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跌宕起伏的生死傳奇
——讀陳華清長篇小說《瓊花》
張亦斌
陳華清老師的新書《瓊花》(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抗日題材的長篇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海南島瓊崖抗日隊伍在惡劣條件下堅持抗日為主要內容,刻畫了瓊花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寫了艱苦卓絕的抗戰場景,講述了一段離奇曲折而生動感人的抗日故事,是一部現實主義新經典力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愛國華僑紛紛支援國內抗戰。少女梅瓊玉深受鼓舞,加入回鄉服務團,拋棄富裕的生活從南洋回國參加抗戰。她的哥哥是國民黨頑軍,怕她連累自己仕途,把她鎖起來。她逃離家庭的束縛,改姓換名,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許瓊花」,先是做抗日宣傳工作,後被安排在醫療隊從事救護工作。經過一次次血與火的考驗,瓊花在戰鬥中不斷成長,最後加入抗日獨立隊,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能雙手打槍的戰士,利用軍坡節巧妙毀掉鬼子的據點,設計殺漢奸,衝破日軍海上封鎖線回南洋籌集抗日物資。她經歷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人性的善與惡,得到了真愛與幫助,從一個愛幻想的少女成長為堅強的戰士。
.小說還塑造了春桃、夏荷、秋葵、冬梅等眾多的抗戰「瓊花」形象,她們九死一生,譜寫了愛國之歌,英雄之曲。故事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飽滿,讀來感人肺腑。作家對瓊花等系列人物群像的塑造,既有淺浮雕式的輕靈飄逸,也有花崗巖雕塑式的沉穩厚重的審美張力,人物群像形神鮮活。人物的對話文字簡約明晰,與人物內在心理的脈動合流共振,在場感極強。
《瓊花》的場景刻畫生動微妙,對特定時代的人心世相有著精當的筆觸再現。小說以瓊崖、廣州灣、南洋等為背景,具有濃鬱的沿海特色,異國風情。在小說文本裡,抗日戰士的艱苦生活和戰鬥場景、南洋華僑的生活場景皆以靈動的筆法一一浮現,還有人物內在心理脈動精彩絕倫的在場感十足的諸多細節描寫。特別是《舌戰群疑》一章,瓊花通過香港報紙、僑領首肯等方式打消南洋華僑心中的疑慮,順利籌到抗戰必須的錢物。這些細節場景的鮮活再現,既為典型人物的刻畫塑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又為故事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瓊花》的故事情節設計得十分精妙,頗見巧思。一部抗戰小說,不見氣勢恢宏的大場面,不見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景象,只截取了抗戰大背景下的一個小切面,以一種細膩入微的筆觸,在小人物身上展開的一段起伏跌宕的生死傳奇。如此精巧的構思,足見作家駕馭題材的水平之高。
陳華清是一名文壇「老兵」,已出版《走出「孤島」》等十多部文學作品,長篇小說《跨海巡洋》《地火》等入選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全國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長篇小說《海邊的珊瑚屋》獲第四屆葉聖陶教師文學獎,評論家稱之為樹立了「海洋兒童小說的南方標杆」。她寫這部小長篇駕輕就熟,遊刃有餘,保持著一貫熟練高超的語言技巧,除了流暢自然的敘述,緊張氛圍的渲染,大段生動引人的人物心裡獨白等,於這樣的嚴肅題材中也不乏幽默的調子,使整部小說讀起來十分過癮。
文學創作的魅力,在於通過作家的筆觸,引領讀者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瓊花》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是用作品書寫時代的苦難,為那些平凡而普通的抗日英雄樹碑立傳,讓讀者感知那些小人物身上的起伏跌宕的生死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