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年間,洛陽有個書生名叫張橋,自幼喪母,生活貧困。
父親一人無力將他撫養成人,便將他送到了山上的道觀,讓他侍奉一位道士,這位道士名叫雲鶴道長,據說法力深厚,能夠降妖除魔。
張橋自幼酷愛讀書,在道觀不幹活的時候,他就捧著一本本書來讀。雲鶴道長認為他是一個可塑之才,經常為他講解書中的知識,張橋天資聰慧,一點就通,道長也很欣慰,認為他日後必成大材。
幾年之後,張橋已是十八歲的大小夥子了,他決定辭別雲鶴道長,下山找個清淨之地,苦讀兩年書,然後去考取功名。
這年到了大比之年,張橋自認為備考充足,便提前幾個月踏上了進京好考之路。
行路途中下起了大雨,此刻已是薄暮時分,附近荒無人煙,看不到村莊,好在不遠處有座破敗的小廟,張橋便跑到小廟避雨,打算今晚就在此地落腳。
深更半夜,風雨飄搖,破廟門突然被推開,進來一位長相美麗的女子,女子看到躺在地上的張橋後大吃一驚,準備轉身離開的時候,張橋叫住了她:「姑娘莫怕,我也是途徑此地避雨的行人,現在雨下得正大,你要是不嫌棄,就在這裡躲躲吧,我是不會傷害你的!」
女子停住腳步,猶猶豫豫坐在了角落,雙眼不時向張橋瞟去。
這女子身上的衣服早已經溼透了,坐在角落裡凍得瑟瑟發抖。張橋見她可憐,便邀請她過來一起烤火。
女子來到火堆前,坐在了張橋的對面,還不時用眼睛偷偷看張橋。在篝火的映照下,女子顯得更加的楚楚動人。
張橋便與她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了起來,聊天中方才知道這女子名叫映紅,要去外地投靠親戚。
夜深人靜,孤男寡女,兩人聊得十分投機,情投意合之時,張橋和這映紅姑娘看對了眼,待到篝火漸漸熄滅之時,他情不自禁地拉住了映紅的手,將她擁入了懷中……
天亮之後,映紅跟隨張橋一同趕往了京城,他們在京城的一間客棧落了腳,以夫妻之名住在了一起。
這幾天是張橋最快樂的時光,他早已無心讀書,時時刻刻想著和映紅姑娘在一起。
這段日子,書沒多讀,人倒是憔悴了不少,映紅姑娘看著張橋,好幾次欲言又止,仿佛心中埋藏著什麼秘密。
過了一段日子,每當夜色降臨之時,映紅總是找藉口出門,不再與張橋同房,張橋甚是苦悶,不知她為何這樣做。
這天,張橋去集市上買筆墨,偶然遇到了師父雲鶴道長,道長這次來京城雲遊,沒想到卻碰到了自己疼愛的徒弟,師徒二人分別幾年,這次相遇實屬緣分,兩人都是又驚又喜。
張橋拉著師父進了一家小食鋪,想著和師父好好敘敘舊。
坐定後,道長看了張橋一眼,突然皺起了眉頭,他發現張橋印堂發黑,兩眼無神,身上有狐狸的氣息。
剛開始,張橋一口否認了師父的說法,說自己並未遇到過狐狸精。
道長仔細端詳張橋,搖搖頭說道:「不對,你身上確實有狐狸的氣味,你仔細想想,自從你下山,遇沒遇見過什麼陌生人?」
張橋仔細回憶了一遍,除了映紅,再無其他人,於是他便將自己和映紅之間的事情告訴了道士。
道長說道:「這就對了,你口中的映紅姑娘是只狐狸無疑了!」說著從衣袖中掏出一道靈符交給張橋。
張橋將信將疑把這靈符收下。
道長又囑咐道:「回到家,見到那映紅,你就把這靈符貼到她的後背上,她是不是狐狸到時候自然就會真相大白!」
回到家後,張橋怎麼看映紅都不像狐狸,轉念一想:如果她不是狐狸,將這靈符貼到她身上,她也沒有什麼損失,不如就試一試。
主意拿定,張橋趁映紅轉身之時迅速將那靈符拿出來,一把將它貼到了映紅的後背上。
不料,那靈符剛一接觸到映紅的後背,只聽她一聲哀叫,瞬間從身後冒出一縷青煙,再一看,地上趴著一隻渾身雪白的狐狸!
張橋大吃一驚,看著地上的狐狸露出了驚恐之色。
狐狸站起來抖了抖身體,靈符從它的身上抖了下來,它叼起靈符走到了門口,然後回頭深深地看了張橋一眼,眼神裡充滿了不舍,片刻之後她義無反顧地跑出了家門。
狐狸叼著靈符一直跑到了雲鶴道長的住處,見到道長後,它將靈符吐了出來,然後垂頭喪氣地趴在了地上。
雲鶴道長撿起自己的靈符,對狐狸說道:「人狐殊途,有緣難牽!念你並沒有做害人之事,姑且饒你一命,從今以後你不要再下山了!更不能再幻化成人形,否則下次我必收服你!」
狐狸淚光點點,伸出兩條前腿向道長拜了拜,然後便向深山跑去……
幾日之後,張橋對映紅思念倍增,他這才明白映紅不再和自己同房,是發現了自己身體的異樣,怕害了他!
不久之後,考試張榜了,張橋榜上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