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七月半的這段日子,母親反覆叮囑我們,晚上不要出去玩耍。為什麼?母親說,陰間的冤魂鬼怪都出來了,小孩兒火焰低,容易遇見不祥之物。而那個時候,膽子特別大而且十分頑皮的我,總在母親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溜出去,想看看鬼怪到底長得什麼樣子。
叛逆總有那麼些年,但從來沒有看見三頭六臂的妖,也沒有看見牛頭馬面的怪。於是我懷疑這是不是母親哄我們晚上不要出去玩的藉口。我問鬼怪的來歷,媽媽告訴我,媽媽的媽媽也曾疑問,也是媽媽的媽媽的媽媽……告訴她的,已經數千年了。
晚上,沒有發現怪物,卻還是發現了異常。
這段日子的晚上,真的有些陰森,或許是立秋了,有些涼風習習的緣故。月兒似乎也有些害怕,躲到了烏雲後面,黑漆漆的天盡頭的那幾點星星,就像秋後掙紮起來的螢火蟲,有氣無力地閃耀著若隱若現的亮光,也顯得詭異起來。
朦朦朧朧的夜色裡,由近到遠搖曳幽幽的火苗,小溪裡,紙船載著燭光,順流而下,越來越弱,直到融化在星光裡。在夜幕裡,人影搖晃,或輕聲抽泣,或默默禱告,一切都在及柔的的進行,深恐驚到陰間的鬼神。
慢慢懂事了,我知道了,燈火是用來給那邊人指路的。特別是河燈,肖紅《呼蘭河傳》就說:「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亡魂得以超度,故去的親友得以託生,善莫大焉!
這樣的日子,頑童是不懂得的。「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清代龐塏在《長安雜興效竹枝體》裡就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從古至今,小兒懂事,恐怕就和頑皮的我一樣,在民間一代又一代的不斷影響下,慢慢薰陶下,潛移默化的傳承。
我所知道的七月半,又叫「中元節」,是在王凱泰(清)的詩裡,愛好讀古人詩詞的我讀到:「道場普渡託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中元節有感,清,王凱泰),為了解詩意和寫作背景,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於是,知道了佛教的七月半的盂蘭盆節,知道了中國民間鬼節中,七月初一為開鬼門,後人要祭祀他們;七月十五,為鬼節。過了七月十五,就關鬼門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還沒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遊魂人間。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在這樣的日子,虔誠的祭拜亡魂,從來不曾提出過疑問,或許,在人們那個小小的心裡,平時放不下對先人惦記,一定是到了這個特定的時候,掏出自己的心來,去訴說哀思,去告訴人世的悲歡。
也許,(習俗)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這個日子,給了後悔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懺悔的機會;這個日子,給了未來得及傾訴的人一個講述時間,而它,更是向先人匯報成績的日子。
歷史長河何曾停歇,少年放燈戲耍的中元節已經漸行漸遠,而相信七月半是鬼節的信念越來越近,我們從對節日的好奇,走到了知道,走到了理解,走到了接受,或許還將成為節日的對象,這就是無情時間,這就是殘酷的人生。規律如此,何須恐懼,我們儘管坦然面對。只是,在這樣一個一個的節所組成的日子裡,我們不曾愧對先人,我們也珍惜著他們離開的日子,真有那天,笑臉相逢。
傳說,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非常黑,黑得找不到輪迴。如果放燈是件善事,我會祈禱諸神,建一座燈塔,若燈塔缺少光明,我願意做塔上那盞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