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傷到你,你很快就會恢復元氣,然後又變成難對付的女人……」這是惹我幾度落淚的《戀戀筆記本》中,那對戀人的爭吵。他們總是爭吵。
這部豆瓣評分8.5的電影,由尼克·卡索維茨執導,改編自美國暢銷作家Nicholas Sparks同名小說(《The Notebook》),於2004年6月在美國上映。
從影片名可以大體猜出,這是一部愛情片。
沒錯,一部窮小子和富家女的愛情故事:狂歡節偶遇、尷尬表白、情投意合、勞燕分飛。之後經歷慘烈二戰,仿佛一切都成過去。富家女訂婚門當戶對的帥小夥,窮小子獨在鄉下平地起華屋。從此各自天涯是路人吧?
可富家女試穿婚紗時,在報上看到窮小子與他的華屋,直接暈倒。糾結之後,終去見他,繾綣。她的人生,她終要做選擇,無論多艱難。
不得不說,電影的情節其實老套,最核心的元素也毫不新穎:相愛的年輕人因家庭背景懸殊被生生拆散;因誤解而起的鴻溝;被觀眾嫌棄的勢利母親有她自己的心碎往事;男二英俊多金還體貼有愛……
但《奧蘭多哨兵報》稱之為「自從電影版《廊橋遺夢》問世之後,本片是十年來最感人至深的愛情片。」豆瓣見微知曉說「我想所有的人,都應該去看看這部電影,那樣美好那樣迷人那樣溫暖。」小紅書上晨曦說「這一次又翻出來看了戀戀筆記本,結果又哭得不能自已。」
是,這部可以看到硬傷看到不合理看到老套的電影,就是可以深深打動觀者的心。它是怎麼做到的?
風景怡人、護工有愛的養老院裡,容顏滄桑的男女主坐在白色椅子上聊天,確切說是一個在讀故事一個在聽,偶爾就故事做一點兒交流。此時男主家人探訪,他們一一禮貌又疏離地與女主打招呼,女主優雅回應,眼裡有溫柔有羨慕,但為了給男主及他家人留下空間,她還是先行離去。
可她離開之後,真相了。男女主本是夫妻,這些探訪者是他們的兒孫,只是女主認不出他們了。孩子們央求男主回家,理由是,媽媽再也不會回來了,她的病是不可能好轉的,她也不可能再記起家人。
男主的回答讓人淚目:「那是我最心愛的人,我不會離開她。這裡現在是我的家,你們的母親就是我的家。」
家是什麼?家是心安處。家是愛,是溫柔,是不離不棄。有你之處,才是家。
兒女們承諾幫助媽媽的方式,是每天輪流來探視;愛人卻只想溫柔陪伴她,哪怕一直被視為陌路,哪怕每一天清晨,都要重新對她做自我介紹。哪怕一整天的陪伴換得5分鐘的相識,也欣喜若狂。
如此深情,他們的愛情是不是傳說中的「她在鬧他在笑」,他對她永遠只是寵溺的包容?並不是。這是電影的特別之處,他們好不容易重逢,暴風雨般的濃情之後卻是暴風雨般的爭吵。
他們對罵,她怒氣衝衝準備離去,他怒氣衝衝追上來,不是安慰,而是說我們就是會吵架,一直這樣。這本來就不輕鬆,可我還是要你,要你的全部,永遠(I want all of you, forever.)。
可不正是如此?愛一個人,不是只要TA的優點,而是接納TA的全部。相敬如賓的不一定是真愛,吵吵鬧鬧的不一定是不愛。有多少夫妻相敬如賓走成陌生人,又有多少夫妻吵吵鬧鬧攜手白頭?
薛兆豐曾在《奇葩說》上說「看一個人是否適合結婚,不是看TA最高的地方,而是看TA最低的地方。如果你可以接受TA的最低點,就可以選擇建立婚姻關係。」
兩個人吵鬧,正是放下戒備、坦誠以待時,能接受這個時候的彼此,便是能接受最狼狽、最不堪、最不講理的彼此,那生活中還有什麼是兩人不能共同面對的?
很多人,特別是男人,其實是不樂意「爭吵」的。我們聽過太多男人丟下一句「懶得跟你囉嗦」、「不可理喻」就拂袖而去。看起來是不跟「頭髮長見識短」的女人一般見識,其實,只是不願意溝通或不會溝通罷了。
沒錯,吵鬧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這種吵鬧當然不是惡意詆毀,而是把彼此的不安彼此的疑慮都吼出來,清空負面情緒的同時也消除猜疑,留下的,便是愛了。
那些不爭吵或者不溝通的夫妻或戀人呢?看起來平和溫馨,底下卻暗潮湧動,那些不安、疑慮、怒氣都悶在心裡,最後壓抑成一顆毒瘤,或毀掉自己、或毀掉身邊人、或毀掉婚姻。
所以「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不一定是好事,拌嘴吵鬧也不一定就是夫妻不和家宅不寧。
電影的開頭可能會讓人覺得沉悶:一位看起來生病的老婦人,鬱鬱寡歡,獨坐窗前。幸好,窗外的景色很美。
那位看起來人緣不錯的老爺子,拿著一本暗紅皮封面的筆記本,來找老婦人,為她讀一個故事。看起來焦慮不安的老婦人,在老爺子的故事中慢慢平靜,漸漸被故事吸引。
甚至她說,這個故事我感覺有點兒熟悉。她迫切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結局,他們在一起了嗎?是的,當然。她微笑自語。
日暮,老爺子為她準備的燭光晚餐。她終於認出為她讀故事的老爺子正是親愛的他。兩位滿臉滄桑的老人深情擁抱,老爺子喜極。她問,我還有多少時間?他答,也許五分鐘。
不,還不到五分鐘。熟悉的她再次離開,並且毫無徵兆。老爺子的眼底,是疼惜,是心碎。
夜半,他悄悄過來探視,她醒來,清醒的醒來,輕輕喚出他的名字。
「好怕你永遠不會回來了。」「我總是會回來的。」
「你想我們的愛會創造奇蹟嗎?」「當然,那讓你每次都回到我身邊。」
「你想我們的愛能讓我們一起死去嗎?」「我們的愛能讓我們達成所願。」
愛創造了奇蹟。他們手牽手,並臥在療養院整潔雪白的單人床上,平靜離去。
沒錯,這依然是童話,一個溫暖治癒的童話。我們兒時讀的童話都是以「從此公主與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結尾,那些童話從來不敢直面煙火人生、雞毛蒜皮,只能倉促畫一個句號。
而這個有人間煙火味的童話,從少年英俊青春美貌一直走到皓首蒼顏,完美詮釋了世俗的凡間的愛情:愛是陪伴是接納;愛是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愛是吵吵鬧鬧之後加倍的信任親密;愛是不只愛你的青春愛你的美好也愛你的老邁愛你的壞脾氣。
或許,以Amberose所譯《當你老了》總結這樣一個童話最是貼切:
「世人皆愛君,傾城好顏色,虛情或假意,難以辨別之,唯有一男子,慕卿以真心,光陰摧花容,真心永不變。」
願有愛的人,都能與「慕卿以真心」的TA牽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