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無疑是上半年最火爆又最燒腦的國產劇。
這部劇的高級,除了電影般的質感、各種細節環環相扣、情節反轉扣人心弦,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應該是它的對稱和對比了。
就像張東升在黑板上畫的那條笛卡爾心形曲線,有著數學的和諧對稱之美。
這種對稱之美一直貫穿在全劇,比如說,現實與童話的結尾,朝陽東升的交接。
很少有人注意到,對朱朝陽影響最大的兩個人,母親周春紅和「老師」張東升,也存在鏡像的對比對稱。
他倆的對比對稱,主要在各自對「愛」的理解,對婚姻失敗的不同表現和反應。
在跟妻子徐靜的婚姻中,張東升愛得卑微。
原著裡張東升是個數學天才,本有著光明的前途,卻為了跟徐靜結婚而放棄了直博的機會,讓他的導師扼腕不已。
這一點,劇裡雖然沒有交待,不過張東升為了愛情背井離鄉的確是事實。
可是為愛遠走他鄉的結果是什麼呢?
事業上不如意,僅是一名「無編制的校工」。
身體上出問題,年輕輕輕就脫髮禿頭,上課扶腰、大口喝水。
不僅嶽父母對他冷淡,整個徐家都對他有著骨子裡的瞧不起。
對一個「遠嫁「的人來說,事業不順心、身體出問題、親戚看不上,他生活的最大支點就是妻子的愛了。
他推託同事聚餐,急急回家為妻子做飯。堆起笑臉討好嶽父母和妻子徐靜,試圖挽回岌岌可危的婚姻。
但顯然他們並不買帳,徐靜更是以要出去遊泳為理由,不願意和他共處同一空間。
與嶽父母爬山時,他試圖讓嶽父母勸徐靜回心轉意,嶽父母卻說只想讓女兒幸福,反過來讓他放手。
就在那一刻,他對嶽父母起了殺心。
嶽父母死後,當妻子悲傷地抱住他時,他安慰妻子說,「會好的,都會好的「。
這句話何嘗又不是他對自己說的呢。
他天真地以為,清除掉嶽父母這個障礙後,他和妻子的婚姻就能回到以前。
所以他才那麼輕鬆地在陽臺吹吹風、看看花、像個少年一樣投籃、愜意地吃著蘋果翻著書。
直到後來,他了解到妻子已經出軌,跟情人借出差的由頭去外地旅遊私會,並且依然執意要跟他離婚。
他再次起了殺心,換藥讓妻子溺斃。
在張東升心裡,他為了妻子背離了家鄉、丟棄了事業,他對妻子無微不至百依百順,嶽父母憑什麼指責他讓徐靜不幸福,徐靜又憑什麼可以離婚,一走了之。
如果說殺嶽父母是為了挽回跟徐靜的愛,那麼,殺徐靜則是因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愛被人辜負。
只有殺死徐靜,她才會一直屬於他——而不是其他任何人,他的愛才會圓滿。
相比之下,同樣面對愛人的出軌,周春紅的表現似乎要灑脫得多。
她主動提出離婚,從不阻止朝陽與朱永平見面,甚至在朱永平後妻生的女兒意外墜亡時,還主動帶朝陽去探望和安慰朱永平,自己還遞給王瑤紙巾。
然而,她的內心真的有她表現出來的那麼灑脫嗎?
老師稍微暗示了一下朱朝陽不合群,她就用看似平和卻全是鋒芒的懟了回去,話裡話外都站在制高點上,壓制老師。
在朱朝陽跟朱永平見面時,她不忘提醒兒子帶上成績單,她想以此向朱永平表明:看我一個人不是把兒子帶得挺好挺優秀嗎?
這說明她有著她的高自尊。
這種過高的自尊恰恰是來自婚姻失敗所帶來的自卑和挫敗。
王瑤明明是第三者,哪怕揪著她兒子打,以及用景區的高音喇叭大聲宣揚她婚姻不幸福所以破壞她的生活,她都沒有當眾揭穿王瑤才是小三,是她介入了她的婚姻。
對她來說,婚姻的失敗意味著整個人生的失敗,她是一個失敗者,抬不起頭來,沒有勇氣在公眾面前揭開傷疤,相互撕扯,讓更多人看笑話。
越是婚姻失敗,她越想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她不阻止朝陽與朱永平見面,卻要求朝陽不許拿朱永平在贍養費之外的錢;她主動帶朝陽去探望喪女的朱永平,主動遞給王瑤紙巾,卻是以站著的、居高臨下的姿勢。
她想表現出一個不貪財、不計較、大氣、賢惠、善良的形象。
王瑤在景區指責她殺了她女兒時,周春紅拿著高音喇叭對全景區的人宣告她當時跟馬主任去開房了,還說王瑤如果不信可以去查六峰賓館的開房記錄。
她的這番話既是對深信是周春紅把女兒推下去的王瑤的致命一擊,又何嘗不帶有一點自我炫耀?
你王瑤不是把朱永平從我手上搶走了嗎,但我告訴你,我也是有男人要的,我也是有我的吸引力的。
尤其是朱朝陽,她的兒子,更是成了她證明自己價值的最重要的工具。
她處處嚴格要求兒子,甚至不惜壓抑自己的欲望,拒絕馬主任的溫情。
做一個完美的母親,成了她婚姻失敗後展現自己價值的最重要的出口。
個體心理學的奠基人阿德勒說,自卑是一個人面對問題無所適從的表現,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領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自卑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相伴而來的,就是人為了追求優越感而產生的補償性動作。
張東升和周春紅,在婚姻失敗後的表現雖然不一樣,但本質上卻都著極重的自卑情緒。
並且他們為了掩飾這種自卑感,都採取了大量為了追求優越感的補償性動作。
對張東升來說,掩飾住自卑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顯得」更強壯。
對同事,他相處融洽,有求必應。
對學生,他溫言細語,耐心解答。
對愛人,他關懷備至,溫柔至極。
殺死嶽父母時,他輕鬆愜意,除了以為妻子從此會把他當成唯一的依靠兩人幸福生活下去之外,還有一種自己能掌控一切的優越感。
對周春紅來說,如前文所述,表現出一個符合世俗傳統觀念的完美母親,讓她在朱永平和王瑤,乃至世人面前有一種優越感。
然而阿德勒還指出,為了轉嫁自卑而追求優越感的行為是有害的,因為這種方式只會讓自己在自己感到安全的世界裡才能感覺到優越。
而一旦出現意外狀況,就會因為無法適應外界變化引發更多的心理問題。
當張東升知道妻子出軌時,這一消息再次碾壓了他僅剩的一點自尊心。妻子的決絕和冷漠,又如從前一般令他無所適從。於是他再一次製造了一場意外,讓妻子溺斃。
而這樣他就完全掌控全局了嗎?
並不,我們都知道,在劇裡,他越陷越深,最終走向了滅亡。
在和三個孩子分別描述各自的願望時,他說的是:但願這一切可以重來。
而周春紅,我們也知道,想用一個完美母親形象在世人面前找到優越感,這種控制對兒子是一種不可承受的沉重,他會感覺到壓抑並用他自己的方式反抗。
完美母親的形象終將被打破。
其實,我們的很多心理困擾都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和評價。
比如張東升對徐靜的愛的期待,周春紅對社會對她的價值的評價。
正是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
而人們又經常借「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所以張東升們和周春紅們對愛人的離去、婚姻的失敗才如此不能接受。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不管我們是孩子還是成年人。
每個人的課題都必須自己承擔,而別人的課題也是如此,我們根本無法左右。
我們必須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課題,這樣才能人格完整,不受人際關係和社會評價的困擾。
比如,張東升,如果能正視與徐靜之間的問題,而不是通過噓寒問暖或塑造一個完美的形象來逃避;周春紅,如果能先正視自己的需求,不把所有的寄託放在兒子身上,希望通過兒子的成功來實現自我的價值。
他們的生活,可能會是兩個樣子。
正如片名《隱秘的角落》,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隱秘的角落。
究竟這角落裡隱藏著什麼,只有自己知道。
然而,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面對失去,你可以選擇不幸的逃避,也可以選擇面對它,解決它,超越它。
願每一個人都能不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