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番外「鎖香檀」講訴了齊小公爺年老時造訪盛家,看上盛家排行老六的庶女,逼著二孫子娶了盛小六,齊小二和盛小六終於永永遠遠的在一起了。
盛小六嫁過去的時候並不得婆母喜歡,覺得她配不上自己的兒子,顯然當初也是齊小公爺,那時候已經成老公爺的齊衡逼迫他們就範的。可為什麼到了三孫子的時候,齊衡卻並沒有再為三孫子爭取。
番外有這樣一段話,是以後來的盛小六的口氣敘訴的。
他(齊小公爺)仿佛永遠是這樣的神情,和氣溫柔,待人如春風拂面,連我祖父都有好幾個政敵,老公爺卻似是人人都贊好的。
只有一次,我見過他變過臉色
那年,生得最肖似老公爺的三弟該婚配了,卻鬧出事端來。
大伯母為三弟訂了一門韓家姑娘,三弟不喜歡,他喜歡的是一個裘家的姑娘,可惜裘家家世平凡,於三弟沒半分助力。
事情鬧到老公爺跟前。「讓他自己定」 老人家只這麼輕描淡寫了一句。
那幾日,大伯母不住地跟三弟哭訴懇求,她說什麼,我基本也猜得到。
大伯父身子孱弱,連同大哥也身子不大好,且至今無子,大房只有三弟可以依靠。
而我們二房的父子倆不但年富力強不說,還官運亨通,仕途順遂,膝下更是子孫繁茂,將來若有個萬一…..當初老公爺也是二房之子呀。
最後三弟被說服了,神色萎靡的到老公爺跟前,親口說「我願娶韓家姑娘」
老公爺面上沒有半分波動,微笑道:「好,祖父請人給你去提親」
眾人魚貫離開,我落到最後一個,想把在隔壁熟睡的小丫頭抱走,臨出門前,我清楚的聽見一聲低低的苦笑,極輕極輕的嘆息「又是這樣…還是這樣呀…」
我連忙轉頭去看,只見老公爺一手執卷於窗前,眼睛卻看著窗外景致,素來平靜的面上忽現出一份悲傷,好像失去了什麼再也追不回的美好。
最開始讀的時候,很是不明白,為什麼已經成為老公爺的齊衡,明明知道那種娶不到喜歡的人的心酸和無奈,卻不用長輩的身份讓孫子如願以償。要知道,如果齊衡讓孫子娶了自己喜歡的姑娘,就算大兒子兒媳不願意,也是不敢違抗的。就像當初他讓二孫子娶盛小六一樣,二兒子兒媳也是不願意的呀,難道他就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夙願?
後來再讀一次的時候才明白,他只是希望孫子自己能爭取一次。如果他願意為了心中的愛為自己活一次,那將來父母看到他們幸福,自然也不會太過為難。可如果他自己都為了外在的東西放棄了所愛,就算齊衡讓他得償所願,往後的日子他也會因為父母不斷的嘮叨,而後悔,小倆口的感情會越來越差。
就像當初他問了明蘭為什麼總是躲著他,連一次機會都不肯給他,明明知道他的心意。明蘭告訴他,他太過優秀,家世太過好,他的母親不會看上她的,既然沒有未來,為什麼還要徒增煩惱。人生的悲劇不在於你爭取了卻沒有得到,而是從未開始,就已經結束。他為他曾經的沒有爭取而遺憾,多希望自己的孫子能夠自己爭取一下,不留遺憾。可是他的孫子跟他一樣,因為在乎外界太多的東西,放棄了所愛。
並不是說齊衡賭氣孫子的不爭氣,就對他的未來不管不顧,明明知道他更中意裘家姑娘,卻眼睜睜得看著他娶韓家姑娘。只是如果自己都不爭取,別人能幫多少呢。他就是讓孫子如願,也不能改變了裘家的家世,改變不了裘家幫不上孫子的事實,更改變了兒媳不喜歡孫媳的事實。有生之年他可以護著,可他走了呢,最後孫子的妥協代表了他孫子也不是多堅定的一個人。如果他執意讓三孫子如願,最後不過是平添了一對怨偶而已。
很多事情,你不去爭取,誰也幫不了你。就算別人想拉你一把,你也得伸出手,讓別人拉得著。很多事情,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外界的幹擾僅僅是幹擾,你的決定才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