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是父母失去我們的開始

2020-10-03 仍是少年君


這幾天新生進校,剛高考完的孩子滿臉嚮往,背後跟一兩個提著笨重行李的家長。


又是雨天,車擠車,人擠人,很吵。
飯點,我從食堂逃到校旁邊一家偏僻的餃子店。


剛一坐定,發現旁邊還是新生。
孩子低頭回消息,氣泡一條趕一條冒,應該是新生群聊。


對面一個略微禿頂的中年男人,抽了幾張紙巾,在擦桌子,行李堆在腳邊。
還有兩把傘,一把嶄新的,一把舊的。


等餃子上來,男人招呼他吃,他含糊應聲,手上依然在回消息。
男人把筷子朝他一遞,一口四川方言:「先吃塞。」


於是孩子一手拿手機,一手夾餃子,兩人沉默地吃著。
良久,男人操著川音,自顧自絮叨著一些。


無非是那些老套的叮囑。
「上了大學,還是要繼續努力……」



「一個人在外頭,什麼事還是要多注意些……」
「錢花完了就給你媽和我打電話……」


孩子盯著屏幕,隔三句應一聲「嗯」。


又過一會兒,中年男人站起身來:「還要趕火車,我就先走了,你自己吃完知道咋回寢室吧?」


孩子撇撇嘴:「我知道咯,我都大學生了。」


男人點點頭,撿起那把舊傘,推開店門,撐傘走進暴雨裡,白茫茫馬路上,一個黑色夾克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有點嘆息。
那個孩子還太小,讀不懂朱自清的《背影》,不明白大學是父母失去我們的開始。
少年人就是這樣,用盡一整個青春,去論證自己的成長。


高考,大學,我們長成離家生活的獨立少年。
迫不及待把自己和原生家庭剝離,在全新的土壤紮根,交友,發芽,戀愛,蔓延。


青澀匆促到,會忽略人生中和父母的第一場分別。


和父母的距離,從一段路程,變成一張機票,從一句句嘮叨,變成電話裡一聲聲平安。
故鄉只剩寒暑,不見春秋。再過四年,只留年夜。


交織十幾年,頭一次分別,而分別一旦開始,就再也不會停下。
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生死。


從我們踏入大學,父母就變成了遠鄉的一個符號。
中國人的話語裡沒有思念,只剩下逢年過節的「你回不回來呀」。


最近大四,我找實習。
打電話跟我媽說,我可能去北京時,突然聽到我爸在旁邊嘆氣的聲音:「要去北京?這麼遠啊……」

我心揪了一下。
我突然意識到,這是我與父母的第二場分別,越分別,越生遠。


龍應臺在《目送》裡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剛進大學時,興奮地期待一切,而父母卻明白這就是和子女分離的開始。


對我們來說,大學意味著全新的生活。
對父母來說,大學意味著,空落落的房間,隨便對付的晚餐,和堵在喉頭的思念。


他們執拗地,要送你來大學。
儘管你說了好幾次,你自己一個人也能行。


宿舍沒有電梯,父親把行李箱往肩上一抗,身形微晃,一步步往上爬。
五樓,終於到了,他笨拙地把行李放下,有點喘不上氣。


媽媽正忙著跟你室友打招呼,手上一邊在收拾床鋪。
你尷尬又熱絡地和室友開始聊天,爸媽在旁邊嘀咕樓層太高將來你難爬。


等到他們要走,又塞了三百塊錢給你。
說完那幾句說不完的叮囑,轉身上車,只剩背影。


直到爸媽離開,你都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來,這顯得你很不獨立。


他們只是想看看這個校園。
看看宿舍樓難不難爬,陽臺能不能曬到太陽,寢室蟑螂會不會太多,食堂有沒有你愛吃的菜。


他們想確認,你離開家,也會開心和平安。


而這一切和他們離開的背影一樣,需要很久你才能讀懂,等你讀懂的那瞬間,他們仿佛也在這一瞬間蒼老。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指向別離。


我們一路成長,他們一路變老。
他們留在來處,我們走向去處,唯剩下漸行漸遠的背影。

相關焦點

  • 《步履不停》:對於父母,我們的原諒總跟不上失去的步伐
    對於父母,我們總是宿命般原諒跟不上失去的步伐。01 人生之初,我們對父母有太多不滿我們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雖然沒有任何理由支撐,卻堅定地相信父母愛自己,天經地義。因為父母在年幼的自己眼裡排第一,所以我們自覺認為,父母也必須給出同樣的回饋。
  • 蘋風雪雨:我們的大學(上)
    2008.8.15,我來到了我們的大學是呀,這是我第一次走這麼遠,第一次離開父母的庇護,來到這個城市。不過還好,我還有他——趙焱,他是我在這個城市唯一熟悉的人,也是最親的人。安頓好我之後,父親當天就回去了。不算遠,幾個小時的車程。「回到家給我電話」我衝父親招招手,心裡有些發酸,逼回在眼眶打轉的淚水。「知道了,回去吧。」父親衝我擺擺手,便大步流星地走了。
  • 書荒蟲小說推薦——《從冒牌大學開始》
    為了逃避爹媽混合雙打…要不……PS:老規矩,封面圖篇尾送上。從冒牌大學開始二兇為了不挨父母的混合雙打,丁躍偽造了一份錄取通知書,建了個假大學官網,並在大學城附近租了一塊場地 ,臨時開了一所冒牌大學試圖矇混過關。結果沒成想。開學那天,自己這所冒牌大學的報名現場竟然十分火爆......PS:輕鬆種田流、日常向、神豪、科技、學霸.....
  • 《從冒牌大學開始》:主角卡牌不是人,是一所冒牌大學,天秀
    為了不挨父母的混合雙打,丁躍偽造了一份錄取通知書,建了個假大學官網,並在大學城附近租了一塊場地 ,臨時開了一所冒牌大學試圖矇混過關。結果沒成想。開學那天,自己這所冒牌大學的報名現場竟然十分火爆......PS:輕鬆種田流、日常向、神豪、科技、學霸......
  • 大學,這樣開始 ,這樣結束(上)
    爸爸媽媽正準備陪女兒去上大學,這是女兒第一次出遠門。早上六點半,一家三口開著兩輛摩託車,載著一個行李箱出了家門,往汽車站而去。這是一個小縣城,沒有直達他們要去的地方的大巴車,所以,他們唯有先買到鄰市汽車站的車票,再由鄰市轉車,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他們要花上四五個小時。早上七點半,汽車緩緩駛出,女兒的大學之路也由此開始。
  • 《步履不停》:對於父母,我們的原諒總是宿命般比失去晚一步
    《步履不停》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在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時,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啟發。曾經父親偷人家的玉米,正在炸時被人家撞上,哥哥多麼機智地幫父母圓謊,而實際上圓謊的人是良多而不是哥哥,母親對哥哥的偏愛可見一斑。聽到母親在姐姐面前替自己說好話,就知道母親又開始用口頭的小恩小惠亂施恩情,以往母親看自己可憐,勉強替自己出頭反而讓良多更尷尬的情形歷歷在目。
  • 小說:被父母稱為「災星」女孩,養父供她上大學,畢業後卻飛走了
    我和丈夫收養了一個女孩兒,因為我們沒有孩子,就想著收養一個。收養的那個女孩兒又總是被她的親生父母稱為「災星」,看她父母挺不喜歡她的,但是我挺喜歡那個孩子的,我們就開口了說想要收養她,她親生父母也同意了。我們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這個女孩兒的身上,供她上大學,但是當她大學畢業之後,她卻飛走了。
  • 哥哥單身供妹妹上大學,終於得到了回報
    原創:衡東詩勤有對兄妹,哥哥上高中時,妹妹才學會走路,父母年紀是漸漸變老,而家裡的開支是越來越大,做起事來有時候是感到力不從心了,怎麼辦﹖怎不能讓哥哥這麼好的成績不讓他上學了﹖哥哥特別懂事,知道家裡的困境,主動提出輟學外出打工,填補家用,父母真是不甘心,但為了生活,為了撫養小女孩,迫不得已,含淚答應了兒子的請求,這樣哥哥就輟學打工去了。
  • 爸爸離婚淨身出戶,上大學的女兒開始賺錢「養」他,3年後
    離婚時,父母問滾滾跟誰,她很清楚,爸爸沒有房子,微薄的工資,連養活他自己都勉強,更別說養活她,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她的選擇。「我跟我爸。」她不願意多談自己的母親,只說:「我沒法和她一起生活。」直到現在,如果滾滾做夢,夢到她媽,朋友們還會安慰她:她不會來找你的,我們會保護好你。
  • 爸媽,現在開始,我們一起長大
    老人一輩子省吃儉用,住的是幾十年的老房子,陰雨連綿的秋天,屋子裡擺了大大小小的盆子,有塑料的、有搪瓷的、有花了圖案的、有淡了顏色的,雨水從房頂上滴滴答答跌下,一聲一聲,敲打著老屋裡的沉寂。 孫女自小養在身邊,初中畢業之後,孫女報了父母那邊的學校,老人又回歸了空巢。兒子一家因為隔得比較遠,也不經常回來。聽說因為兒子用錢,老人把攢了半輩子的5萬塊錢也貼補了過去。
  • 女兒大學4年後,第一次回家,父母殺豬款待,卻發現父母早已去世
    女兒漸漸長大,一晃眼女兒高中畢業了,也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那天,是女兒去大學的日子,顧大明夫婦特意去鎮上買了身像樣的衣服,隨後又給女兒買了許許多多的東西。顧大明跟妻子說:「今天可是咱女兒上大學的第1天,咱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能給女兒丟臉」。雖然換了身好衣裳,可胡大明夫婦把女兒送到大學門口後,還是沒敢進去,和女兒到了別後就離開了。
  • 方方小說:失去孩子的父母,談何雲淡風輕?
    我在微信讀書上搜了一下她的文學作品,只有一本《雲淡風輕:方方短篇小說選》。目前讀了三篇,文風平淡。《雲淡風輕》講述的故事和電影《地久天長》有相似的地方,不過兩個孩子的父母並不是好友。當時看《地久天長》,分了三次才看完,觀影的過程太揪心,一度看不下去。
  • 中高考是中國父母六年辛酸淚水刻在鬢角上的那片白雲
    以考試作為學識能力鑑定的方法早在隋朝就開始了,在亞洲大多數國家同樣也推行高考制度,他們的考生壓力一點也不遜於我們的學生,甚至在印度,高考被視為脫貧最重要的方法,考生無不卯足了勁,用盡所有的腦細胞.李嘉誠,霍英東只有小學畢業,馬雲,馬化騰,王石也都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2020年全國外賣小哥就有七萬多名研究所以上畢業的高材生!如果學歷並不是社會地位的金鑰匙,那為何中國的孩子與父母仍然把中高考看得這麼的重要?
  • 中年父母意外失去獨子,一下像老了十歲
    他們一家生活在一個挨著小鎮的村上,李女士開始在私人開的門診打工,工資不是很高,但離家近,可以照看家人的生活起居,老公在街上拉三輪車,生意好時也有200左右,不好時也有幾十塊錢的時候。平時這兒子也算聽話懂事,不怎麼讓父母操心,所以現在都20多歲了父母更加不會太刻意去要求他什麼。
  • 從借錢開始,我們的友情就變質了
    昊哥並非學習成績不行,2000年考了500分,能進一所不錯的大學,他卻覺得與夢想中的學府相去甚遠,選擇復讀。第二年成績還是500出頭,他不聽父母勸告,頂著壓力又復讀一年。第三次終於考到530多分,超出A大學經管學院30分,可昊哥還是不打算報到,覺得再復讀一年就能殺入國內一流的名牌大學。那個夏天,他家吵翻了天,在父母拒繳他復讀費用的情況下,昊哥最終選擇了妥協。
  • 人到中年失業、失婚、失朋友:別讓得不到和怕失去糾纏我們一生
    這部劇其實是一個關於得不到和怕失去的故事。而我們大多數人,被這兩個詞,糾纏一生。從成長的維度上看,三個孩子都是家庭大人們自私自利的犧牲品。張東升很像是婚後遠嫁的小媳婦,沒錢沒工作沒父母兄弟姐妹撐腰,在人生的道路上,被夫家步步緊逼,最後落得個毫無還手之力。
  • 父親為給孩子攢大學費用失去雙腿,嫌爸腳臭的兒子因一事痛悔終生
    01 向達學以前叫「向大學」,父親之所以給他起這個名,就是希望他能考上大學跳出農門。「達學」念初中時,嫌自己的名字不好聽,遂改了名。同時被達學嫌棄的,還有父親的一雙臭腳。在達學的記憶裡,父親一雙汗腳的臭味,充斥了他的整個童年。
  • 說起頂替上大學,我家親戚也經歷過……
    說起頂替上大學,我的親戚也有那麼一位,她是我的遠房姐姐。算下時間差不多有二十七八年前的事了,我也是概十八年前聽說的。那時我還小,並沒有理解頂替上學意味著什麼。這幾天頂替事件爆料出那麼多,就把當年親戚講的事又重新回憶了下:當年姐姐高考沒考上,就找了份工作上班了,過了幾年她父母單位同事開始傳起頂替上學的傳聞,他們是最後一個知道那個被頂替的孩子是自己家小女兒。老兩口那個氣啊,要說當年還沒有擴招大學生,考上大學是很難的,也是大喜事的,便去對方家鬧了多次。
  • 閨女說:阿爸,你說讓誰上大學?
    女兒問:「阿爸,這麼多紅包應該夠我和弟弟上大學了吧。」我說:「照這個速度,等你們上大學的時候,你們姐弟倆收的紅包應該夠一個人上大學了。」女兒問:「那怎麼辦呢,我和弟弟都是要讀大學的,那我們誰不上呢。」我說:「這還不簡單,誰能考上就誰上。」女兒問:「那要是我們都考上了呢。」我說:「那就誰考的分數高,給誰上。」女兒說:「那要是分數一樣高呢。」
  • 小說:得知考上大學,女兒向父母報喜,無意聽到談話,她臉色煞白
    得知考上大學,女兒向父母報喜,無意聽到談話,她臉色煞白美美剛記事時就知道爸媽重男輕女了。家裡買回點好吃的總是先可著弟弟,要不就是騙她說女孩子吃這種東西不好,要不就是從各種小事上向她灌輸不管對錯姐姐都要讓著弟弟的觀念。美美一開始還會和父母鬧彆扭,後來便學會了將心事藏在心底,再不說出口。到年紀漸大,她逐漸憋了一口氣,想通過努力學習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