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文化宮要「變身」 將恢復至上世紀五十年代西南建築風貌
26日,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保護提升改建項目正式開工。
50年代文化宮大劇院廣場。市總工會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
市文化宮保護提升改建項目總投資概算3.56億元,總建築面積11.33萬平方米,項目建設主要包括建築風貌提升、公共配套建設、環境品質提升和交通組織優化,其目的在於保護傳統風貌、優化服務功能、提升共享品質,增加場地開放性,回歸職工群眾的「學校+樂園」功能定位。
「今後文化宮將沒有地面停車位,所有車輛停放在地下停車場內,共有720個停車位。」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主任李鑫介紹,此次提升改建項目,還將實施文化宮內部綠化和管網改造,打造海綿城市,並新建一批公共配套設施,包括6個室外羽毛球場地、1個室外籃球場和1個室內遊泳池,屆時,市民可在文化宮內自由選擇健身項目。
文化宮中門-後門通道改造效果圖。市總工會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發
項目預計2022年底前全面完工,建成後,將為廣大職工群眾提供一個風貌更加完好、環境更加優美、條件更加便利的文化活動場所。
市郊鐵路跳磴至江津線建設有新進展!今後江津至主城中心城區30分可達
25日,重慶市郊鐵路(軌道交通延長線)跳磴至江津線B包工程舉行開工儀式,這標誌著江跳線工程機電設備安裝正式啟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軌道江跳線建設運營有限公司獲悉,市郊鐵路(軌道交通延長線)跳磴至江津線(以下簡稱「江跳線」)起於軌道交通5號線跳磴站(不含),止於江津區聖泉寺站,全長約28.22公裡。新建6座高架車站,分別為石林寺站、九龍園站、雙福站、享堂站、江津高鐵站、聖泉寺站,平均站間間距4.39公裡。
市郊鐵路跳磴至江津線示意圖。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重慶軌道江跳線建設運營有限公司表示,江跳線通車後可與5號線貫通運營,與7號線、17號線和江津高鐵站實現便捷換乘,江津到重慶中心城區30分鐘可達,將進一步方便沿線居民出行。
詳情:
「戰疫英雄」進高校 英雄故事感動全場
「戰疫英雄」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西南大學專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謝鵬 攝
26日,戰疫英雄——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分別在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舉行。
9位獲得全國和重慶市表彰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先進基層黨組織代表,今天分別為兩所高校師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分享他們的抗疫故事,弘揚偉大抗疫精神。
報告人臺上接受獻花。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謝鵬 攝
「今天不僅是一場事跡報告,也是一次思想洗禮、一次靈魂對話、一次行動動員。」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他希望全校廣大幹部師生以抗疫英雄為榜樣和標杆,全校上下進一步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各項工作,堅定發展信心,務求真抓實幹,推動改革創新,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為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西大力量。
詳情:
平均氣溫創歷史同期第三低 重慶這個十月有點冷
26日重慶,天空霧蒙蒙的。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葛彧 攝
這個十月,山城似乎長時間地陷入在煙雨濛濛中,氣溫也持續走低。據重慶市氣象臺統計,截至25日,重慶全市平均氣溫創下了歷史同期第三低值。據重慶市氣象臺預計,未來三天,重慶將迎陰雨天氣,各地氣溫也會逐日下滑,大家注意適度添衣保暖。
據統計,從10月1日至25日,重慶全市平均氣溫僅16.4℃,較歷史同期偏低1.9℃,創下了歷史同期第三低值。日照時數也只有19.9小時,較歷史同期偏少35.2小時。平均降水總量為116.6毫米,較歷史同期偏多4成。
26日晨9時,雨水又闖入重慶武隆和酉陽,各地氣溫不足18℃,最冷的酉陽只有13℃。據重慶市氣象臺預計,今明兩天雨水將逐步覆蓋全市,屆時全市最高氣溫只有20℃左右。
氣象專家提醒市民們需注意氣溫變化,適度添加衣物,謹防感冒。另外,陰雨天氣食物極易黴變,大家在儲存時要注意方法,可以在大米放適量幹海帶,以大米保持乾燥。
一、本地疫情
10月26日0—24時,重慶市本地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報告。
截至10月26日24時,重慶市本地無在院確診病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570例,累計死亡病例6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576例。
二、境外輸入疫情
10月26日0—24時,重慶市無新增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報告。
截至10月26日24時,重慶市現有境外輸入在院確診病例4例(均為尼泊爾輸入),累計治癒出院病例9例,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3例。
三、無症狀感染者
10月26日0—24時,重慶市無新增無症狀感染者報告。
截至10月26日24時,尚有無症狀感染者3例(均為境外輸入,其中新加坡2例、尼泊爾1例),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四、密切接觸者
截至10月26日24時,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26051人,已解除醫學觀察26008人,尚有43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