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蒙九歲時成為孤兒,卻繼承了母親的數學天賦,本來母親打算帶她一起死,可她卻幸運地活了下來。
孤兒院的生活並不怎麼樣,幸好她還有一個黑人朋友朱莉和一個西洋棋老師——學校裡的校工。
她看到校工貝茨總是一個人鑽研棋盤,她請求和他一起下。
本來只是讓她試試,可是很快他就發現她是個下棋天才!
貝茨請高中老師和她下棋,高中老師請她和十五個人同時下棋,毫無疑問的,她都贏了。
除了她的天賦,還有她的努力。
每次跟貝茨學到新的戰術之後,她都會晚上盯著天花板復盤棋局,思考贏得機會。
優秀人的光芒是擋不住的。
15歲時,她謊報年齡被收養。為了下棋,為了支撐家庭生活,她參加了肯塔基州的比賽,毫無疑問,她又贏了。
接下來是紐約、匹茲堡、巴黎……她的名字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上。
她去了拉斯維加斯,遇到了班尼瓦茨,第一次體驗到失敗的滋味,儘管她和班尼瓦茨一起獲得了雙冠軍。
在巴黎,她遇到了俄羅斯對手博戈夫,她第一次覺得不知所措,嘗到了自己的命運被掌握在別人手裡的滋味。
她看書,看大師的傳記、看大師比賽時的棋局、研究大師的下棋風格,跟不同的對手切磋……
第二年,在全美西洋棋錦標賽中,她又遇到了對手博戈夫,她流下了眼淚,她又輸了。
她懷疑自己能不能去莫斯科跟那些特級大師比賽,她懷疑自己是不是能比贏博戈夫,她吃更多的鎮定劑、喝更多的酒,陷入渾渾噩噩的醉生夢死之中,沒有人能幫的了她。
一陣門鈴響起。
孤兒院的朋友朱莉來了,她告訴哈蒙,校工貝茨去世了。
兩人一起重回孤兒院參加悼念會。
哈蒙走進當年貝茨教她下棋的地下室。
牆上貼了很多關於天才少女哈蒙的新聞採訪,還有當年哈蒙給貝茨寫的信,還有他倆唯一的一張合影。
哈蒙帶走了那張兩人的合照,終於痛哭了起來。
朱莉陪著哈蒙回到肯塔基州,陪她打球,還給她當年藏起來的那本書。聽到哈蒙說湊不夠到莫斯科的路費,她說我有,我這些年也存了不少錢。哈蒙說,如果我贏不了呢?朱莉說,並不是只有貝茨一個人關心你,我也收集了很多你的採訪報導,就連有一次大家集體去鎮上參觀,我都把買冰淇淋的錢用來買關於你的雜誌。
哈蒙說,感覺你就是我的守護天使。
朱莉說,我們是朋友,一段時間我全部屬於你,一段時間你全部屬於我。我出現是因為你需要我的陪伴,朋友不就是互相陪伴的嗎?如果我有困難,你一定也會幫我的吧?
在莫斯科,哈蒙終於再次和博戈夫對弈了。
下到一半,博戈夫要求封棋。
當天半夜,哈蒙接到了「朋友們」的電話,這些曾經和她曖昧過、追求過的人,還有欣賞她的人聚在一起,研究博戈夫的下棋戰術,他們總結了四種戰術,教哈蒙應對博戈夫。
前半程確實如他們所料,不過中途博戈曼換了走法。
哈蒙盯著天花板,她在腦海中快速研究對應戰略,終於,她贏了。她打敗了全世界下西洋棋最厲害的俄羅斯特級大師博戈夫,成為了真正的女王。
這部只有7集的奈飛原創短劇,雖然描述的是一位天才少女成為棋王的歷程,但是中間穿插了女王成長中遇到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女王的勤奮、孤獨、對於藥物和酗酒的迷戀與擺脫……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這樣或那樣的人,並不是由單一的某一個因素決定的。
有遺傳的原因、有周圍環境的原因、有自身人格的原因、有後天學習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能發現自己的天賦,並努力開發利用自己的天賦,那麼他也能成為某一個領域的王。
可是現實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裡,所以也就無從談起如何利用天賦。
我們的天賦來源於我們獨特的精神網絡,它由大腦中的突觸連接形成,是遺傳和早期形成(3歲-15歲)的共同結果,一個人的天賦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經過大量研究,將天賦劃分為八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如何識別自己的天賦呢?
1、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有什麼事情是你熬夜也要完成的呢?有什麼東西是你願意主動花錢去購買的呢?聽從你內心的選擇,不要考慮世俗的牽絆。
2、關注自己的感覺
你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最開心、最有成就感呢?當你不開心的時候你會做什麼呢?當你無聊的時候你喜歡做什麼打發時間呢?有什麼事情你做完之後還想再做一次?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3、觀察效率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時候能夠比其他人更快地完成?或者學習某一項新技能的時候可以快速地掌握?
發現了自己的天賦,還要持續地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天賦轉化為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形成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