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寬恕,是走出童年創傷的一劑良藥

2020-09-05 淺陽如畫

手背後的黑暗世界軟綿綿的,有幾絲溫暖,還有暫時鬆懈和恐懼交織而成的困惑感覺。這種感覺完全屬於他個人。不過,母親一定會像以前那樣奪走它們佔為己有,而且還會打他一頓。沒錯,她已經走向他,大聲叫罵他是個不聽話的大男孩。查理見狀,趕緊跑去父親那兒求助。

這個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叫查理·高登,他是《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已經32歲的查理·高登只有6歲孩童的智商,在母親歇斯底裡地詛咒和打罵聲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渴望成為聰明人,這樣母親就會愛護他,擁抱他。一隻名叫「阿爾吉儂」的實驗小白鼠通過手術,成為了世界上最聰明的老鼠後,醫學專家們便將目光投向了臨床人體實驗。查理作為臨床第一例手術對象,做了腦部手術後成為了頂級天才。但痛苦的童年記憶也隨之復甦。最終由於醫療技術的不成熟和專家們對後遺症的束手無策,他的大腦開始退化,智商極速衰退。在智商恢復原貌之時,他看望了拋棄自己的家人,寬恕了傷害自己的母親。

記得曾看過這樣一段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可見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之深之遠。最近重溫了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創作的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這部原著曾榮獲「雨果獎」、美國年度最佳科幻小說「星雲獎」、網絡票選百大短篇奇幻小說榜首、長踞日本文學書暢銷排行榜榜首、改編成著名電影《查理》後,飾演查理一角的演員克裡夫·羅伯森,更因該片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之殊榮。可見這部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卓越地位,和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即使在今天也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這部作品是通過查理的自述而展開,手術後的查理在醫學博士的安排下,像寫日記一般,每天寫「進步報告」來記錄自己手術後的心理狀態。我們也從查理最初日記裡的字與句的錯誤,到他智商逆襲後,文筆優美,書寫流暢,再到智商退化後錯誤百出的文字,一點點感受著查理的智商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整個變化過程。

在這部帶有科幻色彩的小說裡,查理的人生充滿著溫暖與痛苦,當他的智商到達巔峰時,童年的查理卻一直主宰著他的靈魂,因而事事都受困於童年時期的陰影。可見童年的創傷帶給人們的遠期傷害和影響是無法預估的,它不以智商、身份、地位而有何不同。今天,我將通過查理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狀態,去深度闡述童年的心理創傷對成人後的影響,和阻斷這種傷害的方法,從而反思當代家庭教育在現實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心靈的創傷是一生都無法走出的夢魘

查理·高登的母親個性強勢,在生活中處處都不願屈居於人後。隨著查理·高登的出生,母親最初的喜悅被憤怒所替代。兒子表現出來的笨拙讓她氣急敗壞。她始終認為兒子的反應只是比別的小孩略微慢了一些,所以,她就處處按照智力正常的小孩嚴格教導,卻收效甚微,查理依然會隨時隨地尿褲子,學習更是一言難盡。當校長再三建議她給查理辦理退學,將其送到智障學校時,母親暴跳如雷,對校長大吼大叫,拒絕承認和接受兒子是智障的事實。在家裡,母親的情緒反覆無常,查理不知道母親下一秒的表情,因而只要看見母親,查理便會感到極度恐慌和害怕,變得無所適從。

查理想討好母親,想做個聰明的孩子,那樣母親就不會生氣,就不會罵他,但智商是硬傷,母親總是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對待查理。稍有差池,母親便會雷霆般咆哮,或辱罵,或訓斥,讓查理時時處於驚弓之鳥的狀態。

隨著妹妹諾瑪的出生,母親終結了對自身生下智障兒的自責,但將內心的怨恨一股腦地轉嫁到到查理身上。由於母親固執地認為查理隨時都會傷害諾瑪,因而對查理時時充滿戒備和厭惡。

父親是個理性的人,知道木已成舟於事無補,便勸導母親接受現實,因勢利導地教會查理一些生存的基本技能就可以,但母親卻對父親的話嗤之以鼻,反而對查理的要求更加嚴格和苛刻。

查理母親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渴望著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渴望孩子出人頭地。因而從小就讓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穿梭在各種補習班,各種競賽班,卻不管孩子能不能聽懂,不管孩子能不能跟上老師的步伐,家長們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孩子與年齡不相稱的負擔和壓力。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某門功課成績差而暴跳如雷,有的父母因為孩子沒有走進班級前列而憤憤不平,但他們卻都忽略了孩子們的感受,忽視了孩子們情緒上的波動,只是一廂情願地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懣,讓他們在言語上多了責備和辱罵,少了安慰和鼓勵。

殊不知他們的行為已然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有的孩子終生都走不出父母在童年時給自己下的魔咒「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你怎麼這麼笨」……致使這類孩子成人後,性格變的孤僻、自卑、狹隘、冷漠……。

這種性格障礙,導致他們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生活中容易被負面情緒左右,不利於和人友好相處,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煩惱。即便成家後,面對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他們也不能正確地進行處理和解決,致使婚姻不幸。因此,童年的心理創傷,是一個人一生都無法走出的夢魘,如同看不見的傷口,伴隨著孩子一生。

身體的創傷是留在心靈上抹不去的烙印

童年的查理,雖然智力只有幼童的水平,但他在母親反覆無常的態度裡,反覆強調他是弱智的語言裡,懂得了母親希望他變得聰明,希望他能成為母親的驕傲。他小心翼翼地生活在母親的期盼裡,他希望討得母親歡心,希望母親愛他。但智商是硬傷,母親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對待查理,稍有不慎,母親非打即罵。

有時候父親想給查理一些保護,試圖說服母親改變對查理的態度,但得到的卻是母親變本加厲的懲罰。強勢的母親總是讓懦弱的父親理屈詞窮,父親愛他,卻無法保護他。

有時候,當他想去廁所時,怯生生的目光與母親不寒而慄的目光相撞,便會心生恐懼,生怕母親又要撲過來打他。於是在母親的怒吼聲中,他早已嚇得瑟瑟發抖,大小便更是不受控制地流了一地。於是,便免不了被母親的一頓雷霆暴揍,而這已然成為了一種惡性循環。

查理愛妹妹諾瑪,諾瑪考了滿分,查理喜滋滋先於妹妹跑回家向父母報喜,得到的卻是妹妹的不滿,和母親的憎惡。由於怕智障的查理影響到諾瑪的成長,母親一直在思考著如何趕走查理。

在那個難忘的夜晚,母親百般辱罵和詛咒著查理,怎麼不去死掉。繼而拿起切肉的螺絲刀逼迫父親,立刻將他送到華倫智障之家。面對死亡的本能恐懼,查理害怕到了極點,他生怕母親撲過來殺了他。以至於多年後,只要看見刀具,他便如同電擊般無法言語和移動寸步,耳朵會發出嗡嗡聲,胃也開始打結扭動,像是要翻出體外,眼前更會閃現那雙歇斯底裡的眼睛,和空中揮舞著的切肉螺絲刀。

在我們的生活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庭每個父母的期望,這也無可厚非。但在歷史厚重的古老土地上,千百年來的父母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體罰,在父母的眼裡是一種愛的教育,是一種權威的體現,但是他們卻往往不去關注,當棍棒打下去時,孩子心底發出的哀鳴。久而久之,孩子已在心底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前幾年震驚全國的藥家鑫殺人案便是活生生的案例。童年的藥家鑫在父親對他的苛刻裡,始終活的戰戰兢兢,直至成年後,依然走不出父親帶來的陰影,導致了他在重大事件面前,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讓父親知道,從而缺乏理性思考,像「瘋魔」附體一樣,做出了害人害己的事情。

但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瘋魔」之人,這往往與後天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從父母的體罰裡,孩子學會了以暴制暴,直至他們成人後,只會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他人。因而這種身體上的創傷是留在心靈上抹不去的烙印,終生伴隨。

性意識覺醒時期的創傷是一具致命的枷鎖

查理的身體進入了青春期後,他有了男孩子的夢遺,但母親卻覺的這是一種恥辱。看見美女圖片,查理的身體會出現性的勃起,母親更是挖苦辱罵,認為他的思想齷齪。雖然父親極力維護著查理,試圖用科學的理念來解釋這是男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生理現象,卻得到妻子惡狠狠的訓斥和嘲諷。

隨著妹妹的長大,查理對妹妹的愛是一種兄妹之情,是人性裡最純粹最本能的展現。但母親卻至始至終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時時刻刻覺著查理會侵犯自己的女兒。在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作祟下,智障的查理便成了母親眼裡潛在的施暴者。

有一天,玩的很嗨的查理,被自己衣服上掉落的一顆扣子牽絆住了目光。那顆扣子不偏不倚的滾進了浴室,因為怕媽媽打他,他想找回那顆扣子,便下意識地推開了浴室的門,而妹妹正在裡面洗澡。誤會由此產生,母親勃然大怒,認為查理欲對妹妹行不軌之事,便百般羞辱和打擊,致使查理對自己的身體有了一種罪惡感。

成為天才後的查理,和老師愛麗絲相愛,但每次在他們親暱的時候,查理似乎總會看見童年的自己正站在一邊定定地看著他,湧起的激情便會瞬間熄滅,從而成為一種性障礙遏制著他對性的正常生理反應。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是茫然和好奇的,比如女孩子的月經初潮,男孩子的夢遺,以及對異性身體不同的好奇等等,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做好科學的解釋,和正確的引導來解除他們眼裡的困惑,和對生理知識的渴求。

但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對性知識的疑問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有的父母以為孩子有了下流的想法,或言辭呵斥,或敷衍搪塞,殊不知他們的言辭卻在潛意識裡已給孩子的未來種下了隱患。

而有的父母或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或孩子是留守兒童,讓孩子缺了青春期的這一課,致使孩子生理上是一片空白,更是一片盲區。

因而長大後的他們在愛情、婚姻面前便會表現的無所適從,從而出現性偏差,性變態、性侵害等一系列遠期後遺症,如同一具致命的枷鎖,帶給孩子一生的傷痛

反思:如何阻斷童年的創傷對成人後的影響

  • 直面童年的創傷,接受不完美的童年

當童年的創傷已然發生,也不可避免的植入在腦海,它就像魔鬼的獰笑充斥在自己的生活中,伴隨著自己長大。有人出現交際障礙,有人出現溝通障礙,有人得了抑鬱症,有人覺著人生沒意義……表面看好像是工作壓力大,或性格原因等造成,其實在深層意識裡大多是童年的傷害對自己人格的影響,從而形成的一種人格缺陷。

人們往往會迴避不堪的童年,並選擇性的去遺忘它。其實,與其如此,還不如勇敢地直面童年的創傷,找出問題的癥結,從而化解掉與家庭、自我的恩怨。如同身上的膿包,必須切開排膿,並清除掉基地部的腐肉,才能讓傷口徹底痊癒

  • 寬恕,是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童年創傷的一劑良藥

如果沒法原諒她,我這一生都會一無所有。

這是查理知道自己即將回到智障,在尋找母親過程中的心靈獨白。查理寬恕了母親對他童年的傷害,從而也讓自己從童年的困局裡走了出來。

親人間的傷害往往最具有殺傷力,它可以迅速瓦解掉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變得自卑、缺乏安全感,和對人的不信任。從此在他的眼裡,世界是一片灰色。

隨著成人後,這種童年的傷害更會直接影響著他們與周圍人相處的方式和態度,他們往往表現得自私和自我,其實這恰恰說明了他們內心的恐慌和不安。

而要走出親人帶給自己童年創傷的困局,唯有寬恕是世上唯一的解藥,寬恕了別人,也放下了自我。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創傷經歷,尤其是童年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

從《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這本書中,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有句話說的好,毀掉一個孩子很容易,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將孩子打入萬劫不復的地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既然養育了他,也就有責任讓他的人生充滿自信、笑容、陽光,這也反映了現代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雖然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們要儘自己最大可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01樹立自信:是良好溝通的基礎

父母要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做好和孩子的溝通,不要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讓孩子產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思考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的孩子才會更加自信。面對未知的世界,未知的生活,自信的孩子身上總會有陽光般的灑脫和從容,在困難面前也會不避不讓,坦然應對。

02信任孩子: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我們尊重你的想法。可是尊重往往來源於信任。當有的誤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時,我們往往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不是你幹的?直到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又急急忙忙的去給臉上還掛著淚水的孩子道歉。這樣的事例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因而,既然愛他就要信任他。

03快樂學習:是陽光下的快樂

父母希望孩子通過學習將來有好的前途,有好的工作,這都無可厚非。但前提一定要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我們倡導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可這句話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面。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智力發育不一樣,對知識的喜好不一樣,那麼,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從而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氛圍裡積極健康的成長。

04懂得感恩:是在愛的互動裡體現

愛是世上最好的語言,爸爸愛媽媽,是在家庭生活裡對愛最好的詮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看著孩子在學業上的進步,在欣喜的同時,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愛撫,一句讚賞,這是愛的語言。

只有會愛的孩子,才會懂得感恩。孩子從父母的言行裡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也從這份愛意裡學會了怎麼對待他人,怎麼對待未來的家庭。因而,別吝嗇愛的表達,它是流淌在親情間的愛的潤滑劑,是孩子長大後幸福婚姻的源泉。

通過閱讀這部作品,查理給我們帶來了感動和感悟,對待傷害過自己的親人,對於自己走出童年創傷的困局,寬恕才是一劑最好的良藥。那麼,讓我們將花束送給燦爛過的查理,也送給在人生路上努力成長著的每一個人

相關焦點

  •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帶我們看人生的兩種變化
    他創作的《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榮獲「雨果獎」和「星雲獎」。雙獎加持往往被認為是科幻文學的最高榮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雖然是一部科幻小說,但是小說裡沒有外星人,沒有宇宙星球,只是一個天生智障的查理寫的進步報告。阿爾吉儂是第一個通過實驗變聰明的產物,實驗取得了成功,所以查理也進行了手術。
  • 一位心智障礙患者的冷暖人生——《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就是講述了人類有一天掌握了超級智能技術,並把這項技術用在了小白鼠阿爾吉儂和「傻子」查理身上。後來也有科幻電影也都涉及到這個主題,比如《超體》。但是相比於電影裡種種令人驚嘆的科幻場景,《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中並沒有十分硬科幻的情節,而這部小說之所以打動無數讀者,是因為它是一部講述人生的溫暖佳作。
  •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但《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就是這麼一部小說,作者通過心理分析將科幻和人文關懷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戲劇性的故事,深刻的思想和細膩的語言,使整部小說充滿痛苦和溫暖,微笑和傷感。小說的作者是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他出生於紐約,僅擁有布魯克林學院心理學學位。
  • 《父母愛情》王振彪:並不完美的他,卻是江德福晚年的一劑良藥
    江德福那狠狠的一巴掌,不過是輕的。而王振彪卻不一樣,相比於江昌義的本壞,他的「壞」有他自己堅守的原則。他,或許只能用「不完美」來形容,但晚年的他,卻是江德福的一劑良藥。比如在王海洋小時候,一家人圍著吃飯時,張桂英跟王海洋說,葛老師誇他聰明,但就是有點馬虎,惹得王海洋一頓吐槽,說葛老師自己都馬虎,教過的課自己都亂套,還說葛老師是個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被王振彪教訓了一頓訓,說「你這孩子,該打了」。餐桌上,他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很及時的。
  • 巧妙地運用阿Q精神,是根治時下心理疾病的一劑不可替代的良藥
    安妮知道此時此刻每位同事的時間都相當寶貴的,強忍著疼痛擠出一絲微笑:「沒事兒,這破電腦死機了!再重啟資料又得搞丟了,差點沒把肺給氣炸了!」說完長舒一口氣。小張為她倒來一杯白開水,拍著她的肩膀笑著:「想開點!大不了從頭再來!別太難為自己,這時候得有點兒阿Q精神!」說完匆匆的忙她的去了。
  • 《白夜行》:最惡毒冷血的女人,從童年創傷分析雪穗的扭曲人格
    雪穗的童年創傷,是導致她人格扭曲、心理陰暗的主要原因,本文將從童年創傷導致的持續性迴避、情感麻木以及虛假自我三方面分析雪穗的人格成因。重大的心理創傷和心理壓力讓雪穗變得情感麻木,她不在乎任何人,或者說她根本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已經失去了愛的能力。童年的雪穗是母親眼中的賺錢工具,對雪穗來說,錢是導致她悲劇的主要原因。所以,掌控金錢,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 《隱秘的角落》:與其說是獻給童年,不如說是獻給家長的預警
    《隱秘的角落》在最後完結的時候,「獻給童年」的字眼,無不反應出孩子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多麼的重要其實與其說它是獻給童年,不如說它是給所有家長的一個預警!劇中,朱朝陽、普普、嚴良,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各自都帶著來自家庭的傷痕,也正是這些難以磨滅的童年的傷痕,帶著他們一步步的走向深淵。·朱朝陽:父母在早年離婚,他被判給媽媽撫養,爸爸在離婚後重新組建了新家庭,並生了一個女兒。·嚴良:父親犯罪入獄後,被送到福利院。
  • 一個好的愛人,可以幫你治癒內心的創傷
    那個沒有被擁抱過的孩子,一夜之間,被迫成長為「母親」——他不再是喪屍小孩,而是成為了餵養喪屍小孩的母親,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哥哥。《走出原生家庭創傷》一書中,提到了兩種家庭中最常見的情感之傷:情感忽視和過度控制。情感忽視就是除了物質,父母忽略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這就向孩子傳達了一條錯誤的信息: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 龜仙傳|花束龜
    女孩對院內百花過於在意,犯了愛執之過,她的執著心就變成了這隻花束龜。小孩子摘花,它就捉小魚小蝦去和他們換,然後把落花埋葬。人動手去掐花,它就憑愛花的功德念下護花咒語,見那花柄兒隨人的手勢左右旋轉,竟像牛筋兒似得堅韌不折;人揪扭花不下來,大怒,用刀去割,也割不斷。花束龜微微一笑,看花開得濃豔欲滴,陽光通透清麗地灑在花瓣上,不枉它短腿、胖呱呱的腰身,在山裡爬動。
  • 衝動是魔鬼,快樂是良藥(原創)
    第二天,丈夫一臉疲憊的回到家門,卻發現妻子坐在沙發上,氣鼓鼓的瞪了他一眼。丈夫賠著笑臉,湊了過去,剛想開口。妻子卻先說道:你說你整天半夜不回家,電話不回,你到底幹什麼去了?丈夫欲開口說話,妻子卻不給他機會繼續說到:算了,問了也白問,每次都被你支支吾吾搪塞過去,這次我也不想聽你解釋了,咱們離婚吧。說完,拿著準備好的行禮,出了門。
  • 《我的天》:原生家庭帶給童年的創傷,需要歷經一生的時間去治癒
    大疆是《我的天》一書中的主人公,這雖然是一部青春愛情校園小說,但是縱觀主人公大疆的心路歷程和令人唏噓的結局,這一切的根源終究還是源於他的原生家庭。《我的天》是子日山創作生涯的第二篇長篇小說,光明網這樣評價此書:「重新詮釋了這個世界,將傳統和經典全部重新審視。」
  • 《童年之謎》:你的每一次情感受挫,都可以在童年找到答案
    為了走出自己的童年陰影,塔拉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代價,甚至走到了和家庭決裂的地步。而這,就要求我們回到童年,去童年裡找到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真相。對此,羅尼·索蘭在《童年之謎》中,通過自己5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的凝練,從嬰兒在子宮裡開始分析,列舉了大量臨床實例,幫助我們發現了那些我們從前從未注意到的秘密。
  • 《三十而已》大結局:陳嶼離婚後的轉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好的婚姻,是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和你曾經受到的所有傷害,你眼前的這個人,是你要珍惜呵護一生的,而不是你所有創傷的代受者。參考書籍:《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場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創傷的悲情愛戀
    陌生女人在看到他的管家裝修時,以及搬家時見到的書、畫和塑像後,就對他「圍上了一圈靈光,一道富貴、奇特和神秘的光華」!但是她最先想像到的是老爺爺形象,慈祥和藹可親,讀很多書還會寫作的老爺爺,還在夢中夢到了。
  • 由戲看人生--愛及接納是療癒創傷的最好良藥
    ​人無完美,但都在妄想完美,從外表、學識、人際關係、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無一不追求完美卓越其實地球人幾乎都是精神有問題的存在,都在試圖抓取各自的執著執念;都有各自的心理創傷及陰暗面卻不願意面對,也不想進行化解跟療愈;都想被更多人肯定認同以證明自己的價值,想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卻越來越迷失自我本性。
  • 短篇小故事:寬恕
    寬恕,人性光華的美德!不僅是原諒,更要忘記。原諒了過錯,傷痕還在,而忘記過錯,造成傷害的刀子便不復存在,世間再度美麗無暇。但是,如果受傷的不是自己,那還有沒有資格領取這份榮耀?星期五,一個很平凡的星期五,卻是某人三十四年牢獄生活的句點。想像一萬兩千個日子有多漫長?
  • 《清單人生》:女人只有走出家門,才會有海闊天空
    在小鎮上發生了一系列溫暖的故事,讓布裡特從人生危機中走了出來,重新認識並發現了自我。這也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不管多大年齡的女人,只要走出家門,就會海闊天空!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童年缺愛所帶來的影響會伴隨人的一生。
  • 寬恕(小小說)
    選擇仇恨或寬恕,將影響人的一生。(一)2015年5月16日,是小安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是星期六,小安帶著妻子和女兒到市區購物,一切都如平常一般。採購結束準備回家時,車子卻怎麼也發動不起來。經過聯繫修車行的朋友,小安打開引擎蓋,檢查電瓶,搖了搖了幾個部位,沒有發現異常。半小時後,車子竟然發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