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羽
我有個習慣,看電視劇尤其是看以前的電視劇,特別喜歡開著彈幕看。
不為別的,因為能在其中找到很多歡樂。
最近重溫《少年包青天》也不例外,原本是想開著彈幕緩解一下偶爾的恐怖氣氛,沒想到卻在彈幕裡,見到了很多來自全新視角的吐槽。
很多開始吐槽包拯很「聖母」。
表面上來看,每個兇手,最後憑著包拯一張嘴,破案後說了一番話,「說死」了5個兇手——他們最後都醒悟,因此選擇自我了斷。
而站在觀眾的角度,滿屏的彈幕裡,卻有很多人開始怪包拯,說他過於站著說話不腰疼,只在一味灌雞湯。
這5個人,分別是沈良、蒙放、卓雲、崔明衝,戒賢大師。
其中,爭議最大的便是蒙放和戒賢大師吧,所以我想大概說說這兩個案子。
蒙放這個案子,名為「血祭壇」。
他的復仇,是一場預謀多年的計劃。蒙放原本有一個幸福的4口之家,因為傳說他們族有寶藏,被居心不良的4個人惦記上,導致家人被殺,全族被滅,一把火燒了他的家鄉。
蒙放和妹妹,是他的娘用命救出來的,全族只剩下他們兩個人。
所以,長大以後的蒙放,設計了一場計劃,親自找這4個人報仇。
而包拯最後告訴他:
「你錯了,是你告訴我,人生不應該這樣,你常常對我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活得精彩,除了功名以外,還有很多很多東西,可以豐富我們的心靈,值得我們去追求,你為什麼要活在仇恨裡呢?你錯了,你又錯了,當年你娘中了迷藥,她不顧自己的安危,想到了你們,她拼了自己的性命救了你們,我想她一定是希望你好好地活下去,不希望你們生活在痛苦的仇恨裡。」
很多人都認為,這裡的包拯,強人所難了。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還有「五鼠鬧相國」裡面的戒賢大師,他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壞人。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他想維護師傅衍悔大師和相國寺的聲譽。
衍悔大師是相國寺主持,但他年輕時犯過色戒,和一名女子相愛並且生下孩子。後來因此改法號「衍悔」。
這件事因為衍悔大師孫子錦毛鼠的出現,漸漸浮上水面。
有人發現錦毛鼠的身份後,不斷用這事威脅戒賢大師交出大日如來咒,他沒得選擇,犯了錯。
他不為名不為利,不為自己,拼死想要護住相國寺和師傅的名聲。而這一切,因為包拯徹底被抖落開來,我看到彈幕裡很多人在為戒賢大師鳴不平。
包拯說:「你錯了,你真的錯了,這根本不是衍悔大師的意思,衍悔大師說的遁入空門,四大皆空,忘記過往,他是希望你忘掉殺戒空師父的事,他想把相國寺交給你,他怕你放不下自己的罪孽,把他的死也歸咎在自己身上,怕你會自殺,可是他知道,相國寺在你心裡是最重的,他想讓你好好地活下去。」
小的時候,我也認為包拯做得沒錯,他大公無私,值得學習。
但是如今長大以後再看,卻也感覺有些事分明可以採取更加迂迴的方式,或許能夠有兩全其美的方法。
但仔細一想,要真是如此的話,這部劇便也不叫《少年包青天》了。
「少年」二字,才是重中之重。
什麼是少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少年就是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看滿身富貴懶察覺,看不公不允敢面對,只因他們是少年。
少年的肩,應該擔起草長鶯飛和清風明月。
所以,少年的包拯,他剛直不阿,敢說感言,不畏強權,一切都只求無愧於心,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包拯的確沒錯。
每個兇手雖說都有苦衷,但是這不是他們妄奪別人生命包括無辜之人的理由,他們也都有自己要贖的罪。
我們總是同情弱者,然而真理就站在那裡。
包拯的做法看起來意氣用事,不顧後果,只求真相,包括最後一個案子「狸貓換太子」裡面,他甘願用生命去還原事實,討一個公道,此才是少年的大無畏。
這樣的少年包拯,始終帶著本真、信仰和希望的包拯,才擔得上少年包青天這5個字。
其實,不是長大以後的我們看包拯變得「聖母」了,而是自己開始逐漸現實和屈服,也會權衡各種利弊了吧。
所以,如此清流的包拯,自然在倔強的時刻顯得格格不入。
當你與怪物纏鬥過久,要小心自己變成惡龍;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會對你報以回望。
而包拯始終沒改初心。
其實,想想誰的人生不是這樣,誰不是從少年時期的執拗還有大無畏過來的。不會討好,不會逢迎,不會巴結,想說就說,想笑就笑,渴望江湖的快意恩仇,叱吒人生。最後想起來的時候,卻只剩感傷。
那個後來帶著面具生活的你,明哲保身不敢開口的你,活得小心翼翼人生格言是不管閒事的你,是否也會在深夜想起那個有些傻,有些衝動,但是笑得開心沒有煩惱的自己?
成人世界裡的種種,終究不可能再如少年郎一樣明媚單純。
其實,關於這個道理,《少年包青天》裡,在別的地方已有端倪。
八賢王雖說欣賞包拯的精神,但他在是非大局觀面前,也會選擇犧牲無辜,要掩埋真相。
公孫策和龐飛燕這對歡喜冤家,劇中也早有細節證明他們因為各自的身世,不可能在一起。
只有包拯,此時依舊是那個踏出廬州城的少年,心中星火未滅,一腔熱血,朗月清風,鐵骨錚錚。
他不為名利所動,不為強權所擾。
這部劇的結局,是他們一起策馬奔騰,也把這種對於「少年」二字的詮釋定格成一個永遠的畫面:輕鬆、愉快,仗劍走天涯。
兒時看的是故事,長大看的卻是人生。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西遊記》,看到女兒國的時候,各種不解,認為這關太好過了,也不打妖怪。
長大再看,卻發現這關其實最難過,因為唐僧當時分明動了心。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