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喝了一口奶茶,並拿出了從老家帶來的五仁月餅

2020-10-03 客家人阿新

芬是農村留守女孩,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就把她帶回老家讓奶奶照管。父母除了剛開始幾個月給奶奶夥食外,就再也沒有給奶奶過錢。奶奶靠賣一些零貨和退休金養活她,她實際上成了不是孤兒的孤兒,因為父母一年除了打一二次電話外,再也沒關心過她。

她曾暗暗發誓,將來要是發財了,她再也不去理會父母,只要這個跟她相依為命的奶奶。

過早缺少父愛母愛的她,也像所有留守少男少女一樣,早早地墜入愛網之中。

初三那年,她喜歡上了同班的一個男同學。他個子不高,小眼睛、挺鼻梁,帥氣十足。她覺得跟他在一起,很溫暖,讓她找到了家的感覺。

後來,她考到市裡的一所學校,而她男朋友就在本地讀高中。為了跟他在一起讀書,她選擇了回本地那間學校就讀。

剛來新校園,她下課後趕著人潮人湧回宿舍,即使周圍大多數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在這寂寞的夜裡,校園還有他,她就覺得自已並不是孤獨的。

後來那男同學周末就跟芬住在了一起,儼然像夫妻一樣進進出出校門。

有人問芬奶奶,你怎麼讓你孫女男同學住在家裡啊。奶奶說,孫女自從沒父母照看,如今她長大了,她開心就好了,自己管不了那麼多了。她奶奶還說了一些尷尬的事:她孫女叫她不用擔心,她會用套的,不會懷孕的。奶奶說到這些時,露出了少女才有的害羞表情,因為奶奶一輩子也不見過這玩意兒。

高考結束後,男朋友考上了大學,芬卻沒有考上。芬就在她男同學所在的城市擺地攤,男同學就利用晚上還是周末的時間,幫芬一起賣。他倆存了一筆錢,加上男同學父母的錢就買了一部車。

就因為這車,他們就第一次產生了裂縫。這車由她男同學父母看管,平時經常借給她男同學的哥哥和親戚,刮損了,也不賠錢,仿佛這車是他父母買的一樣。

後來,她又看她男同學跟一個女的在一起喝奶茶。

芬的心真的碎了,痛苦著,覺得很無助,那刻的她,從內而外散發著一陣"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氣",她不知道何時再能喝上一杯暖洋洋的奶茶。她突間想到了高中時在一個小巷喝奶茶的情景,那時他袋子裡只剩三元買了一杯奶茶,跟老闆要了二根吸管,他倆一起飲同一杯奶茶,鼻子碰著鼻子,一股暖意流進心裡。

此刻,她心碎了一塊,她決定離開這個青梅竹馬的他。或許他讀大學了,她沒讀,根本就是不合適的。

後來,芬又在深圳認識了一個老鄉,他也是老家人,大家都講廣東客家話,交流起來自然也方便多了。

這男的黃頭髮,手著大金鑽,開豐田,後來才得知那輛車不是他的,是他哥哥借給他的。他是廚師,每個月也八千元,也夠花的了。

芬就打算跟這個男的結婚,並為這個男的懷上了孩子。她知道以後生孩了,再也沒什麼時候陪奶奶了。她就男朋友商量,計劃在孩子沒出生前,帶奶奶去上海灘看看。因為奶奶常嘮叨,這一輩子沒去過上海,不知道上海是怎樣的。

從上海回來後,芬就開始跟男朋友商量結婚事宜。芬提出,如果娶她,就拿九萬九千表示心意。其實她不是真的想那錢,只是考驗她男朋友而已。自己都懷孕了,這點錢他應該能出吧,一年工資而已。可沒想到,她男朋友只願意出四萬,多一分也拿不出。芬也知道他家情況,他是二世主愛吃愛喝可能拿不出來,但他哥是老闆,他父母在老家養豬養雞,那些家畜賣掉也值三四十萬。

她又一次感覺到,他們的關係因為金錢正在劇烈的變化。呵,她突然覺得自己很可笑。

他說他愛她,卻從沒想過給她一個家,一個尊嚴,直到她的心死了,夢碎了,愛情也就消失了,此生她是不可能再嫁他的了。她打掉了孩子,離開了他。

她覺得自己一直活在夢裡,她覺得自己不是貪圖富貴的人,但二次戀愛她都因金錢矛盾而結束。年少的時候,她曾經恥笑過外省有一些女人,結婚後都不上班幹活,整天只知道吃喝玩和打麻將。哪像我們廣東客家女人,既幹活又服待家婆、子女,無所不能。她還常詡:我們客家婦女在歷史上,是唯一不裹小腳的漢族人。所以她暗地裡下決心:以後一定要嫁客家男人。

但她二次都遭客家男人的無情打臉。

中秋就要到了,她公司一個男孩給她發了52元微信紅包,說天涼了,請她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中午,她一個人在公司樓下要了一杯奶茶,拿出了從老家帶來的月餅。老家盛產三種月餅:水晶月餅、叉燒月餅和五仁月餅,她最愛五仁月餅。但當她剛喝第一口奶茶時,她突然間覺得很難受,她想起了她的初戀,又想起了她第二個男朋友。一個給了他心,一個給了他身體,自己卻什麼也得不到,留下的只有傷心的回憶。

她自我安慰,事情再大,過去就讓它過去吧,就算心裡留下了傷口,她也只能自己一針一針的縫補。她感覺每喝一口奶茶,就像給傷口縫上一針,一口一口,一針一針,慢慢縫上,讓傷口不再裂開。

話說這個男朋友是外省人,他已經答應買一部車給她,他也不在乎她的過去,他只在乎現在的她。他也用行動證明愛她。有一次芬的狗狗病死了,他就開了二個半小時的車,把芬和那隻小狗載回家,然後把狗埋在了老家的果樹下,在老家喝了一杯奶茶呆了三四分鐘,當晚又開車載芬下深圳。

也許,每個女孩都要為自己年少無知買單。她覺得她買了,但她誰也不怪,只怪這社會的現實,容不下童話的愛情,但她永遠不會原諒當初那些令她長大的人。

奶茶,還是奶茶,但它已不是當年那杯奶茶。當年的奶茶,只有甜意濃濃愛意濃濃,而眼前這杯奶茶,她嘗到的更多的是苦澀中的一絲甜意。

相關焦點

  • 陳情令趣事39:魏嬰做的月餅,很不一樣,有誰敢吃?
    (蘇小妹/文)中秋佳節,各地有著吃月餅的習俗。我們常見的月餅也分地區的,比如蘇式、京式和廣式等月餅。月餅裡的餡料也是不一樣的,有五仁、有綠豆、有紅豆、有蓮蓉等等。小蘇今年是早早吃了月餅,不知道你吃月餅了嗎?這中秋節是傳統佳節,古代人早早就開始過了,還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和詩詞呢。
  • 《枕上書》番外100:中秋東華心血來潮做月餅,眾仙大呼莫害我
    糯米糰子的腦袋一直吃力往前伸了伸,終於看到仙娥端著月餅過來的。他的鳳九姐姐做的月餅一向是最好吃的,有了月餅,他連別的好吃的都不想吃了。仙娥把月餅擺在桌上,糰子一瞧,還是狐狸形狀的,而且還是不同顏色的狐狸,看著就非常有食慾。糰子拿起月餅,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然後就愣住了。為什麼會這麼難吃?
  • 兩個月餅丨小說
    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事情不多,早早跟經理請假,提前半個月回老家看望父母。難得帶妻子孩子回老家,順子就把車停到路邊,一家三口看著即將收穫的莊稼,臉上掛著歡喜的笑容。大豆飽滿的豆角,在變黃的豆葉中忽隱忽現,成熟的玉米棒槌露出金黃色的「板牙」,像是在笑;紅紅的高粱漲紅了臉,把頭沉得更低,像是被生活重負壓駝背的老人。風吹過田野,初秋的早晨,天氣已經變得很涼。
  • 小說:60歲阿姨趕時髦,喝下「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結果翻車了
    這邊廣州一位60歲劉阿姨趕時髦,拿出手機打算點了這麼久多年以來的第一杯奶茶。她年輕的那個時候不流行奶茶,後面奶茶流行了,她也工作比較喜歡咖啡和茶這樣的比較提神醒腦又不會太甜的東西。「兒子,過來幫我看看,這個怎麼點?」阿姨帶好陪伴自己多年的老花眼鏡,點開手機的某個外賣軟體,從推薦店鋪裡面打算挑一杯奶茶,卻有些煩惱該點什麼。
  • 八月十五蒸月餅「心跳原創」
    這是老家最傳統的大月餅但是每每臨近八月十五,都會提及家鄉的果子熟了,八月十五要蒸月餅之類的話題。我知道,她老人家是想老家了,是牽掛在外面奔波的兒女了,所以在前天就一一打電話讓哥姐回家來看看她老人家。為了拉扯我們姊妹四個,晚年的母親多病,尤其是腦梗和小腦萎縮帶來的後果已經很明顯,走路蹣跚,健忘等。為了生活,我們都必須非常努力才能過得不錯,所以和母親都是聚少離多。
  • 陳情令趣事40:藍湛吃月餅,前後口味變化大,景儀不解思追秒懂
    因為某人說要吃親手做的月餅,所以大傢伙趕緊來忙活咯。不過藍景儀等人就算沒有親手做月餅,但是有好吃的肯定也少不了他們啊。只是如果他們知道,魏無羨正準備著各種稀奇古怪的月餅,會不會大驚失色呢?比如什麼辣椒、臭豆腐、香蔥、韭菜等口味的月餅,當真是不走尋常路呢。
  • 原創小小說 月餅
    月餅 文/紫荊花開我出生在東北平原的偏僻山村,幾代人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父親也是其中的一個。他每天都長在自己的承包田裡,把日頭從東扛到西。 每年父親來城裡看我,都是在端午節的時候,在我們家鄉,一直流傳著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母親做的月餅色、香、味俱全,好吃極了。每到中秋節,父親都要把母親做的月餅給我送來。
  • 李現森|半塊月餅
    她懷裡抱一個,肩膀頭上扛一個,腳後跟後還跟兩個。小孩子眼窩子淺,磕了碰了,飢了渴了,動不動就哭鼻子。這個哭,那個鬧,小院子裡雞飛狗跳是常有的事兒。每當這時,奶奶就扯著我們的小手去屋裡,顫顫巍巍地站到馬紮上,取下掛在牆上的小提籃子,像魔術師一樣從籃子裡面要麼拿出一塊糖來,要麼掰上半塊饃幹。看著一個個破涕為笑,奶奶這才摸摸這個頭,拍拍那個肩,戴上老花鏡子坐在院子裡做起針線活兒來。
  • 故事:三分糖加奶霜的奶茶,給我帶來個大帥哥未婚夫
    凌初玖笑眯眯:「奶茶買二送一,陳嘉銳你喝不喝?」凌初玖記得,和長大了的陳嘉銳約會的時候,他從來不喝奶茶。明知他不喝,就是意思一下,好讓自己順理成章能喝兩杯。「我喝。」陳嘉銳說完,就徑直回座位了。頹然一笑,拿起收銀臺上的筆,在陳嘉銳的奶茶瓶身上寫了一句話,然後拿起自己的那杯奶霜奶茶,一飲而盡。剛入喉是奶霜的甜膩,後來是三分甜的奶茶香氣,有淡淡的茶的苦澀。
  • 周樹林Ⅱ月餅
    當時弱小多病只有六七歲的我,我的個頭快跟她一樣高低了。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每年臘月冬閒時,父親都要帶我去看望姑姑。姑姑離我家七十華裡,那時交通不便,最好的工具就是騾子車。車上裝上一大捆草,是為騾子準備的飼草。早晨太陽沒露頭,我們就出發了。我坐在草堆裡聞著草香味,雖然壩上冬天特別寒冷,我心裡卻暖融融的高興極了。我們沿著崎嶇小路,一直到太陽落山時,才能到姑姑家。
  • 故事:微型小說《月餅的故事》楊續平
    記得60年代有一年過中秋節,我們姊妹6人共食一隻月餅,但最後還是沒有吃成。  這隻月餅是在外地做工的父親給我們帶回來的,父親所做的那個工地上的老闆在這一天破例地給他的夥計們打了一次」牙祭」,於是父親就得到了一塊小小的蘇式月餅。蒼老而勞累的父親得到這隻月餅後自己卻捨不得吃上一口,就把它拿回來給了他的這6個兒女。
  • 小說:65歲阿姨為追趕潮流,求兒子幫忙買奶茶,結果險些釀成大禍
    這邊廣州一位65歲劉阿姨趕時髦,拿出手機打算點了這麼久多年以來的第一杯奶茶。她年輕的那個時候不流行奶茶,後面奶茶流行了,她也比較喜歡咖啡和茶這樣的比較提神醒腦又不會太甜的東西。「兒子,過來幫我看看,這個怎麼點?」阿姨帶好陪伴自己多年的老花眼鏡,點開手機的某個外賣軟體,從推薦店鋪裡面打算挑一杯奶茶,卻有些煩惱該點什麼。
  • 因為不能親自送給姑媽家的幾個月餅,母親對伯父有意見卻不敢出聲
    於是,我那年買了好多月餅。老公那邊的叔叔,表哥,我那邊的叔叔,伯父,姑媽,大姐。反正,來的不來的都分了,每家幾個。用小袋一份一份的分好給他們。中秋節,那是都回老家過節的。第二天,他們都回去了,每個親人都笑哈哈的,我把母親和叔伯送到車站,就返回來了。
  • 往事之中秋月餅
    真是城市人少了太多人情味,送禮時給舅舅們不在家東西都放在外公家,晚上大舅小舅堂舅們晚上回來時過來拿,自我堂姐出嫁後,送禮就由我帶妹妹和弟弟負責,現在我與弟弟都不在老家,父母倆人會電話通知舅舅們什麼時間過來。
  • 一塊月餅拆散的情緣
    趁中秋的月餅還沒有吃完,我給大家講一個和月餅有關的故事。我娘家樓下住著楊大爺一家。我媽指了指我拿去的月餅,嘆了一口氣道:喏,就是因為一塊月餅。她說這樣的話,好像是故意逗引別人來問她。果然有人說:買了月餅了,何必再湊熱鬧跑一趟呢?
  • 故事:兒時過中秋節,要幫父母幹完農活之後,才能夠吃月餅
    而媽媽的刺激,就是在我們幹完活之後,我們每人可以分一塊月餅。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月餅真的不算什麼,但對那時的我而言,簡直是難以抗拒的誘惑。剝玉米皮是個很髒的活計,最初,我剝的太多了,爸爸在綑紮時就很困難,剝的太少了,爸媽還要返工,於是,我就看著姐姐如此操作,半個小時後,也慢慢熟練起來。
  • 妻子坐月子,婆婆燉雞湯,老公嘴饞嘗一口,隔天送她回老家
    莫振雄對著正在喝著雞湯的妻子說道,「你坐月子,她盡心盡力地照顧你,還天天給你燉雞湯喝呢。」吳欣微微地笑了笑,沒有說話,只是繼續安靜地喝了一口雞湯。見她沒有說話,莫振雄也沒有再多說什麼,便自己走開了。等到他走開了以後,吳欣才連連皺起了眉頭,然後把喝進去的雞湯吐了出來。可萬萬沒有想到,她的這個舉動被過來的婆婆給看到了。
  • 1個月餅熬成半鍋湯,全家7口竟沒吃上,卻在我記憶裡永遠飄香
    繩子不知啥時已經鬆動脫落,月餅應是從洞口漏了出去。爸嘆了口氣,想沿路回去找。媽卻不同意,說一路坡坡坎坎草草籠籠的,月餅掉地上你曉得滾哪去了?爸倒也想得開,說該當幾個娃兒沒口福。我們兄妹一聽傻了眼,望著那個小小的月餅直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