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刑部官員多公,掌管數司事務,斷案明察敏銳,在滿朝刑獄大臣中,首屈一指。某年,審決一樁大案,行刑之後,他回府歇息。夜半時分,忽聞咚咚的敲門聲,多公以為是官署的公差有事,正要詢問,就見家僕持信匆匆而來。閱過書信,他突然起身,索取衣物穿戴,隨即騎馬出門。有一隸役在前引路,坐騎飛奔,不向西而朝東。多公不免疑訝,因為自己的宅第在京城東面,平常去刑部都是向西,如今反而朝東,雖然心生疑慮,但這時他也沒法究問。
很快來到一座城門前,重樓煊赫,雉垛巍峨,正是京師齊化門。多公越發驚駭,暗想半夜城門關閉,坐騎總不能飛越過去。待到城門洞口,鎖鑰依然高懸,在隸役的指引下,駿馬竟然從門縫間飛馳穿出,毫無阻礙,多公更為之震驚。出城再行一裡左右,見到一座金碧輝煌、仿如東嶽廟的官署時,隸役回身稟報:「到了!」多公下馬,由隸役指引,進衙後向南走到一處院宅,頗像刑部的一個分支。隸役請多公在院外稍候,自己則入內稟報,旋即有人出來延請。
多公剛走到正堂外,早有十數位官員下階相迎,衣服冠帶的樣式與自己相近,舉止謙虛有禮,然多公一個也不認識。眾人熱情地請他來到正廳,謙遜地讓其端坐客席,多公推託不了,只得順從。仰視堂上匾額,白底朱文,名曰「考勘司」,多公也不知這究竟是個什麼官署。眾人列坐左右,侍從奉上甘美香茗,多公詢問大家的官職和傳召自己的緣由。東側首座有位品秩相仿的官員答道:「您是陽間官員,我等皆是陰間官吏,在冥司中與您同僚多年。我們審閱案卷,曾見識過您的斷事英才,極為折服。近來有樁死刑案子,微涉不平,所以特意請您屈駕來此,還望莫要見怪。」
多公聞言驚怖,疑心自己已死,急忙起身懇請放還性命。大家延請復坐,笑而安撫:「您陽壽還很長久,怎會想到這裡去?」隨即讓小吏呈上卷宗,原來正是多公剛剛審決的那樁大案。事發一官宦人家,小妾與僕人私通,主人發現後,痛打僕人一頓,而不忍心立即辭退。當晚僕人持刀闖入屋內,殺死主人夫婦。官府調查事情原委,了解到夜裡給僕人開門的是一十二歲的丫鬟,案情明朗,多公判決小妾與僕人凌遲,小丫鬟也因同謀按律處死。丫鬟死後,深覺冤枉,向冥司控告,東嶽大帝特命考勘司覆審,所以才請多公來此。
多公閱過卷宗,微笑道:「上天雖有好生之德,然而以下弒上實是人神共忌的大罪。丫鬟論死,可能近乎嚴厲苛刻,但以《春秋》所記載的事例來參考,這並不算太過分。」隨後自誦所擬判詞:「戶不開,則主不死,引狼入室而無罪,怎能讓人信服?從小就不安好心,長大豈不更為惡毒(少既獍而長亦梟)?焉能因為年幼而不嚴加治罪?」還沒念完,眾人紛紛首肯:「罪證確鑿啊,我等雖無這般見識,但也知她並非無辜。早前已讓她轉世投胎,只是案子懸而未結,故而麻煩您前來一證。如今聞您判詞,越發令人無從置喙。」
多公起身致謝,準備告辭,大家也不挽留,只是拱手道:「這裡也有您的一席之地,回去斷獄,望公更加仔細審慎。」多公應允下階,眾人本欲相送,他力辭不受。走出考勘司,隸役正牽馬等候,多公遂沿原路返回,途經齊化門,仍從門縫穿過,五更過後方抵宅第。這時馬匹忽欲解溲,當即屎尿落地。多公下馬進屋,豁然驚醒,原來只是一場夢而已。他急呼僕人到門外查看究竟,長街幽靜深遠,馬尿的痕跡宛然可見,馬糞還冒著蒸騰熱氣。再看馬廄中的馬,身上還有一層細微的汗珠,多公由此驚嘆不已。
作者文末留言:世上最難做的大概就是刑獄官了!一個十二歲的丫鬟死了,鬼神都要為之留心查詢,更不用說比丫鬟還重要的人物了(矧其重於此者乎)!多公雖然刑獄經驗豐富,審理各種案子非常慎重,卻還是不免被考查一番。至於那些審案時隨心所欲、徇私枉法的官吏,縱然能從考勘司中安然走出,但能像多公這般深受禮遇、返魂回生的,又能有多少呢?這些人難道不該感到恐懼?不該有所警惕(可不懼哉?可不戒哉)?
-------------------
此案譯自《螢窗異草》中【考勘司】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