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動地竇娥冤》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這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劇目,入選中國古代十大悲劇之一,劇中女主角竇娥被無賴欺凌,昏官陷害,最終被屈打成招,含冤被殺。法場行刑之前,竇娥含恨喊出三樁誓願:
若我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
如今是三伏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
從今以後,著這楚州亢旱三年。
翻譯過來成白話文便是:我竇娥若是冤枉的,我死之後,我的血半點不會灑在地上,全部濺在掛起的白練上;雖然現在是六月三伏天,我若被冤殺,天將降三尺白雪,遮蓋我的屍身;我若被冤殺,從今天開始,楚州大旱三年。
簡而言之便是: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這三件便是竇娥臨死三樁誓願。
這樁誓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前兩樁血濺白練,六月飛雪,算是冤屈無處申而許下的自證清白的誓言,而第三樁大旱三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種詛咒,詛咒楚州大旱三年。
大旱三年,對古代以農為本的時代而言意味著什麼,可想而知,將會是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難民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
民眾何辜?因竇娥的詛咒就要承受三年的大旱?
對此,有人提出,竇娥的詛咒是不是太狠了?
先看《竇娥冤》大概的故事情節:
竇娥本是窮書生竇天章的女兒,三歲喪母,七歲失父,竇天章因上京趕考沒有盤纏,便將年僅七歲的女兒竇娥賣給蔡婆婆家做童養媳,自此父女骨肉分離。
竇娥十七歲時嫁與蔡婆婆的兒子為妻,婚後沒過兩年,丈夫病死,竇娥與婆婆相依為命。
孤女寡母最容易讓人欺負,當地無賴張驢兒與其父見竇娥與其婆婆孤女寡母無依無靠,便打起了她們母女的主意,想到「你婆兒媳婦既無丈夫,不若招我父子兩個。」
張驢兒父子先是賴在竇娥家,以要勒死蔡婆婆為手段,逼迫蔡婆婆嫁給張驢兒之父張老兒,蔡婆婆膽小怕事,沒辦法值得依從,之後張驢兒便開始脅迫竇娥委身於他,竇娥有情有義,對亡夫矢志不渝,一心一意,所謂好馬不備雙鞍,烈女不更二夫,竇娥嚴詞拒絕了張驢兒。
張驢兒哪肯死心,他懷恨在心,打算先除掉蔡婆婆再逼迫竇娥,於是張驢兒便在竇娥給婆婆做的羊肚湯裡下毒。蔡婆婆在喝湯之前,腹中難受,便將湯讓給張老兒喝了。
俗話說惡有惡報,這是真的,張老兒喝了湯之後便七竅流血中毒身亡,張驢兒下的毒,最終毒死其父,真是應了那句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張老兒被其子毒死,張驢兒為了推卸責任,便誣陷是竇娥下的毒,將竇娥告到楚州衙門。楚州知府此時已經被張驢兒花錢買通,便不問青紅皂白,對竇娥嚴刑逼供,竇娥雖受盡毒刑拷打,死去活來,絕不屈服。
知府見竇娥剛烈不肯屈服,便當著竇娥的面毒打其婆婆,竇娥侍母至孝,婆婆如此年紀,如何受得了這般毒刑,竇娥無奈只好含冤招認,並被判斬立決。
法場之上竇娥對婆婆說出原委:
那張驢兒把毒藥放在羊肚兒湯裡,實指望藥死了你,要霸佔我為妻。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藥死了。我怕連累婆婆,屈招了藥死公公,今日赴法場典刑。
竇娥被斬前,滿腔冤屈無處申,難道就此白白死去?竇娥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便含淚許下三個誓願,便是文章開頭說的: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竇娥被殺之後,所許下的三樁誓願逐一應驗,先是血濺白練,接著六月飛雪,這兩樁都是立刻應驗,在場所有人都可看見。唯有第三樁,貌似詛咒的「大旱三年」,需要三年的時間驗證。
作者不會讓讀者失望,接下來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群眾都相信竇娥是被冤殺的,開始為竇娥抱不平,但是手無長物,對貪官汙吏無可奈何,直到在京城做官的竇娥之父竇天章返鄉,得竇娥託夢,重審此案,才讓竇娥的冤屈大白於天下,涉案人等也得到應有的制裁。
最後再看竇娥詛咒的「楚州三年大旱」。
關於三年大旱這樣的情況,在《西遊記》中也有相似的情節,就是鳳仙郡求雨的情節,鳳仙郡守因冒犯了玉帝,玉帝懲罰鳳仙郡三年不雨,三年不雨便是大旱,導致鳳仙郡難民流離,苦不堪言。最終玉帝承認自己小肚雞腸,因為一人過錯讓鳳仙郡全郡百姓受苦受難,知錯就改,遂令天降甘霖。
楚州大旱三年,境況肯定和鳳仙郡一般,甚至出現路有餓死骨,百裡無人煙的慘況。
這是竇娥的詛咒,若沒有竇娥的詛咒,楚州依然風調雨順,不會三年大旱,更不會百裡無人煙。
竇娥是不幸的,是悲慘的,竇娥的悲劇充分反映了當時的黑暗和婦女的不幸。惡如張驢兒,為了達到霸佔婦女的一己私慾,不擇手段,是當時橫行霸道謀財害命的典型。
竇娥之冤,感動天地,奈何當時無人可與之伸冤,竇娥無奈,只好寄希望於青天。
青天有眼,竇娥的冤屈只有青天知道,所以竇娥的三樁誓願件件應驗。
竇娥的詛咒是狠了點,但是不狠不足以震撼人心,不足以驚醒當時的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