩個老人通過爬山結識,最終兒女希望促成他們的姻緣。我喜歡它的結尾:「兩老並肩看著對面山頭,彩霞飛滿一天,簇擁著金盆似的落日;夕陽不炙人,一樣帶了亮麗的好氣象。」無論人生,還是給人遐想的空間,都是一派開闊的景象,十分大氣。

而《春山記》則是寫老胡礙於面子,不肯與寡居的秦太太結合,落得周圍所有人的埋怨。這個結尾也有意思:

車近梨山,路旁林相已改,那株竹架撐起的一樹樹白色、粉色的梨花、蘋果花,才是他最有把握的東西。他遠眺著那谷中漫漫的花樹,忽然得了靈感,他要在梨山車站打個電話,請趙嫂子幫他寫封信,也不說多了,只說自己胡亂講話要對不起……他在心中盤算著有哪些話要講,年深受,把半掩的車窗一推到底,梨山的春風頓時多情地撲上面來,胡金棠一點也不心煩了。

依然給人很美好的感覺。

沒有大起大落,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小場景,卻是如此貼近人心。這正是一個優秀作家的魅力。


作者:海格

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看馮驥才用「局外人」視角書寫愛情悲劇
    小說表面看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糾葛,實則觸及了中國婚姻民俗文化,夫妻間男高女低、男強女弱是埋在人們心裡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幾千年歷史演變的產物。面對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結合,團結大樓的居民只能看見外表的不協調,看不見感情的和諧,這是封建落後習俗對他們心靈的戕害,也是對高矮夫妻人權的踐踏,充分揭示了世俗婚姻文化中汙濁不堪的一面。
  • 古代女子眾生相,性格決定命運:《知否知否》觀後感
    前言《知否知否》這部電視劇通過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女性在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奮鬥歷程。劇中盛家三姐妹出身不同,受到的薰陶不同,性格也迥異,從而導致三人的人生結局也不同。
  • 張愛玲的《封鎖》:成年人的愛情越獄,始於叛逆,止於現實
    她遲來的青春期叛逆加重了她的盲目,她竟然被呂宗楨完全的催眠了,進入「戀愛腦」狀態。她沉浸在自己的愛情幻覺中,她想像著,若錯過了這段愛情,以後怎麼可能再遇到呂宗楨這樣「可愛」的男人。然而,呂宗楨突然的逃離,讓她明白了,原來自己是一廂情願的那一個。
  • 不念青春(短篇小說)
    對於這條路,當初他是如何走上的,他想不起來了,因為那不堪回首的三年他丟了愛情,也失去了前程,不然灰色的夜晚他為什麼要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是他曾經的女朋友給他的。哦,他想起來了,是那個外地的少年給了他少年時的一個夢——這個夢讓他對老師的那句話深信不疑——知識改變命運。
  • 從《假面山莊》與《美國式婚姻》看東西方愛情不同的面貌
    195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大學畢業後擔任工程師,並且創作推理小說,1985年獲得鼓勵推理小說新人作家獎項後,走上職業作家的道路。 他認為小說應該是一個好的故事,他的小說有各式各樣的情節,敘事手法非常靈活多變,讀者能從閱讀的過程,得到很多樂趣。
  •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作家筆下的12種愛情,看看你屬於哪種?
    鄭執:悲傷和快樂揮灑自如的80後東北作家鄭執,青年作家,遼寧瀋陽人,1987年出生。《我在時間盡頭等你》這本書寫於2013年,當時鄭執在臺北讀碩士。那時候,他剛剛把在香港讀大學所欠的學費還清,心境和生活都需要放鬆。在打算重拾嚴肅文學的困境下,閒趣提筆寫了12篇小說故事。
  • 《叛逆者》受追捧,畀愚為讀者籤名一個月用掉30支筆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家畀愚的小說《叛逆者》紙質書、有聲書、電子書日前同時上線,隨著同名電視劇的開拍,作家畀愚似乎一夜之間開始受到熱切關注。堅持創作20年,不走尋常路的畀愚自稱,其實自己並不像作家,所以沒辦講座也沒辦新書發布會。
  • 劍來:兩年前是劍來,一年前是道理來,現在恐怕要叫碎碎念來
    劍來插畫作為《雪中悍刀行》一書的書迷,小編對這部作品也是極為讚嘆,但是看著看著,不禁產生一個觀點:兩年前這本書是劍來,一年前變成「道理來」,至於現在嘛,恐怕要稱為「碎碎念來現在卻是碎碎念來,或者說陳平安好友二三事如今《劍來》已經走向尾聲,烽火自己聲稱即將收官,但是前面的攤子太大了,收起關來,不那麼容易,於是最近的更新有時候就讓讀者看得雲裡霧裡,確實不知道他想說什麼,從主線章節到副線章節中間穿插著一些人物走向。
  • 《王貴與安娜》 | 包辦婚姻下的愛情與責任
    安娜的母親(安媽媽,以下統稱安媽媽)非常喜歡王貴這個人,安媽媽覺得王貴勤勞、樸實、沒有大男子主義、對安娜也好,雖然安娜死活不同意,但是安媽媽拍著胸脯保證,如果安娜過得不幸福,她可以負責任,就這樣,天差地別的兩個人硬是被安媽媽強行包辦在了一起。
  • 傘 的 故 事
    值得一提的是,我得感謝幾位好作家,如莫言老師,英國的狄更斯,還有日本的村上春樹,當然還有許多好作家,也都是我的老師。其實有一段時間我比較困惑,為什麼許多文學作品裡都有關於「性」的描寫呢?還有關於死亡。後來我讀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些文字,感覺他的文字很有格調和吸引力,讀起來很有味道。我說不出,可能是感覺他還是比較真摯坦然的人吧,他的作品很生活也很有時空感。
  • 《如懿傳》完美演繹婚姻裡"始於竹馬、盡於心死"整個過程
    &34;只一句&34;道破了多少婚姻中的真實寫照。有多少人像如懿與弘曆一般,從年少時相知相惜,到天長日久的相看兩厭。比如,某人失手打破了杯子,看電影時選了對方不喜歡的片子,吃飯時點了對方不喜歡的食物,又或是又一個紀念日被忘記了。看似生活中某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結果成了兩人分開的原因。看起來可笑嗎?是小題大做嗎?或許只是那一刻你的失望攢夠了!
  • 那把傘的故事
    我看不見她的臉,猜不出她的表情。只看見她時不時微顫的肩膀和緊緊握著的拳頭。雨越下越大,打溼了她的發,打溼了她的衣服。我走過去,想叫一下她,卻又不知是否會打擾到她。思考片刻,我選擇沉默。走上前,將傘移到了她的頭上。
  • 90歲老太每天要出門,不出門就在家碎碎念,活著沒意思,唉聲嘆氣
    接老公婆婆來跟我們住快1個月了,我們租的房子,15樓,老太太不會用電梯,1樓入戶有個門,老太太也不會開,我帶著一個快2歲的小孩,每天只要不下雨,我就把老太太送到小區下面去,小區有很多老太太坐一堆聊天,他自己去跟那些老太太坐著玩,我再帶著孩子買菜,洗衣服啥的,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再 帶著孩子去樓下接老太太回來,這幾天成都下雨,就沒出去,老太太就天天在那碎碎念,活著沒意思,出去也一個人,唉聲嘆氣,
  • 故事:女性的最高境界 就是修成「菩薩相」
    佛家的生命觀極其宏大,不僅人類是有情眾生,貓、狗等動物也是有情眾生。世間的萬事萬物,以物質形態劃分的有色、無色,以意識形態劃分的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等,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都是有情眾生。 菩薩指的就是發心利益這一切有情眾生的人。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菩薩皆為男性,通常是偉岸俊美的貴族男子形象而且佛經中說,一切諸佛菩薩成就菩提時,非男非女,隨機應化,體現出「眾生平等,無有高下」的基本教義。
  • 眾生多從天上來
    當書生接到家書,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正應了女尼之言。書生喪妻,傷悼不巳,又感念神尼之言,感到人世無常,於是萌生求仙訪道之意。書生往遊王屋山,搜奇探勝,希望能遇到世外高人。天上的眾生皆怡然自得,或在木樨旃檀樹下乘涼,或垂釣幽溪曲澗以之為樂。天宮以黃金、白玉鋪地,就連眾生的屋室都以白玉、翠玉砌成。據鍾離介紹,普通的凡人堅持修心向善,也能修到第一天宮。凡是修到這層天的人,「都已六根清淨,沒有飲食男女之欲,所以永無爭端,永無劫數」。也有天人偶動凡心,被貶謫下凡人間,謫限期滿後,就會返歸本真。
  • 再看《京華煙雲》:終於知道,木蘭為何放棄愛情,回歸婚姻
    卻在婚姻選擇時,不管是出於報恩選擇平亞,還是為替曾姚兩家挽回顏面,選擇與蓀亞結婚,她認為:「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兩個旁姓的人,能夠成為夫妻,這可是千年和百年修來的緣份。」她專心的做起了曾家三少奶奶,保持家務,關心丈夫,盡好做兒媳,做妻子的責任。順天、順人,木蘭卻從未順過自己的心,所以木蘭嫁的終究是她的信仰。
  • 短篇小說丨蘇童:傘
    錦紅舉著傘走到街道中央,向前後左右張望著,她想雨也許會下大的,這麼多天不下雨,也該下一場雨了。錦紅打著雨傘向小玉家走了幾步,誇張的步態像一隻開屏的孔雀。有人注意到了錦紅的傘,馮明的姐姐倚靠在門邊說,錦紅,在哪兒買的傘呀?這麼漂亮!錦紅猶豫了一下,機靈地撒了個謊,北京,在北京買的。馮明的姐姐很驚訝,追問道,你們家誰去北京了?
  •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老師,教化眾生和渡化眾生有區別嗎?
    =渡化眾生。第三,教化眾生絕不等於度化眾生,那麼何謂真正的「度化」?而這三點,恰恰是通過「三打」表現出來。沒了命,還怎麼取經?因為真經不在西天,真經就在眼前。一直以來,你用自己的錯與對去看別人的對與錯。你火眼金睛看的是真相,但你師父看的是心相。」
  • 推書 丨一代邪書:《女裝的日常》,看白蓮花如何魅惑眾生
    是誰清雅通靈琴聲悠悠,讓世間眾生為之傾倒?繁華過後,碧水池邊,一位「少女」露出清雅絕世的微笑,仰天輕嘆:天不生我楚白蓮,塵世萬古如長夜!推書書評:這本書簡直要把我頭給笑掉了男主,因為父母死於強大勢力之手,所以為了隱藏身份,主角由男變女,還可以通過佛教的三十六相縮陰,所以看起來和女人沒區別,除了平胸。主角雖然女裝,但是性取向並沒有改變,他還是喜歡漂亮妹子。對於男人,他更多的是一種玩弄的心態。
  • 為什麼說《歡樂頌》曲筱綃和趙啟平的婚姻最幸福
    在《歡樂頌》第二部的大結局,五位美人都有了自己的歸宿,安迪、曲筱綃、邱瑩瑩都在愛情中找到了幸福,準備步入婚姻的殿堂,樊勝美和關雎爾也有了新的開端。年輕醫生本不想打理這個無理取鬧的小姑娘,可在他心情失落想要叛逆時恰好中了少女之意,這場愛情的開始完全在於外在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