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2020-08-27 琪雪

文|琪雪

謊言是真相的影子,在影子裡能看到謊言所投射出的人心。——東野圭吾

祈禱落幕時》是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系列最後一部小說,於2014年斬獲第48屆吉川英治文學獎。在2019年4月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電影上映以來,受到觀眾好評,116596人打出8.0的高分。

其實,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自己如同在大海裡摸針,完全沒有方向。一直看到全書的50%,依舊處於沒有任何頭緒,不明就裡的狀態。等我耐著性子繼續看剩下的50%的時候,立馬覺得驚豔,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還好,我沒有放棄」。

《祈禱落幕時》主要講的是在偵察日本東京發生的兩起兇殺案過程中,發現其中一件證物與加賀16年前死去的母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隨後加賀恭一朗一步步抽絲剝繭發現令人心痛的真相。這部小說以兇殺案為明線,以父母對子女的愛為暗線,講述了一個關於守護的故事。

加賀恭一郎劇照

這部小說中最令我為之動容的就是淺居忠雄和淺居博美的父女情。父親為了女兒可以讓自己從這個世界消失。女兒為了父親,可以親手掐死自己深愛的父親。在親子關係中,【犧牲】與【成全】、【謊言】與【真相】父母與孩子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共存?

【犧牲與成全】犧牲是愛也是枷鎖,成全是舍也是救贖

很多人看完這部小說之後,都認為淺居忠雄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父親對於女兒的愛,他只希望女兒能夠幸福。

可是,我卻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淺居忠雄甘願一輩子活在黑暗之中,不僅僅是為了女兒博美能夠幸福,還為了自己能夠幸福。只不過,他幸福的來源和活下去的希望都來自女兒博美。

淺居博美的母親在她小時候為了養野男人偷拿其父親印章,欠下一大筆錢然後潛逃。被逼無奈的淺居忠雄只能連夜帶著淺居博美逃離家鄉。原本打算悄悄跳海自殺的淺居忠雄,因為女兒失手殺了企圖強暴自己的橫山俊一,而不得不營造一場死亡的假象。自己則頂替橫山俊一的身份,開始過「他人」的人生。

為了女兒能夠幸福的生活,他不得不躲在黑暗之中。可偏偏總有人忍不住好奇,偷偷窺探黑暗中的秘密。淺居忠雄為了守住女兒的幸福,犯下一樁又一樁的殺人案。可是,心狠手辣並非是他本性。他無法直面這樣殘忍的自己,所以將所有的希望都轉移到女兒博美身上。漸漸地,女兒則成了他冗長黑夜裡唯一的光。

淺居忠雄劇照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淺居忠雄的影子隨處可見。

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隱瞞已經離婚的事實,在孩子面前和丈夫扮演一對恩愛夫妻;

為了孩子,在婚姻關係中不斷隱忍,寧可和另一半做熟悉的陌生人,也要給孩子完整的家;

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專心在家陪伴孩子成長;

所有的好東西都留給孩子,自己則捨不得吃捨不得穿。

似乎,我們的父母永遠都在犧牲。這些犧牲是來自一個父母對孩子最本能的愛,可也是枷鎖。這個枷鎖鎖住了父母追求幸福的權利,鎖住了他們選擇的自由,使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孩子。所以,到了最後,孩子成了他們的唯一,成了他們的希望。

武志紅曾經說過,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分離。

  • 第一次分離是孩子的出生,是孩子與媽媽身體的分離。
  • 第二次分離是孩子與媽媽心理的分離,在孩子6個月到36個月大時,孩子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媽媽和自己不是一體的,而是兩個獨立的兩個人。
  • 第三次分離就是孩子成年離開家庭,成家立業真正與原生家庭的分離。

當犧牲成為常態,孩子就再難進行第三次分離。所以,才會出現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媽寶男」「啃老族」。而這類人的父母雖過得辛苦,但依舊不舍和孩子分離。因為他們在精神上深深依賴著孩子。這種依賴讓第三次分離的痛更加深入骨髓。

想要破除這種尷尬又痛苦的局面,父母和孩子都必須忍痛成全。唯有這樣才能換來彼此精神的獨立,才能擁有選擇的自由,實現彼此的救贖,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謊言與真相】假作真時真亦假,謊言與真相的剝離,是對人性的內省

將橫山俊一的屍體假裝成淺居忠雄,並且頂替橫山俊一的身份生活,是淺居忠雄父女第一個謊言,也是他們之間最大的秘密。可是,一旦撒了一個慌,就需要用無數的謊言來成全。

也就是說,淺居博美所謂的幸福和夢想,全部都建立在謊言之上。而因此得來的快樂也不過是虛妄的快樂,她和父親必須小心翼翼維護著這份快樂。要時刻擔心有人將謊言拆穿,將他們所有希望撲滅。

淺居博美劇照

還記得電影裡警察在了解真相後問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必須要活得掩人耳目的淺居博美會選擇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當時加賀回答是:「或許,她想要過不一樣的人生。」

我覺得這個回答太過於淺顯。要知道淺居博美是淺居忠雄的唯一,而淺居忠雄又何嘗不是女兒博美的唯一呢?

在那個黑暗的晚上,淺居忠雄對女兒說:「爸爸願望是希望你過的幸福,除此之外無所謂。希望博美能生活中屋簷下,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把興趣變成工作。要擁有夢想的活下去」。

我想這段話,一定深深地刻在博美的腦子裡。表面上,當演員,成導演是博美的心願,是她的夢想。可是,事實上這就是一個謊言,實際真相應該是博美希望父親看到自己找到了的夢想,希望父親可以幸福快樂。而淺居博美真正的夢想應該是可以和父親並肩走在陽光下,和尋常父女一樣能夠光明正大的享受生活。

她一直在用父親忠雄希望的樣子生活,小心翼翼維護著兩人之間的快樂。而她之所以要站在舞臺的,一方面是因為爸爸忠雄希望她能夠擁有夢想活下去。另一方面是因為只要她站在舞臺的中心,那麼無論父親身處何方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會因為她而覺得幸福。

這種謊言與真相相互交雜的情況,在父親忠雄決定自殺那個晚上,開始一點一點的分離。也是直到那時,博美才發現,父親原來並不幸福,他所有的快樂都是謊言。就像自己營造的那般,他只是希望自己快樂。

所以,當加賀恭一郎最後拆穿真相的時候,博美是笑著離開的。因為,當謊言和真相剝離開的時候,她才真正開始直面自己的內心,對人性開始深刻地內省。她才發現,從背棄人性開始,她和父親就已經失去感受幸福的權利。自己和父親的一生不過就是一部長長的悲劇。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目送》裡對父女母子的定義,之前我深以為意,現在卻有了另外番了解。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是不斷目送你離開的背影,而是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是其回歸本心的良藥。

全天下的父母,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會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孩子。將所有汙穢擋在家之外,給孩子一個乾淨的成長環境。自己則會慢慢被這些汙穢侵蝕,逐漸被迷霧遮住眼睛,在兜兜轉轉中變得功利。而孩子,便是讓父母靜心凝神回歸本心的良藥。

還記得《釜山行》中的石宇嗎?

一開始石宇是一個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人。危險來臨時,他想到只有如何保證他和女兒秀安的安全。考慮任何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會在下屬為投資者考慮而出言諷刺,他會在秀安給老人讓座而教育秀安不用如此,在秀安想要和其他人分享消息時阻止秀安。

生活中石宇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他們如此冷漠並非心地是有多壞,而是對這個世界充滿戒備,他們冷漠的背後是對自己和家人的本能保護。面對陌生人,他們穿上堅硬的盔甲,任何人任何事都傷不了他們。當然,外人的行為同樣無法感動他們。因為,當一個人對你不信任時候,你說的任何一句話都無法走進他的心裡。

可是,孩子的話可以。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大多處於本能,他們用強硬對抗外界,卻在孩子面前露出他們柔軟的內心。關鍵時候,孩子的話就會如同秀安說的話那般,直擊內心深處。讓身為父母的他們,開始內省,慢慢發生蛻變,找回初心。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一面幫助自己不斷內省的鏡子

人們常說,父母對於孩子起到引導和教育的作用。可我卻認為,父母對於孩子而言,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孩子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與眾不同,還可以通過鏡子看到自己隱藏的缺陷,進而引發內省。

就拿我來說,因為從小都是父親在教我應該如何做事,又該與人相處,所以我做的風格和處世的態度和我的父親很像,脾氣性格也如同複製粘貼那般。有時候和父親一起去做一些事,他那種不耐煩的性子和不善的語氣,會讓我覺得很難受,常常覺得心裡堵著一口氣。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會細想和父親發生的不愉快。在回憶的過程中,我發現在父親身上好像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才反應過來,有時候我會用自己討厭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因此,在下次遇到事情時候,我會刻意提醒自己要耐心一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候,只有當你跳出那個圈,你才能發現問題的所在。而父母,就是你跳出圈子的助力。因為父母就是你的一面鏡子,在鏡子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渴望幸福的帷幕一重又一重,但當真相公之於眾的那一天來臨之時,幸福的帷幕終將落下。

有時候,一個人不負責任的行為,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產生連鎖反應。在《祈禱落幕時》這部小說,東野圭吾採用「冰山原理」寫法,先描寫我們能夠看到的細碎線索,然後一點點從表面看到的山體,推演出藏在水面之下80%的真相。

直到我看完整本書,我才真正理解為什麼東野圭吾給這本小說起名為《祈禱落幕時》。

在我看來,書名中的【落幕】,其實一句三關。一方面是說淺居博美和加賀恭一郎的舞臺劇落下帷幕,另一方面是指淺居博美和其父親悲劇的人生就此落下帷幕,還有一方面是指加賀恭一郎對母親的執念和對父親的誤解在真相出現後落下了帷幕。而祈禱落幕時是指淺居父女早就渴望結束這種謊言與現實交雜的痛苦生活。

【犧牲】與【成全】、【謊言】與【真相】兩者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在親子關係中,有時候進行適當的取捨,可以讓父母與孩子獲得自我的救贖。

--END--

我是琪雪,一個愛閱讀愛寫作的理工女,如果你也如此,那就關注我吧 ,和我一起探討閱讀和寫作的那些事

相關焦點

  • 《祈禱落幕時》:人生落幕,唯愛永恆
    渴望幸福的帷幕一重又一重,但當真相公之於眾的那一天來臨之時,幸福的帷幕終將落下—《祈禱落幕時》>誠如書名所言,「祈禱」貫穿東野圭吾的這部小說。這樣的生活是壓抑痛苦的,他不斷地圓謊,又不斷地祈禱,渴望這一切能儘早結束,放下背負的秘密,得到真正的解脫,就像他在小說中所說:「我已經累了,這幾十年我都在逃亡,隱姓埋名地生活著,這種躲躲藏藏的生活我已經厭倦了,我想要解脫。你讓我解脫吧,僅此而已。&心晴計劃第二屆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作者簡介:00後的本科生,學習之餘,小說、電視劇、電影,一樣也不落下。
  • 爸爸這一世你保護了我,下一世我保護你,連環殺人案背後的父女情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落幕之時,然而靈魂永遠沒有落幕。這部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祈禱落幕時》的電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片,多看幾遍也會有不同的感悟。 電影也回答了,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期限,父母就是會打破那層限制的存在,即靈魂永不落幕。
  • 《三十而已》:身為女子,註定是一場修行
    單身的王漫妮為能紮根異鄉已努力奮鬥了八年,她忍受客戶的各種刁難和羞辱,所有心酸無奈都獨自默默承受,只為能在上海這座城市找到歸屬感;單純無慮的鐘曉芹渴望與志趣不同的丈夫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滿心期待新生命的到來能為平淡的婚姻注入鮮活力;中產階級的全職太太顧佳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資源,不惜背負巨大的經濟負擔也要搬進理想中的學區房。
  • 讀書記——《奧古斯都》、《祈禱落幕時》、《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祈禱落幕時》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創作的長篇推理小說,講的是偉岸如山的父愛
  • 愛情最美的樣子是共同成長
    如果扶搖在青梅竹馬的大師兄為了前程答應與裴媛聯姻時聽從他的安排,委身為妾。她向現實低頭,認命了自己的卑微身份,為了所謂的愛情委屈求全。那麼她將被困在大宅後院,每天想著怎麼多得到關注,不斷上演著爭寵和宅鬥的戲碼。消耗著跟師兄青梅竹馬的情分,換取著他的憐惜,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那麼最好的結局應該是她鬥贏裴媛順利扶正,兒女雙全。
  • 離異女與高帥富的《傾城之戀》:所謂愛情,不過一場願賭服輸
    張愛玲說:「血緣只是註定一種關係,如果沒有相互的依偎、溫存和溝通,這種關係也就是徒具名分,如塑料鮮花,缺乏光澤。」所以,我們看到白流蘇把自己後半生交給了一場「賭局」,於是,她步步為營,斤斤計較,小心試探卻又不停撩撥。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女性自身的病弱心理、軟弱的性格和深陷男權壓制而不自知不反省的思想作祟。
  • 5本甜虐文古言,《桃花折江山》強推,男女主相互算計勢均力敵
    但是女主是個內心強大的人,哭過一場之後就開始正視今後的生活,一方面開始調教男主,把男主給掰回來了,讓他努力學習,另一方面自己也努力學習經商,這是一篇略有慢熱的成長文,男主一開始是個紈絝,家財萬貫從小被寵著長大的,但單純聰明,後來為了保護女主成長起來。女主聰明善良,後面朝代更替,節度使割據,陰謀陽謀,政鬥等等,文章主線是男主遭遇變故兩人互相扶持成長。
  • 小說:婚姻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只不過有人頓悟,有人愚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母親說:「婚姻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只不過有人參透,有人頓悟,有人愚痴。1我從來沒有從母親的嘴裡聽到過愛。母親愛過父親嗎?我不得而知。在我的印象裡,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其實不長。那是我讀小學的那幾年,大概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還和爺爺奶奶住一塊。父母關係不好主要也是因為爺爺奶奶。
  • 《三十而已》告訴我,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她不明白,為什麼同甘共苦卻抵不過年輕貌美的小三。顧佳雙商在線,溫柔賢惠,有能力,愛老公,愛孩子,一切困難對她來說都是小事。然而,老公出軌剛畢業的大學生,現實狠狠甩了她一耳光。自己努力為家拼搏,卻不是老公所想。自己處處優秀,卻給老公帶來壓力。鍾曉芹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女孩,作為獨生女的她很受寵,父母給她安排好了人生道路,她一路走得順風順水,婚後卻把日子過得和老公形同陌路。
  • 《天道》人在迷茫時該幹什麼?讀書和修行,成長了就不迷茫了
    他們成長路上是怎麼面對迷茫。男人有男人的迷茫錢,女人有女人的迷茫,窮人有窮人的迷茫,富人有富人的迷茫。其實女人很簡單,要的東西並不多,一個懂她的男人,一個可以付出真心的人,一個值得30年韶華白首的人,人性就是喜新厭舊,選擇伴侶一般都是終生伴侶居多,而並不是所以人都物質當先,有房有車。
  • 《三十而已》:就像顧佳說的,當媽是一場修行
    當鍾曉芹因為這件事內疚到淚流滿面,覺得自己沒本事幫不到朋友,才會讓朋友給別人提鞋的時候,顧佳對她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不需要靠別人,就靠自己。聽到顧佳這句話,讓人想起現在很普遍的一個現象: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說起這個現象人們潛意識裡的第一反應是,熊孩子太能作了。寫作業的時候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寫一個小時作業有大半個小時在做其他事情。
  • 重溫《辣媽正傳》大結局:所謂浪子回頭,是一場美好的騙局
    對不起,所謂浪子回頭,就是一場美好的騙局。他不過是發現有了李木子,自己的生活可以輕鬆很多。洛天的浪子回頭,不過是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後來的夏冰已經徹底成長了,可以當一個好媽媽,還可以在職場上獨當一面。也就是說,她的前途會比元寶好。
  • 人民的名義:祁同偉遇見高小琴,到底是一場交易還是內心真愛?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概如此。祁同偉身居高位,作為漢東省公安廳廳長,掌握著整個漢東省的公安系統,當然也包括槍枝彈藥,這便是高育良口中所謂的政治資源。如果不是嶽父梁群峰的提點,不是老師高育良的扶持,祁同偉一輩子估計都會在邊遠山區的司法所裡,碌碌一生。然而,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成就偉業,也可以令人著魔。
  • 小說:一切,不過一場陰謀,一場布局罷了
    「哈哈——」啞然失笑,時歡悲痛咬牙反問,「跟爺爺沒關係?如果不是爺爺,我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想起當初顧爺爺提出條件,自己那可笑的悸動和貪心,真的是後悔莫及。一切,不過一場陰謀,一場布局罷了。她真的是痴心妄想了,自己怎麼可能配得上顧辭遠呢,顧爺爺那樣的人,又怎麼會認同自己這個孫媳婦。
  • 浮生浮世,都不過是一場體驗
    ——翻《三生三世枕上書》,讀懂人世愛情 浮世浮生,都不過是一場體驗!《三生三世枕上書》看了電視劇,又看了原著,復又看了電視劇,來來回回,鏡頭浮光掠影,百轉千回,一遍又一遍直扎靈魂,我竟然相信人真的有前世來生,我居然還參悟了愛情,相信了命運,還不斷地搜索和拷問自己的前世因果與這人生輪迴。
  • 《大江大河》宋運輝程開顏:共同成長,是愛情最好的保險栓
    都說感情要同甘共苦,在我看來,共苦相對容易點,畢竟夫妻有共同的目標,在艱難的日子因為並肩作戰,感情反而日益牢固了。多少感情,毀在成長不同步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梁思申跟他是一類人,兩人都見過世面,文化水平高,有自己對於世界、對於時代的獨到見解,彼此有太多共同的話題
  • 《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於天:從朋友到戀人,不過一場註定的玩笑
    其實,這些所謂的假設之約,註定是一場玩笑,看於天的例子就知道。正如於天曾說的:"兩個人之所以相互喜歡,就是他們找到了自己缺少的那一部分。,共同的話題。於天和孫藝荷,按照他們做朋友時的相處方式,想要轉換關係,實在是太難。
  • 故事:相互扶持在養老院頤養天年,情義無價演繹一段最美黃昏戀
    兩位老人在相互扶持中,慢慢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結為夫妻。這件事在整個家族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家人擔心伯父在晚年增加負擔,一方面是經濟負擔,一方面是感情負擔。伯父在這時顯示出了男人的胸懷,他對方阿姨的關心更加體貼入微。
  • 所謂的《父母愛情》最初也不過是一個為權,一個為貌
    但想想最初,也不過是,一個為權一個為貌。所謂的一見鍾情大都取決於容貌,沒有容貌做鋪墊,那有什麼所謂的一見鍾情,深深不可自拔,古代看顏值,現在照樣看顏值。一個人不應該相互扶持,他遠去就應該陪著她,她如果深愛就不會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