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散文)手藝人的故事之傳承千年的擀氈手藝

2020-10-10 天地一壺寬

擀氈的先決條件必須要有羊毛,不然的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時,家中養了很多隻羊,春秋兩季照例是要剪羊毛的時候,時間久了,家中積攢了很多羊毛,一部分賣了,一部分在閒屋子放著,父親說,要擀幾張氈鋪在炕上。家裡新房蓋好後,打了一盤土炕,氈鋪上隔潮氣。一次,父親在清真寺回來時,碰見街上有擀氈的手藝人,就請來擀氈。

擀氈的地方就在家裡的大屋,那間屋子水泥地打的是幾間屋子最好的。正是晌午時分,天氣晴好,屋子裡也清涼。那擀氈的夫妻倆拉開架勢,立即忙乎起來。他們先是把一張竹篾鋪在地上,那竹篾應有一個雙人床的床單那麼大。然後把羊毛散開,揀掉其中的雜質。然後,把羊毛接起來,擰成毛繩,再用剁斧剁成拃長的一段一段。之後,架起繃床,用彈弓使勁地像是彈棉花一般再把羊毛彈松。隨著一陣陣悅耳的彈弓聲,那些羊毛逐漸變得鬆散,因為油脂粘連在一起的也分離成一根一根,原來很緊實的一塊在變得慢慢龐大,像是在平地裡升起的一團輕盈的雲團。這就完成了所有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就是正式的擀氈。

按照要求,母親早就準備了一桶大約二斤的

胡麻油,半袋白面,我驚訝,擀氈還需要這些,豈不是浪費,後來聽人說,是為了增加擀氈的粘性。只見那擀氈人將羊毛均勻地散開在竹篾上,像是在蓄一床厚厚的棉被,看著厚度夠了,就在上面撒上白面、撒上香油,之後,慢慢將竹篾捲成桶狀,紮緊,之後兩人一人拎一根繩子,繃緊,用一隻腳滾動竹篾,裡面的羊毛隨著激烈的滾動逐漸粘合,這個過程,對於擀氈人的體力不亞於彈羊毛,擀氈進行到這裡,兩個人均已經是大汗淋淋。

那一天下午,一共擀了三張氈,兩張大的,一黑一白,一張小的,一米長,半米寬的樣子。父親說,小的可以當拜毯,也就是每天做禮拜用的,父親退休後,一直堅持上清真寺做禮拜,每天五番「耐麻子」(禮拜)不脫,父親去世後,這張毯子給了大姑媽做念想。

相關焦點

  • (原創散文)手藝人之爆米花
    爆米花算不算手藝,這在孩子的心目中都是次要的,只要聽到那「砰」的一聲,心就跟著那濃濃的香味走了。這時,母親也會順著孩子的心意拿出小白瓷碗,在米缸中稱出一碗白生生的大米或者黃燦燦的玉米,園咕隆咚的黃豆放在盆裡,再在孩子手上塞上幾毛錢。畢竟,在物質匱乏的時代,爆米花還是最好的零食,也算是對生活最好的調劑啊。孩子得了大米或者玉米、黃豆,就端著盆子朝那崩爆米花的攤子走去。
  • (原創散文)老手藝故事之打土炕
    居家過日子,少不了做這做那,但是蓋房子、打土炕,就少不了手藝人。當然,手藝人不僅從外邊請,自家也有,我們家房子蓋好後,需要打一盤土炕,因為,老房子都是土炕,到新房後,我們幾個都是睡床,而父母親住慣有土炕的房子,還是要在堂屋打一盤土炕,整整佔了半間屋子。
  • 散文:竹編手藝人
    他是做竹編手藝的,在我們這個村就他從事這營生。我每次回家,得從他家門過,一來二去見過些面,只是不熟。他七十歲,從外貌看不出來,不顯老,有白髮,只是像竹屑落在衣服上似的,不多。臉上也有皺紋,亦不多、並不擠在一塊兒。只有心情不算好時,皺紋才多得像下過水後曬乾的棉麻。他個頭不高,也不太瘦,四季都穿深色衣服。做活時,他會取出老花鏡戴上,像個教書先生,而不像竹編手藝人。
  • 消失的手藝 我的舅舅是木匠@麒麟故事
    竹銷子,墨斗,尺子,這些不危險的工具材料,小時候經常玩……還有大漆的味道(舅舅一直叫—國漆)那時的手藝人的做派,現在看來真是「綠色純天然」後來,漸漸的出現了鐵釘,再後來,有了電刨電鋸,甚至工具機。後來,舅舅也老了。小時候很怕舅舅摸我的臉,因為他的手摸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疼!現在,舅舅因為長年端著斧子劈削木頭,手可能是落下了職業病,端著輕的東西,就會抖。
  • (原創散文)手藝人的故事之打家具
    木匠師傅也做得十分盡心,甚至同樣款式的家具,在細節之處都是精雕細刻,雖是普通的家具,卻也滲入了藝術的氣息。最初的家具都是卯榫結構,關鍵處用鐵釘釘牢,面板接縫處熬製的木膠粘合。從前到後,鋸木、刨光、掏槽眼、打框架,十八般工具樣樣沒落下。
  • 牛屋裡流傳的故事(原創散文)
    牛屋裡流傳的故事 (原創散文)也許是上了年紀,或許是善於懷舊的緣故吧,在城市喧囂的氛圍裡,最喜歡獨處一隅,泡一杯香茗,燃一支香菸,鋪幾葉稿紙,讓曾經的記憶化作點點滴滴,以此來填補那些即將逝去的往事。說起石槽,今天又勾起我對集體牛屋的記憶來,不妨說幾件有關牛屋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那時我剛剛記事,每個生產隊都有幾間牛屋,也就是專門飼養隊裡的牛,驢,騾,馬的牲口房,將十幾頭大牲口集中在四,五間牛屋裡,按上幾盤石槽,讓專門有經驗的老把式負責照看餵養。在那個苦澀的年代,村裡的娛樂節目幾乎空白,隊裡的牛屋成了大夥聚會嘮嗑,閒聊拉呱的俱樂部。
  • 故事:民間故事:白馬山的形成與虎頭鐵錘的來歷
    荒島上有條千年巨蛇吸收著天地的元氣,已經修煉成妖,變化成人。「譁啦啦!」天空下起了暴雨,仿佛是天河開了一洞,直往海裡漏水,巨大的雨點打在海面上,海上掀起了波濤洶湧。「哈哈,擁有這身法力,天下的金銀財寶,權利和美女都將歸我所有。」蛇妖在荒島上手舞足蹈,施展著法力,他的法力已經能呼風喚雨了,天空的雲和雨,還有海上的巨浪都是蛇妖施法而成。
  • 故事:鄉村手藝人的溫暖人生
    鄉村手藝人的溫暖人生文圖/徐明「手藝人以擁有手藝的工作為榮,但又不願意誇耀自己,製作正宗的作品才是他們引以為豪的。多數的手藝人都沒有留下名字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然而在他們精心製作的作品上,卻寄寓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期望。」
  • 鄉村人物素描,(原創散文)小腳二奶奶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活在我童年記憶中的鄉親父老,是我永遠割捨不斷的根之所系,那怕在行筆成文時有些苦澀,有些酸楚,但他們的音容笑貌卻依然是那麼的親切,生動而溫暖。今日《鄉村人物素描》繼續………… 小腳二奶奶的故事 (原創散文)在村裡,隔壁二奶奶有一雙裹得很小的小腳,成為兒時最深刻的記憶。
  • 真實故事一:老闆是個手藝人,他的身份再也藏不住了(一)
    這輩子不長,留點時間,看故事,品人生。關注右上角【竹子主義】手藝,就是把歲月注入普通的物件,讓它擁有生命的氣質。再次重溫那些曾經的時光,和時光裡那些有趣的故事。他說,他從沒想過,愛好這東西能變現?能養家餬口?所以,他擅長的雕刻、把玩、做微型被認為是不務正業。自己卻一直在在一條看不清的路上不停地努力。
  • 蘇文謙、老爹:我倆都想憑手藝吃飯!池鐵城:當狙擊手,不香嗎?
    (這也是蘇文謙要的結果。)並且在雕刻行業小有名氣,是擁有真正手藝的師傅級別人物!並且,蘇文謙和楊之亮的聊天中,也說出了「靠手藝吃飯」的意思,在楊之亮犧牲之後擁有一手出神入化的製作蛋糕的匠心手藝。是完全可以憑本事吃飯的人。
  • 巢縣土話故事(11)「炸炮子」炸出個大學生
    但商店不管大小都要有固定的店面,店堂裡要有櫃檯、山架(貨架)等設施,不是家家都開得起。經濟條件不好的城市貧民,家裡沒有場子,也沒資本開店,就在街邊上擺小攤子,賣賣小東小西,維持生計。攤主賣的貨都是兌來(販賣)的,賺個差價。
  • 真實故事一:老闆是個手藝人,他的身份再也藏不住了(二)
    這輩子不長,留點時間,看故事,品人生。關注右上角【竹子主義】傳統手藝人,木桶雕花。不是因為值多少錢才說是「寶貝」,而是因為他的玩意兒樣樣都有故事,就像一個個參透世俗風雪的人。20歲是個輕狂的年齡。他酒後鬧事,能砸了一條夜市,就算是砸了夜市,夜市老闆看到他也得陪著笑臉。牛脾氣上來,見過的人都有點怕。胸懷江湖狹義,愛交朋友,愛出頭。
  • 紅月亮詩畫藝苑-童話故事:元寶之謎(上篇)作者 周仁臣
    【原創】童話故事:元寶之謎 作者:周仁臣|朗誦:木子每年陽春三月的清明節前後、深秋的九九重陽節到來之日,便是東南兩座神山所謂的銀元寶現身之時。老家的南塔山巍峨聳立,主峰頂上,一座高高的石塔直插雲端。由於主峰與南天門山緊緊相連,故稱之為神山。童年時代裡,我和小夥伴們,大概是,因為古代神話故事,聽多了緣故吧,曾經天真的認為,只要是登上南山頂上,那就離玉皇大帝的靈霄寶殿,王母娘娘的瑤池仙境、蟠桃園,如來佛祖的大雷音寺等,不過是一步之遙。
  • (圖文原創)
    我這一輩子(十四)進入冬季嚴寒季節,放電影的次數就少了,我就在家裡接家具玻璃畫的活,活還供得上,收入也不錯。過了年開春了,由於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製,部分農民生活改善了,家裡開始有了電視機,以前放電影是生產隊交錢,現在是各家各戶均攤付錢,有的農戶就不愛交了,生產隊不像以前有話語權了,我看每月放電影場次越來越少,工資沒有那麼多了,我就和同事永吉說:「永吉,我看這電影一個月也放不了幾場,咱倆人還掙不回來一個人工資呢,你自己放吧,好歹我還有點手藝能掙錢。」
  • 故事:民間故事:即將失傳的石匠手藝和那首山歌,還有四言八句
    我們很快認出這位老爺爺,他就是我們村的張爺爺,張石匠,兒時我們還聽過他的故事。張爺爺望著學校的方向傷感了起來,我突然想起,我們小學的地基就是張爺爺的父親用石頭修建而成,那個時候張爺爺還正在學石匠手藝,我們的校長也很年輕。當時我正在讀一年級,學校修好後,校長非讓張爺爺說四言八句,也就是說兩句吉利話。當時張爺爺因為年輕,有一些靦腆,不過他也是張口就來,比如他說:「學校的鐘圓又圓,學校裡的學生考狀元。」這也就是四言八句。
  • 序言 千年之約
    小說部分千年之前,靈悅世界為爭奪天下第一的稱號,奔無敵與魔皇靈天決戰於雲海之巔,手持焚天劍的魔皇與駕馭風影劍奔無敵大戰百餘日勝負難分。因一道天光的出現,二人被迫停戰,並約定好千年之後一分勝負。不久之後,魔皇隕落,奔無敵悲痛莫名,改名為奔一,等待魔皇千年後的重生,再現巔峰之戰。後人不知詳情,只是在世間流傳著一首橫跨千年的傳說。千古第一戰,無敵對魔天;揚風幾萬裡,決戰雲海巔;炎蕩十面紅,風襲驚天變;彈指百日月,伯仲心未酣;悠悠一縷光,魂斷水雲邊;翹首盼千年,再會續前緣。
  • 故事:蒯金匠(民間故事)
    蒯金匠就自我解嘲地笑,我就一個混日月的手藝人,身上有個一兩錢金,足夠死了。那你怎麼貼?貼字的金不都是箔嗎──箔不都是金碾的嗎?縣太爺的一口熱茶差點噴出來:好好好,老蒯有本事,一兩錢金子,你能碾多大?耳屎大的一點金,老蒯拿個錘子不緊不慢地碾了一上午,呀,竟成了大匾大的三片。手藝了得!
  • (散文)悠遠的聲音(三):新房子裡的老故事
    (三)悠遠的聲音:新房子裡的老故事 文/伊人獨酌  去年秋天的時候大哥就說想把大門改一改,本也擇了一個日子動工。據風水先生說,這門口太正,倘不是大富大貴之人,會受不起這么正的大門,家裡的女人會容易鬧些毛病。
  • 好嘴楊巴(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4期■馮驥才津門勝地,能人如林,此間出了兩位賣茶湯的高手,把這種稀鬆平常的街頭小吃,幹得遠近聞名。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楊七;一位細白精明,人稱楊八。楊七楊八,好賽哥兒倆。其實卻無親無故,不過他倆的爹都姓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