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居家的小男人,前幾次的內容我們聊了歡樂頌裡面的邱瑩瑩、關雎爾和樊勝美。那接下來還剩兩個人物,一個就是安迪,還有一個就是曲筱綃。我可以提前透露給大家,歡樂頌五個女孩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曲筱綃,所以我把她放到最後一期來講。
今天我們就先來聊聊安迪,其實安迪這個人物我覺得從編劇的角度來講,編的部分太多了。這個人物身上給的元素太多了。非常離奇悲慘的一個身世、高學歷的海歸、高智商、高能力、高顏值、有潔癖、不願意跟別人有身體接觸、很孤獨、但是又嚮往溫情。
你再去仔細分析這些元素,它們裡面有一些東西是相斥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人物編劇臆想的成分更多一些,他不是特別落地的一個人物。今天我們的內容就不分析安迪這個人。那既然我們的主題是說原生家庭,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安迪的原生家庭。
安迪的原生家庭非常的悲慘,她的媽媽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她爸爸和外公在她媽媽發病這時候,在安迪還很小的時候把她拋棄了。她他還有個同樣患了精神病的弟弟。從小就在孤兒院長大,後來安迪被人領養,等她成人之後,安迪的爸爸找到她,向她表達他和她外公對安迪的歉意。
不管是言語上的還是行為上的,包括她外公把所有的財產留給安迪,都是希望她能夠原諒他們當年所做的一切對她造成的傷害。但是安迪從頭到尾都很冷漠、很排斥,不希望跟他們有任何瓜葛。直到最後她外公去世的時候,安迪站在樓下流下了眼淚。
電視劇裡面沒有對眼淚這個情緒再做更多的解釋,我們可以理解成安迪有一點難過,或者說她原諒了她外公,或者說她為自己之前的那些壓抑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出口。
其實在我們的育兒群裡面也聊過很多次原生家庭的問題,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家庭,有各種各樣的家庭關係,有各種各樣的親子關係。中國式的家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父母的那種「我都是為了你好」,然後就是這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所有的事情對孩子的打罵、懲罰、折磨、羞辱,一切的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那這樣的父母他們其實在行為上是很矛盾的,在生活上他們自己會努力工作,給孩子創造儘可能好的生活條件,把好的資源給他們,吃好的、穿好的、上好的學校,然後正是因為迷戀自己,對孩子這些付出覺得自己太不容易了,太偉大了,從而認為讓孩子承受父母的那些負面、陰暗的東西都是應該的、自然而然的。我都是為了你好,就變成了我是父母,我做什麼都是對的。
我們嘗試去找這樣的父母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其實這就是原生家庭的一個魔咒。如果你去追溯這樣的父母,他們的父母肯定也是這樣對待他們的,他們也是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下長大的。
如果你自己沒有覺知,沒有對自我、對親子關係的一個理性判斷的話。這個原生家庭的魔咒就會一代一代一代一代無限循環下去。人類其實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算計的物種,他有付出,不管他嘴上說的多麼好聽,不需要回報,多麼偉大。但其實潛意識裡面他是需要回報的。這個回報可能並不是很實際的一個行為或者一件事情,但他是需要回報的。情感上的認可,或者被施予的人需要在其他的方面承受一些東西。
這種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不僅在親子關係,也在親密關係裡面都是存在的。所以當父母非常快樂地沉溺在父母那個角色裡面,為孩子做這做那的時候,甚至有時候什麼都沒有做,只是因為生養了你。他是說需要孩子回報的,而這個回報就是當父母不管對孩子做任何攻擊或者是人格上的侵犯,孩子需要承受。
你不要覺得聽到說父母去攻擊或者侵犯孩子人格是多麼嚴重的事情。不是這樣的,中國大多數的家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只是大多數已經長大的孩子長期在這樣的家庭裡面成長,但並不覺得,而並不覺得這個事兒是最可怕的,因為這個魔咒又將帶到他的再生家庭裡面去,他在為他的孩子付出,再以愛的名義傷害她的孩子。
然後因為每個人都不同,那在這個養育的過程中,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嚴重的,身體上的打罵,精神上的折磨,給孩子的童年整。一個成長的過程,甚至一輩子都會留下很大的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會讓孩子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看不到頭的、很痛苦的時期。
當小時候那個被這樣對待的孩子,他一天天長大,變成一個大人,變成一個有行為能力的大人。當他足夠可以面對自己童年遭遇的時候,就像安迪面對他的爸爸和外公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是否原諒自己的父母。
在漢語詞典裡面,「原諒」的意思是對過失、錯誤一系列行為的寬恕和諒解。「原諒」這個詞兒意味著做出這個行為之後就到此為止了,不會再有後續行為了。所以原諒其實在親子關係裡面是不存在的,因為不管你原諒還是不原諒,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是他們永遠是你的父母,這個關係是延續的,它不是到哪個點就可以終止的。
所以理性的去解釋原諒其實是一種自我欺騙,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我們來舉個例子,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新聞,一個爸爸騎著摩託車託著他的兒子折磨他,孩子赤身裸體,全身都是傷,那個孩子看著也就七八歲吧。我們說不管這個孩子他現在不懂事,或者說以後懂事了,這種打罵對他人生造成很大的傷害。
理性的說,他是沒有辦法選擇原諒父母或者不原諒父母的。更進一步的原諒和不原諒都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他只能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他被父母長期折磨、打罵。如果這個孩子成年後有這樣的覺知,有意識到家庭關係問題,那他只有在認識到這個事實的基礎上,才能明白他的人生經歷了什麼,這些經歷給他帶來了什麼,他只有在充分接受真相的基礎上,才足夠有力量去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要怎麼做。
這種思考是需要智慧,需要冷靜的去分析的,而不是情緒化的去原諒或者不原諒。所以如果你也曾經經歷過那些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折磨和痛苦,你一定要明白。我們跟父母之間事實上只存在接受和不接受的問題,不存在原不原諒的問題。
接受意味著你願意付出勇氣去看到事實的真相,然後在這個真相的基礎上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覺知,努力的改變自己,只有這樣你才會有能力去給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和家庭做選擇,那家庭關係其實也是一直在變化的。當我們成長,當你擁有再生家庭,你會發現你跟原生家庭的關係也發生著一些變化。
多了一代人,你會發現你跟父母的一些相處模式跟以前也不一樣了。所以如果大家正在嘗試構建一個新的更好的相處模式,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一些根本問題還是沒有改變。我覺得也不需要一定去糾結出一個結果來,不要試圖改變父母,也不要一直為難自己,遠離那些負能量的東西,痛苦的關係,它不是健康的關係,不管他是什麼關係,我們一直在學習愛一個人,在接受別人的愛。
但是你要知道,在親子關係裡面,並不是所有父母對孩子都是有愛的,這是事實。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希望我們可以因為孩子的到來而有機會變成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父母,學會思考、學會判斷、學會分析,陪伴我們的孩子和他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