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布袋戲的劇情並非金庸那種主角歷險記,往往是多線條敘事,並且越往後不同故事線越是獨立,簡明扼要地陳述下劇情的話,黑白龍狼傳講的是東瀛武林組織西劍流入侵中原,並且復活炎魔幻十郎。天地風雲錄之決戰時刻則是中原武林反攻,幹掉炎魔幻十郎(結局的小尾巴往往留在下一部,布袋戲的慣例)。天地風雲錄之九龍變則是搶奪苗疆、中原搶奪九龍天書,力求通過影響地氣來改變國運。天地風雲錄之劍影魔蹤則是魔世組織修羅國度在帝鬼率領下入侵中原,被中原、苗疆聯手擊退。天地風雲錄之魔戮血戰則是帝鬼身亡之後,史豔文的二兒子小空盯著戮世摩羅的名頭接管修羅國度繼續掃蕩中原,結果被聯手幹掉。金光御九界之魔武俠鋒說的是墨家九算中殘餘的老大忘今焉(苗疆)、老二鐵驌求衣(苗疆)、老三欲星移(海境鱗族)、老五(鳳後,羽國)、老七玄之玄(中原)等人,推行墨家思想試圖墨行(亂)天下的故事,遭到俏如來等人的抵制。金光御九界之墨世佛劫說的是墨家勢力被擊潰之後,佛國當中的地門試圖用廣澤寶塔給眾生洗腦實現虛幻的和平,遭到幾乎所有人的聯手反抗。金光御九界之墨邪錄則是在地門覆滅之際,魔世甚至整個金光布袋戲的終極BOSS元邪皇入侵中原,試圖摧毀六絕禁地結果功虧一簣的故事。
東皇戰影之前所有的故事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延續性,幾乎就是中原武林被圍毆的慘痛歷史,先後被東瀛、苗疆、魔世胖揍,天地聯盟、百武會、尚同會啥的有組織的勢力幾乎被團滅,只剩下史豔文、俏如來、雪山銀燕几個漏網之魚苦苦支撐。但是東皇戰影那裡畫風突變,故事的舞臺離開了遍體鱗傷的中原。
東皇戰影講了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故事,一個在發生在海境,一個發生在東瀛。俏如來入海境,正好面臨三子奪嫡的宮廷內訌,並且引出來了另一個潛藏實力——縱橫家。劍無極回歸東瀛,面臨著殘忍聯盟對西劍流的虐殺,而背後則是大妖怪酒吞童子試圖轉世復活的陰謀。
3.1問題
如果看完墨邪錄繼續追東皇戰影會有很大的不適。其一,之前延續了很久的魔世相關劇情,並且在魔邪錄當中也有很多後續的伏筆,比如公子開明重建修羅國度;長琴無焰率領幽暗聯盟對付應龍師;俏如來祭奠魔伶公主;梁皇無忌下落如何……本以為後續劇情會繼續去魔世掃尾,沒想到筆鋒突轉,去了一個旮旮旯旯的太虛海境。其二,之前的故事中雖然鬥智鬥勇,不過總的來說武鬥的戲份越來越重,BOSS的武力值越來越高,炎魔幻十郎、帝鬼、戮世摩羅、大智慧(尤其是蒼狼版)、缺舟一帆渡、元邪皇,拎出來都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高手,結果到了東皇戰影尤其是海境的故事線中,武鬥的級別一落千丈。其三,太虛海境也好、東瀛武林內訌也好,都需要先介紹下世界觀,偏偏這兩個勢力的段位都談不上多高,甚至還不如最開始的西劍流;就好比都習慣了3A遊戲照片級別的4K畫質了,忽然回去體驗720P「高清」畫質,又讓觀眾體驗了一把落差,因此在過渡階段會覺得東皇戰影是狗尾續貂。
3.2故事賞析
不過熬過了最初的世界觀鋪陳階段之後,不僅僅是各種衝突到了高潮階段,編劇也加深了一些主題的探討,讓故事超出了簡單的權力爭奪層面。例如安備博雅的感嘆:這些江湖人仇殺爭鬥,眼中從來只有權名,只有自己的利益,他們在你爭我奪互相殘殺的時候,有什麼人真的顧慮到無辜百姓的心情。什麼人,體諒過一般人活在刀光劍影之下的恐懼。這是第一次在武俠作品當中,看到能夠跳出武俠的框架,去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看待武林紛爭,之前常見的無非邪不勝正、善惡有報。不僅東瀛的故事線拓展了武俠的內涵,海境的故事線同樣不遑多讓。前半部分無非常見的宮廷內鬥,但是鰭鱗會並非僅僅是一個抵抗組織,更重要的是借八紘穌浥說出的訴求。海境王族(常規宮鬥劇)你爭我奪,大家看到的只是王族的權力紛爭,卻從沒留意過這些權力紛爭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八紘穌浥深知在這個模式下,無論誰取得王位,老百姓的處境都不會改變,因此他想要做的不是支持哪個王子上位,而是改變整個模式。其實這個理念跟安備博雅是類似的或者是呼應的。之前的劇集中,視角往往都聚焦在俠客、王子身上,從來沒有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考慮過這些紛爭給普通人帶來的災難。這種悲天憫人的心懷,個人認為,更要勝於什麼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郭靖郭大俠口口聲聲說為國為民,好像抵抗金國、蒙古就是為了大宋子民好,可是真的考慮過大宋子民在趙家統治下的處境嗎?創作武俠作品的時候,作者的視角往往默認或者局限於武林人士,描述武林人士的愛恨情仇,很少有人能夠走出這個藩籬去思考問題。從這點而言,東皇戰影算是拓展了武俠作品的內涵。
回歸到故事本身的話,跟之間那種中原、東瀛、苗疆、魔世幾大勢力組織之間的鬥智鬥勇比較而言,太虛海境的宮廷內亂相對而言格局較小,同時也沒有苗疆三王之戰(北競王、蒼狼、撼天闕)那樣不可調和同時各自情有可原的立場衝突,智鬥水平顯然也到不了默蒼離那樣化身編劇將各方勢力安排的明明白白的那種水平。尤其是前半段開始的時候,劇情確實有些無力感,後面不斷反轉,三王子被四王子算計,四王子被未珊瑚算計,未珊瑚被鰲千歲算計,鰲千歲又被俏如來算計,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獵人更在黃雀後。但是反轉的過於倉促,很多細節前面鋪墊並不明顯,談不上順理成章,頗有些編劇安排的意思。至於東瀛那邊的故事線,缺乏明顯的智鬥,但是利用劍無極的身份,多挖掘了一些復仇方面的感慨。劍無極本來是西劍流不共戴天的仇人,後來有幾度聯手禦敵,可以說亦敵亦友,在此過程當中劍無極也不斷反思復仇的意義,並且在此過程當中面臨著各方的質疑,包括「父親」、僕人、朋友以及朋友之子(月牙誠)等。反觀張無忌,在他身上復仇也好、放棄復仇也好,好似都平平淡淡的,沒有發生過什麼激烈的信念或者是感情衝突。
3.3人物賞析
人物方面,娘娘未珊瑚成為了檯面上的BOSS,一開始是正面的,後來是反面的。她的行事動機說的不夠直接,但是後面一些劇情側面補充了下信息,無非是寶軀、鮫人一脈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可以說未珊瑚本身不是武媚娘那種天生的野心家,其陰謀的起始更多的可能是外部的誘因,雖然不清楚受階層出身的影響有多少,對欲星移感情的影響有多少。未珊瑚並不像一些陰謀家那樣陰鷙或者是咄咄逼人,反而顯得端莊溫柔,同時行事又不乏過短,這種柔中帶剛、秀外慧中的形象,還是很有路人緣的,並且直到最後陰謀敗露都不忘了給自己加分,在被擒住之後說「放手,本宮輸得起」。
其餘三個王子方面,二王子逗比,三王子冷傲,四王子聰慧,也算是各有特色。只是一直不明白為何設置夢虯孫這個人物並且給予他這麼多的戲份,因為他無論武力亦或智力,都擔綱不了臺柱,性格有自己的特徵,但是也談不上多麼出彩。換句話說,沒有什麼不可替代的價值,結果從墨世佛劫開始戲份就很多。至於到後面鰭鱗因其身份想推舉他做海境之王,與其說是因為他的本事,倒不如說是像是莊子寓言中的祭品神龜[1]。蒼狼一開始也不出色,但是三王之亂後有著非常明顯的成長,不僅僅是匯聚三大寶典,跟忘今焉周旋的時候也透露出行事的老練。但是夢虯孫身上沒體現出這種成長,倒是立場不斷轉變。
至於雁王還是忍不住吐槽,感覺徹底淪為工具人,想要讓故事顯得玄乎一點的時候就拉出來溜溜,其餘時間就打入冷宮。雁王本身的武功並未到能夠憑藉一己之力顛覆某個勢力的地步,要不然可以直接硬剛了;智謀方面也遜於北競王,畢竟北競王尚且一手策劃了三王之亂,最後距離成功一步之遙甚至可以說已經得手,雖然比武輸給蒼狼,但是謀略行事卻折服蒼狼,讓蒼狼都認為他適合做苗疆之主,不過「小王」自己掛冠而去。雁王的問題在於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深度介入甚至謀劃亂局,而是中間時不時露個臉秀一下優越感,然後又不知道跑哪去了,後面的劇情該怎樣怎樣,一點不因為他而改變。
至於縱橫家,這個可以理解為墨家接班人。本來墨家是「幕後操縱歷史」的神秘組織,結果墨家就算死傷殆盡(鳳後去哪了?),後續為了誇大墨家勢力給補充了不少雜魚,結果發現不過聊勝於無,無法像墨亂天下那樣讓墨家角色佔據要津影響劇情。這裡應該點名表揚玄之玄,雖然人憎鬼厭但是他出場的時候確實是墨家勢力的最頂峰。因為利用墨家設置劇情的潛力被挖掘殆盡,所以又硬生生杜撰出來一個縱橫家來接棒。
4.1踵事增華的武俠作品
現代的作者在古典文化的繼承方面,可能要遠遜前人譬如還珠樓主、金庸,但是在價值理念方面則有著顯而易見的進步,能夠跳出傳統文化的價值規範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雖然不是像哲學那樣構思一個體系去解釋問題,但是嘗試著去思考問題的不同方面,並且這個過程並非只是感性反應例如善惡有報、天理循環。當然了,這樣的通俗文學作品極為罕見,我亂七八糟的看了可能接近一千本書(當然了,並非全都是通俗文學作品),能夠想到的無非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虛淵玄的《FATE/ZERO》,現在再多一個《金光布袋戲》。古典文化底蘊方面,現代作者受限於教育背景,可能永遠無法企及前人的高度,不過敘事技巧、主題內涵,跟前人比較而言可能一直是在艱難但是不斷的進步的。踵事增華,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其實這種進步最難的地方與其說在於怎麼做到的,不如說在於怎麼想到的。有這樣一個天才人物,憑藉自己的知識結構、創作經驗、性格氣質再加上天分靈感,開拓出新的思路,後來人看到的時候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想這樣寫啊,受教了。這種貢獻,真的不應當被認為是像技術進步那樣是理所當然的。
4.2秒殺霹靂布袋戲?
下面的內容可能有引戰嫌疑。前不久看東皇戰影覺得跟前面的劇集比質量一落千丈,覺得實在是雞肋就去補一下隔壁的霹靂魔封,觀影的心得就是,除了服化道這種看得見的製作質量相差無幾之外,其餘的無論劇情、人物刻畫、故事內涵、動作設計,全面落於下風。當然了,可能其餘的霹靂布袋戲質量上乘,在這裡就針對霹靂魔封談一下幾點觀影的感想。第一,文戲。霹靂魔封的劇情展開太慢了,甚至說沒有展開,一開始天道主搶佔聖龍口的劇情還不斷往前走,後面三教衝突以及跟異界的衝突,不斷循環往復,就如同一個回合制遊戲,你放一波攻勢,我放一波攻勢。反觀金光布袋戲,劇情很明顯是不斷往前走甚至有時候覺得像是開了倍速。無論搶奪九龍天書還是苗疆三王之亂都是如此,元邪皇篇則顯得進展有些太快。智鬥就更不用比了,金光布袋戲中智鬥見超拆招甚至到了咄咄逼人的地步,尤其是九龍變整個故事都是一個大陰謀,當然了北競王自以為一手導演結果還是被默蒼離算計。無論是謀篇角度還是具體橋段的智鬥,霹靂魔封都相差甚遠(可能九龍變是金光最好的劇情,而霹靂魔封是霹靂最差的劇情)。
第二,武戲。金光布袋戲的武戲,拳拳到肉,近身肉搏的招數交代的非常清楚,動作設計甚至超過我所看過絕大多數的武俠影視作品。當然了很多時候到了最後還是靠放大招決勝負,譬如任飄渺逼急了就用飄渺絕劍的大招。霹靂魔封當中的動作設計就沒有這麼細緻,沒有所謂的見招拆招,很多時候只不過是互相扔大招。
第三,人物。金光布袋戲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往往有著非常激烈的立場衝突,並有次衍生出激烈的情感衝突。史家父子固然如此(史豔文聽了會沉默、俏如來聽了會淚目、雪山銀燕聽了會咆哮),劍無極、蒼狼甚至冥醫也一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物之間虐心的糾葛,俏如來VS默蒼離(默蒼離:這一次你做的很好,不準恨自己)、劍無極VS鳳蝶、雪山銀燕VS雨音霜,甚至劍無極VS神蠱溫皇的幾度衝突,溫皇並非厭惡劍無極本身而是厭惡劍無極屢次讓鳳蝶涉險,而劍無極形式也並非莽裡莽撞,二者都有其合理的立場。至少霹靂魔封中無論單個人物還是人物之間的關係,都沒有這麼多九曲迴腸的意味,聞著傷心、見者隕淚。當然了,也許霹靂布袋戲也有九龍變這樣的代表作,只不過創意挖掘殆盡,導致後面的劇情變得越來越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