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陳嶼人設成最大bug:離婚月內前夫哥可能重新做人?
鍾曉芹養貓,陳嶼養魚,陳嶼把鍾曉芹的貓送走了,然後出差回來會給她帶一隻招財貓玩具,窗戶邊已經擺了一排;
鍾曉芹多次打不開房門,陳嶼說只要用巧勁就能開開,可是鍾曉芹顯然不會用巧勁,幾次三番把自己鎖在門外,打老公電話不接,發微信不回;
下班回家,曉芹刷劇、陳嶼弄魚,曉芹撒嬌賣萌,強烈要求陪伴,陳嶼眼裡只有魚;
想要孩子,曉芹說:興許生了孩子家裡還能有點聲兒;陳嶼說:你自己都是個孩子,你怎麼養孩子?
曉芹說:這種日子我一天都不想都和了,我們離婚吧!陳嶼翻出離婚證說:明早八點民政局門口,誰不去誰孫子!
……
至此陳嶼是沒有想到鍾曉芹是真要離婚的,他知道鍾曉芹的幼稚、邋遢、社會適應能力,他也知道離開他的打理,鍾曉芹過不下去,但是第二天到了民政局民口等待鍾曉芹的時間裡,陳嶼滿臉焦慮,踱來踱去,卻沒想到鍾曉芹容光煥發地走了過來。
陳嶼問:不是說好的八點嗎?
鍾曉芹回答:你別誤會,我就是做了個頭髮化了個妝,每次都是我等你,最後一次換你等我,還我三個小時不過分吧?
然後鍾曉芹徑直走向民政局,陳嶼愣了一下,隨後整理西裝也跟了進去,此時鐘曉芹的表現是他沒想到的,然後民政局工作人員調解的時候,鍾曉芹打斷:
你不用費口舌了,我們離。
此時陳嶼更是歪頭看向鍾曉芹,顯然這個鐘曉芹是他沒見過的。
再看看離婚後,鍾曉芹和閨蜜去泡溫泉、坐飛機蹭大課、逛操場、和小同事出去娛樂找靈感,離婚後她放開了,很快還有人追;
而陳嶼離婚後生活顯然是不如從前了,工作壓力大、離婚,一直以為鍾曉芹離了自己不行,反而是自己離了曉芹不行,這種感覺吞噬著陳嶼,令他越發頹廢,直到弟弟出現給他支招。
然後就在離婚僅僅幾天後,一個男人在其他人支招下,就能完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明確要追回前妻嗎?
一個男人在幾天前嘴裡說著「誰不理誰孫子」的男人,幾天後就能轉變到「我錯了」,並做出行動是不可能的。
離婚的時候兩個人都覺得對方身上充滿了毛病,尤其是像陳嶼這樣的男人,愛講道理,總覺得自己說出的話是真理,總覺得老婆一身毛病,都是他在忍,受害者,從一個「受害者」「委屈」的狀態過渡到「我錯了」「我要努力認錯」到底要多久呢?
對女人來說或許容易一點,去學習心理學的課程、去看書、去和閨蜜聊天等,加上女人本身就是一類善於反思的人,幾個月或許就可以認識到自身錯誤,能不能彌補錯誤就要看女人本身的能量大不大,能量大的人認識到錯誤就會立刻去彌補,而能量小的女人,可能會自怨自艾自憐;
而男人不一樣,男人從「高高在上的真理先驅」過渡為「意識到我錯了」,這中間可差著千山萬水:
陳嶼冷漠、內斂、默默付出、井井有條的性格是他三十多年天天如此的寫照,幼年時期父親離開逼他早熟,窮苦的生活逼他早熟,不爭氣的弟弟逼他早熟,偏心的媽媽逼他早熟,一切都逼他早熟,他過去人生總結出來的精髓就是:內斂、沉默、少說多做。
一個人三十多年的人生精髓不可能隨著離婚就像拉閘斷電一樣,骨子裡的東西全沒了,那對他整個人生是一種否定。
彈幕裡很多人說:那是因為曉芹有人追,陳嶼才著急。
這有一定道理,假如曉芹離婚後一蹶不振,精神經濟狀況差,時不時還暗示陳嶼想複合,想必陳嶼也不會後悔那麼快。
假如現實中你前夫剛離婚就後悔,那一定不是後悔,而是喪失了你和你提供的現實價值或者情緒價值之後的一種失落,尤其是看到你離開他比跟著他過得更好時,而他離開你比你在的時候過得更差時,巨大的失落感很容易讓他理解為後悔。
而在失落感之上做出的「追前妻」行為,大概率只是一種「不允許我的東西不再屬於我」的佔有欲,當然他也可能會做出很多你曾經要求但他曾經沒做到的事情,但這不是真正後悔後的真心改正,而是一種權宜之計,當你回到他身邊,他失落感不在時,後悔改過也會化為泡影。
如果現實中離婚後,前夫比沒離婚前過得更好,一般不會後悔,或者看到前妻越來越糟糕時,也不會後悔,凡是離婚後立刻馬上後悔基本都是失落感作祟。
現實中我見過很多人在婚姻中保持著自己原生家庭的思維認知習慣,跟伴侶格格不入,但這樣的兩個人也有經歷過磨合期以後幸福長久的,這些夫妻一般都有以下特點:
(認知閉合的需求可以理解為對模糊狀態的忍耐度,忍耐度越高,閉合需求越低,忍耐度越低,閉合需求越高)
鍾曉芹和陳嶼心理是有彈性的,所以彼此在冷漠的婚姻中忍了三年,也嘗試去理解去滿足對方,但是不得要領;
倆人缺乏共同生活目標;
但是倆人的認知閉合需求都不高,倆人都不是利利索索、乾乾脆脆的人,如果鍾曉芹是一個容不得模糊的人,離婚又沒孩子,大概率老死不相往來了;如果陳嶼是這樣,那也是老死不相往來了。
倆人性格中都有些黏黏糊糊,所以他們生活中也從來沒把事情溝通清楚過,都覺得自己在遷就對方。
(參照劇中鍾曉陽,就是一個認知閉合需求比較高的典型,追的時候全力去追,有什麼話不憋心裡,分的時候還鑰匙拉黑聯繫方式,頭也不回,一丁點不糾纏,對這樣的人來說,模糊就是痛苦,就是害己害人)
如果現實中你在這三點上慢慢做改變,或快或慢,你的認知都會產生巨大轉變,最少你的接納度會變高,跟他人相處彼此愉悅度都會提高,快則一兩年,慢則三五年實現轉變。
陳嶼可能追回鍾曉芹和這兩個人的慢吞吞的性格很有關係,倆人屬於決策慢半拍的,雖然鍾曉芹看似離婚時候決絕,實際她並沒有理清婚姻問題,而離婚後倆人都開始反思婚姻中的問題,隨著彼此之前誤會對方的信息越來越多浮出水面,促進了他們做出複合的決策。
劇中陳嶼的後悔和轉變是人格重塑式地轉變,也許是電視劇為了好看,把一個男人需要三五年做的轉變落到了兩三個月裡完成(現實中可以把這個過程拉長看)。
意識到後悔大概幾個月一年時間就可能做到,但是意識到和做出彌補措施之間差了一個過程,叫做人格重塑。
如果人格重塑如劇中所演離個婚似乎自然就促成了,那婚姻出現問題就去離個婚,幾個月後再復個婚豈不是一切都解決了?
並不是這樣,意識到後悔到做出彌補措施是對一個人幾十年行為模式的一種挑戰,而陳嶼在離婚幾天後:
主動做飯,哄騙鍾曉芹那是她媽做的飯,主動賤兮兮地要求一起吃飯(這可是剛離婚幾天以後呀,高冷的人格呢?);
弟弟支招後,立刻行動力爆棚,關閉電閘,準備紅酒燭光餐(他也不想靜靜了?);
製造各種「擰不開」「夠不到」事件,為的是在前妻面前賣個好(這個時候完全不嫌煩了);
為了假鞋的事情,蹲點替前妻解圍(很多前夫看前妻栽了只會看笑話);
離婚被曉芹父母知道,曉芹一番離婚的獨立思考言論,陳嶼聽後說:對不起,我讓你對婚姻失望了;
半夜曉芹打電話立刻聽到跑去救前妻(之前白天都不接,晚上打呼如打雷的一個人一兩個月後就這麼大轉變?);
卸掉眼鏡,帶上隱形,規劃好旅行路線租房車來接前妻(這生活習慣也大轉變了);
復婚……
看似一氣呵成,實際陳嶼是劇中最突兀的一個人物,他缺乏前後統一性,也沒有轉變歷程,離婚後突然就後悔了,突然就靈光了,突然就成了一個會溫柔浪漫、會妥協扔魚缸、會支持鼓勵老婆、會看老婆眼裡冒星星的人了,以前那種高冷、頑固、倔強、怨氣都消失不見了。
所以說這是劇,人格的轉變一定不是這麼簡單,那要一個人幾十年的認知打碎,原生家庭的枷鎖得卸掉,超越自卑後,才能做到在心愛的人面前「賤兮兮」地表達愛意,而陳嶼幾天就完成了這些。
看劇心裡爽快一下,但現實中離婚就是離婚,這樣的轉變如果有,最快也在幾年後,或者多年以後,陳嶼只是輕度冷暴力的男人,如果是嚴重的冷暴力,轉變可能需要更久。
當然如果在關係中,單靠一個人轉變是不夠的,須得兩個人一起變,要不就是你先變,要不就是我先變,一個人變化,關係就會變化,另一個人多多少少也會變。
如果你想讓你的關係好起來,與其期望他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不如自己先轉變,你變了,關係也就變了,如果鍾曉芹離婚後還像離婚前一樣依賴性超強、缺乏獨立思考、沒有搞寫作、陳嶼會貼上來追嗎?
當你變得越來越獨立,離開他更好時,往往能帶動對方去思考,你的生命裡少了他這一個因素時既然你能好,那代表他是個惡因素,只有當事人意識到這一點,他才可能是反思;而如果你離開他一蹶不振,他會覺得他在你這裡是故意而好因素,他會思考還要不要持續給你好。
離婚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幾乎所有感情不和離婚的,都是發生了巨大的矛盾衝突,一個人很難在離婚後幾天,幾個月之內就會原諒並理解對方對自己曾經的傷害,立刻馬上轉變到徹底反省自己,所以像陳嶼這樣的「前夫哥」現實中大概率不存在,不用幻想,女性腳踏實地過自己離婚後的日子最能讓你走出傷痛,重啟生活,指望對方徹底改變,然後再倒追,溫柔體貼愛意滿滿,這種幻想讓女性的痛苦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