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故事,大多是她在生活中憶苦思甜中講給我聽。
姥爺這一生可能娶過三個妻子,第一個是大姨的母親,後來去世,又娶了姥姥,生下二姨和母親,後來在母親三歲的時候,去了臺灣,此後多年毫無音訊。
此後多年,聽說在那裡又娶妻,我童年時,同村的有回鄉探親的,但姥爺沒有回來過,聽說在那裡有子女,多年後的我猜想,可能過的不是很好,所以沒有「衣錦還鄉」,小學時,姑姥(姥爺的妹妹)給我們寄來照片,看著照片中的老人,母親並沒有多麼觸動,因為缺失多年,甚至可以說從沒有過父愛。
姑姥在北京,小時候每年會寄糖果,衣服等,我最喜歡的是果脯,村裡買不到的,很是稀罕,後來姐姐長大了,去過北京幾次。我也跟母親去探望過,朝陽區,寸土寸金,他們住的房子60多平米,現在姑姥還在,快九十了。母親這兩年還念叨去看看,我說我可陪你去。
母親得到的關愛,除了早逝的姥姥,也就是姑姥一直惦念了,這在我童年裡是美好的回憶。
母親經常對我說,你姥曾經是老師,但那時老師不如現在待遇好,所以拉扯三個孩子也不容易。
後來文革,母親和姥姥被迫去要飯,名為「改造」就是讓你嘗嘗窮苦的滋味,要挨家挨戶去敲門要飯。
母親說,當時家裡不是地主,算是富農,母親現在還有一些姥姥留下的遺物,首飾什麼的,算是比較富有的當時,家裡有地,也僱人幫忙,這在文革時是批鬥對象,當時姥姥被帶高帽,母親說,那時姥姥都想自殺。
母親從小喜歡讀書,上學時學習非常好,二姨也學習很好,都是被成分(當時成分不好不讓升學)耽誤的,只有小學畢業。母親經常說,要是當時能繼續,她也是大學生了。
我偶爾回想,那我不就也許是城裡人了嗎?現在想想,如果那樣,可能沒有我了。
因為姥姥教書,母親讀過很多書,四大名著都有,後來不能上學了,也是有機會就看會書。
前幾年給她買了智慧型手機,現在時常看網絡小說了,也追劇,我的感覺是,喜歡看書的人也都愛看影視劇。
瓜菜代,不知道有幾個人聽說過,我小時候經常聽母親說這個詞,母親個字比較矮,因為正長身體時挨餓,大姨二姨都是瘦高個,只有母親矮,母親說她正趕上挨餓。
瓜菜代,就是吃的飯糧食不多,摻雜其它的。比如紅薯,紅薯秧等等,那時的人們臉都是菜色。
那時要掙公分,家裡有姥姥(母親的奶奶)需要養,沒有男勞動力,母親每天拼命掙公分,後來也是因為要照顧家裡,還有成分問題,嫁給就貧農出身的父親,也因此方便照顧姥姥。
對姥姥(母親的奶奶)我同年還有印象,活到六十來歲,頭髮花白。印象最深的是包餃子,她包餃子能忙活半天,特別細緻,因為特別小,一口能吃兩三個那種。
有慈母,童年就擁有整個世界,這是我的感受。幸福的童年能用來治癒一生,在那之後的幾十年,它給了我足夠的勇氣,讓我來面對人生,學習如何處事,反省不足,之後努力改變。
嫁給父親後,母親成了一生的農民,每天風吹日曬,去勞作,回家照顧我們,那時,我感覺母親是全天下最累的女子,又要幹農活,又要做家務,那不應該是她的命運,此刻想到這,淚流滿面。
母親特別有耐心,從不打罵我們,也因此,我們三個不會罵人,也輕易不和人鬧矛盾,寬容大度,是母親的言傳身教。
那是我上學一年級,要借課本,當時借來一本特別破的,很多頁被已撕破,那個午後,母親和我坐在炕上,用那種醫用白膠帶,一頁頁的粘貼…雖然已過去三十年的時光,那一幕,記憶猶新。
母親任勞任怨,在家裡,父親很少做飯,也從未刷碗做家務,我們姐妹三個都心疼母親,甚至在心裡上有點陰影,今後嫁人,一定要找個能幫忙做家務的人,這應該是我們對母親的心疼吧。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我的人生,到處有母親的痕跡,我的言語,我的思想,我走的路…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每次回家,母親的話不多,都是默默的給我們做好吃的,看著孩子們一起玩耍。母親老了,是時候我們去包容和愛護她了。
每次和母親聊天,母親隨意說出的一個願望自己都會放在心上,有機會了,就去幫她實現。
這種本能的去愛,只有自己知道,對於最在乎的人,她的每一個心願對你來說都是首要。
現在,我只知道,我比以往更想去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