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是我國上古流傳至今的兩則神話故事,都是源於上古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和畏懼而衍生出的神話。發展至今這兩則故事也被搬上了網絡文學,在洪荒小說中夸父和后羿都是巫族具有代表性的大巫,是僅次於十二祖巫的存在,實力更是毋庸置疑。
熟讀洪荒小說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巫妖大戰是上古時期的一次大劫,起因就是天道不允許有太過強大的群體存世,而巫妖兩族不幸中槍,巫族修身,妖族修神,而且各個都是實力強橫之輩,因此兩族被天道和聖人算計而互相傾軋,最終發生大戰兩敗俱傷。其實這兩則神話故事都有其一定含義,古人也想通過這樣的故事來告誡和警醒後人。
夸父逐日
《山海經》有云:「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大致意思就是夸父逐日而走,一直走到了太陽落下的地方,途中口渴接連喝乾黃河與渭河之水由不解渴,最後生生渴死,他的手杖也化為了一片桃林。
實際上夸父是上古時期的一個部族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領也被稱為夸父,逐日的傳說據傳是上古先民對大自然的一種探索——量日影定四季,以此作為農作物生長的依據。當然這個故事還有更深層次的寓意,教導人類要勇於嘗試創新與時間賽跑,只有不斷奔跑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從而合理的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
后羿射日
后羿是夏朝太康時期的名人,善射箭,是一位鼎鼎大名的神箭手。傳說太康時期十日橫空,人間萬物備受煎熬,萬物調離,「箭神」后羿挺身而出為了挽救人類與大地,持神弓射落九日,只留一日照亮人間。這是傳說中的故事,《山海經》中同樣也這樣的記載。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認知能力也在不斷進步,但對於大自然的莫然偉力人類還是顯得非常渺小。「后羿射日」也許是古人對太陽這種自然力量的畏懼,但也說明了人類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所表現的莫大勇氣,在面對困境之時勇於面對,正是這種敢於嘗試的精神激勵著人類不斷進步。
可以看出「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雖然面對的都是太陽,但表達的意思卻不盡相同,夸父逐日其實表達的意思就是隨著發展,人類正在逐漸掌握和利用自然資源,是探索和認知。而「后羿射日」則是人類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敢於嘗試面對,甚至解決困難。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源作者所有,如有需要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