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永恆一一攝影記者與抗美援朝戰爭,紀實文學連載(一)

2020-10-31 江山代代紅

瞬間永恆

一一攝影記者與抗美援朝戰爭

紀實文學連載(一)



前 言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20世紀中葉發生在朝鮮半島的那場戰爭。但是,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夠更清楚、更深刻地了解和說明那場戰爭。因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二戰,給世界、給人類造成的破壞和創傷真是太巨大了,當時,人們的注意力還不能從這個巨大的陰影之中走出來;因為,這是世界兩極對立剛剛萌起時發生的一場特殊戰爭。

這場戰爭前後,東西方形成了冷戰對峙。之後幾十年,在這種氛圍和格局中這場戰爭的有關國家相互制約,都有難言之隱。無論是中國、前蘇聯、朝鮮還是美國,似乎都有一些諱莫如深的話題。如,戰爭的起因;中國為何出兵;美軍為何連遭敗績;美國實施細菌戰;180師遭受嚴重損失及戰俘問題等等。所以,雖然韓戰已經過去了50年,但是至今這場戰爭留給人們的思索還是相當的耐人尋味。

時間像一盤磁帶在不停轉動,記錄著宇宙中發生的一切事情。可以肯定這個時間發生的每一件事,包括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會毫釐不差地記刻在這條永動的磁帶中。然而,時間又像一縷飄忽不定的煙雲和緩緩流動的逝水,它可以淹沒許多動人的故事和滄桑的記憶。

韓戰爆發已經半個世紀,它像煙雲,像逝水,撲朔迷離而又意味深遠,過去的沒有過去,應該忘記的沒有忘記,不管時間怎麼遙遠,不管世事如何變幻,這場戰爭還是被永恆的時間之手保留下來。這場戰爭爆發時,正是新中國建立之初。那時候,中國人民對和平的到來是怎樣的歡欣鼓舞?穿著破衣爛衫、面黃肌瘦的中國人,掙脫了枷鎖,但背上仍留著帝國主義腳印的中國人,當和平來到他們的身邊,當他們終於當家做了主人,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的時候,他們內心的思想十分地清楚而又明確。

那時,中國人就是一個願望,企盼全國徹底解放,企盼遠離戰爭;那時,中國共產黨、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澤東主席,想的就是,要把殘存在大陸各個角落的國民黨反動勢力徹底消滅,想的就是,準備以強有力的軍事衝擊,解放臺灣,動員全國人民開始新中國的經濟恢復和全面建設。

然而,就在這時,就在中國國內戰爭還沒停息,就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時候,鄰國朝鮮卻燃起了更猛烈的戰火。如果韓戰僅限於朝鮮半島一個國家兩種勢力的內部戰爭,這與中國沒有大的干係,中國完全可以不理睬,但是,偏偏是美國人插手了這場戰爭。

中國確實不想戰,也不好戰,但是,隨著半島上戰爭事態的擴大,中國人發現,這個插手朝鮮問題的山姆大叔包藏著不小的禍心。人們不難想起,當初,在幫助東方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同時,這個山姆大叔就意欲取代日本帝國主義地位。他曾力圖扼制蘇聯勢力進入遠東及周邊地區,並以一個個藉口,有效地控制了日本、菲律賓,支持法國進行旨在控制印度支那的戰爭。

總之,這個山姆大叔,一直在以種種藉口急於在遠東控制更大的區域。今天,他就又抓住一個藉口,登陸朝鮮,而且把海軍艦隊開進了臺灣海峽,那麼,他再抓住一個藉口,又會做出什麼勾當呢?這是不可不重視的問題。美國軍隊介入,北朝鮮處於危亡的關頭。中國突然面對一場國際戰爭,面臨一個極其艱難的選擇。

剛剛建立的新中國要全力恢復國家建設,要寄希望於蘇聯的幫助,解放臺灣,最終實現國家統一。但這些都因韓戰的爆發及其戰場形勢的突變而發生變化。中國要拿出相當的國力和精力,去投入一場當時還沒有太大底數的戰爭。而且,中國不得不把寄希望於蘇聯對解放臺灣的幫助,轉為寄希望於蘇聯對抗美援朝的支援。鐵肩擔道義。中國在極其艱難的境況中,在十分複雜的國際關係背景下,決定出兵,擔起了抗美援朝的國際主義之道義,承擔了力所能及的民族犧牲。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再現了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最終遏止了美國人意欲稱霸東方的勢頭和步伐。

有人說,二戰以後最殘酷的戰爭就數韓戰,而上甘嶺戰役則可與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相比。是的。韓戰,是一場特殊的戰爭,也是一場有著特殊結局的戰爭,戰爭的起點始於三八線,戰爭的終點結束於三八線,終點又回到了起點。

這是中國同美國的第一場也是唯一的一場戰爭,是美國認為,在境外作戰中第一次沒有取得勝利結局的戰爭。可以說,韓戰是美國人最不願提起但卻永遠忘卻不掉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戰爭影響了新中國建設的進程,使中國錯過了在解放全國的同時,實施解放臺灣計劃的機會。新中國剛剛成立八個月,就投入了近百萬兵力,有三十六萬餘人在戰爭中犧牲和負傷,消耗各種作戰物資五百六十多萬噸,戰費開支達人民幣六十二億元。

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國民黨八百萬軍隊並沒有在全世界引起更大重視,但同美國人較量,並把美國人摁到談判桌上之後,世界尤其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才開始對中國、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來,這場戰爭是一個最好的註腳。

韓戰是中國歷史歷次抗擊外侵的正義戰爭中,是產生英雄最多的一場戰爭,像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等,都是振聾發聵的英雄。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袖之子亦犧牲在這場戰爭中。這場戰爭中,敵我雙方的軍隊統帥彭德懷和麥克阿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軍事家,而命運又很是相似。他們都戰功卓著,聲名顯赫,但戰後不久又都從巔峰跌落,麥克阿瑟是被杜魯門突然解職,而後走入自己一生事業的低谷。

歷史就要進入21世紀。新的世紀,科學技術和世界經濟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這一切正在不斷地滲透進我們的現代化生存空間,必將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但遺憾的是,在當今世界,局部戰爭仍時有發生。每天我們都可以從電視裡看到那些生靈塗炭,慘不忍睹的畫面。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關注這場發生過的、影響深遠的局部戰爭。所幸的是,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劍拔弩張和冷戰對峙之後,瀰漫在朝鮮半島上空的陰霾終於露出一道曙光。

2000年年6月13日,金大中跨過三八線,前往朝鮮平壤,與金正日舉行會談。這是朝鮮半島分裂以來,南北雙方領導人首次會晤。它向全世界表明,朝韓雙方通過對話彌合分歧,謀求共同利益的決心。這一事實本身也表明了一個普遍真理,和平始終是人們共同的美好理想和願望。願朝鮮半島早日統一,更願臺灣早日回到祖國大陸的懷抱。願和平永駐人間。

我們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中,接受了一項為幾位抗美援朝老兵——當年的戰地記者寫點東西的任務。於是,我們走了進韓戰這個撲朔迷離、殘酷悲壯的歷史畫卷,我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感撼了……

作者

2000年年9月9日

作者周永詩


作者 佟麗

資料與圖片由《軍旅之聲》公眾平臺提供

相關焦點

  • 紀錄電影《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用珍貴文獻與四國歷史影像 還原保家衛國戰爭場景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許多戰地攝影師奔赴前線,冒著危險記錄下戰場上的一個個震撼瞬間。作為今年「抗美援朝系列電影」之一,文獻紀錄影片《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首次披露了很多從未面世的真實歷史影像和多國攝影師拍攝的戰場紀實畫面,全方位、多視角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崢嶸歷程。
  • 一系列「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相繼亮相
    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21日訊(記者梅冬妮)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僅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凱歌,也鍛造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歷史上,多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深入人心。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時刻,一系列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等已然或即將閃亮登場。
  • 還原抗美援朝的「戰火熔爐」,這部劇如何書寫偉大戰爭歷史畫卷?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由中央電視臺、優酷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影業(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北京響巢投資有限公司承制的戰爭劇《戰火熔爐》於10月24日登陸央視八套黃金強檔,並在優酷平臺獨播上線。
  • 不要刻意尋找反思抗美援朝的「王成」
    ,人們一定會想到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老電影《英雄兒女》。一個近年屢屢在各大媒體(含央視)上出現的「蔣慶泉」,又時不時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英雄兒女》電影改編自著名作家巴金在1961年發表的小說《團圓》。巴金生前曾談到他創作王成這個藝術典型的經過。
  • 雪藏了20年的抗美援朝劇,通過這本書搶先看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電影《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英雄連》作為「抗美援朝系列電影」從10月23日開始接力上映。——1950年8月27日10時5分,4架美國軍機侵入遼東省臨江縣(今吉林省臨江市),對縣城及附近車站侵犯掃射,擊毀機車;——同日16時40分,2架美國軍機侵入安東機場,通過機槍掃射,打死3名工人,打傷19人;——8月29日17時45分,4架美國軍機侵入安東市(今丹東市)境內,盤旋偵察後向民船射擊,打死漁夫4人,打傷7人……
  • 優酷、阿里影業聯手央視出品《戰火熔爐》戰爭劇,致敬「最可愛的人」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 白玉清)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向志願軍老兵致敬、向那段崢嶸歲月獻禮,今天(10月24日)起,《戰火熔爐》在央視八套黃金強檔兩集連播,優酷同步上線獨播。
  • 抗美援朝中的湖南力量
    英魂不朽,浩氣長存,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湘籍抗美援朝老兵(86歲)肖光書:要發揚我們湖南人霸得蠻、拼得命、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湘籍抗美援朝老兵 楊國棟(90歲):我們有人民支持,就一定能勝利。湘籍抗美援朝老兵 張行(89歲):我要怕死我不會來,必須衝鋒陷陣,帶頭衝鋒陷陣。
  • 連載《夢縈家山》—— 百戰歸來仍平凡(一)
    攝影丨慄慧娟百戰歸來仍平凡(三) ——李成忠抗日戰爭中他由一名普通士兵逐級提升,直到擔任炮兵團副團長、參謀長。抗美援朝時,他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在堅守飛虎山戰役、軍餘裡殲滅戰、上甘嶺戰役、攻克大小和島戰役、堅守501高地等重大戰役中浴血奮戰。他指揮的炮兵營被志願軍總部嘉獎為「一等功臣營」,個人榮立三等功一次,獲「軍功章」。
  • 紀實文學·紅色傳奇連載  李先念將軍智渡虎豹口(1)
    紀實文學·紅色傳奇連載 李先念將軍智渡虎豹口(1) 武 永 寶這座古坊的兩楹鐫刻著這樣一副對聯:千裡山川須在目;一軍甘苦務同心。據說這副對聯繫這位潘將軍生前所撰的自勉聯。」「唔,千裡山川須在目;一軍甘苦務同心!這位潘將軍看來還真有些古名將的風度和胸懷吶,尤其是下聯,更是道出了將兵者百戰不殆的秘訣,很值得再三玩味!」被稱作首長的人正是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而小趙則是三十軍軍部的通訊員。
  • 不能淡忘的太平洋戰爭
    與此相關的二戰小說和紀實文學,我也同樣喜歡閱讀,甚至有的和相關的電影對照著閱讀。尤其那些經典作品,更是百度不厭,當然,這樣的經典小說和電影不僅僅局限在二戰,也包括關於一戰的小說和電影,譬如《西線無戰事》《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等。
  • 專訪88歲抗美援朝老兵董長存:不忘崢嶸歲月 銘記戰鬥往事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抗美援朝的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傳唱。在鄆城縣,住著一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獲三等功的志願軍戰士——董長存。近日,鄆城融媒體中心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董長存老人家中,一同回顧他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 管虎:一直想拍抗美援朝題材
    #管虎:一直想拍抗美援朝題材#10月23日電影《金剛川》上映。影片首日(10月23日)場次達15.84萬場,刷新國產電影首日場次紀錄。這部由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等聯合主演的抗美援朝的電影,是導演管虎一直想拍的韓戰的戲。。
  • 抗美援朝電影《激戰無名川》誕生始末
    鄭直原名鄭雲林,抗美援朝時期在鐵道兵團第一師政治部擔任宣傳幹事。1950年韓戰爆發後,鐵道兵團第一師編入志願軍序列,奉命跨過鴨綠江,開始執行戰區鐵路保障任務。鄭直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經歷了那場戰爭,熟悉楊連第等一大批載入史冊的英雄,也看到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戰友永遠留在了朝鮮的國土上。我用一本書真實描繪了那段生活,頗感欣慰。但作品的藝術性我不很滿意。當時在江青所謂『三突出』的大棒下,幹擾太大,只能寫『高、大、全』形象,不允許寫平常人的感情……為了突出政治,該書經過了幾度討論,幾度修改,因此書中留下的文革烙印是十分明顯的。」
  • 紀實文學:人狗情未了
    紀實文學(一老伴轉念一想又說道:「你要是真為這二哈負氣走了,讓人家紫涵怎麼想,你自己考慮?」這天清晨,老秦準備出去遛彎,一開門,猛然看見一隻瘦骨嶙峋的狗趴伏在樓梯口。只見它緩緩地立起身子,一隻後腿懸著,一拐一瘸地迎面走來。老秦起先一愣,然後揉了揉眼睛,這不是二哈嗎!
  • 連載《夢縈家山》—— 百戰歸來仍平凡(三)
    攝影| 何衛百戰歸來仍平凡(三)——李成忠抗日戰爭中他由一名普通士兵逐級提升,直到擔任炮兵團副團長、參謀長。抗美援朝時,他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在堅守飛虎山戰役、軍餘裡殲滅戰、上甘嶺戰役、攻克大小和島戰役、堅守501高地等重大戰役中浴血奮戰。他指揮的炮兵營被志願軍總部嘉獎為「一等功臣營」,個人榮立三等功一次,獲「軍功章」。
  • 故事|抗美援朝老兵易祿亨的烽火往事(三)參加解放軍
    1950年3月,朝鮮半島局勢急劇惡化,戰爭一觸即發。在百勝鎮,部隊開始徵兵宣傳,在區管所牆上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幾個大字。解放軍戰士在寫,易祿亨跟在旁邊幫忙拿刷子、提顏料桶。易祿亨一打聽,才知道自己的「舅舅」、解放軍偵察排排長張速青目前就在區管所當隊長。「這是個機會呀!」易祿亨一知道這件事,趕忙去找了張排長,懇求他能同意自己入伍。「我就是想當兵嘛。」「行,這個兵我要了。」「舅舅」張速青被他這股報國熱情感動,同意易祿亨加入了解放軍。入伍當晚,易祿亨就在部隊接受了抗美援朝教育。
  • 沈慶雲 | 莫拉爾小姐(連載二十六)
    他本來高出劉達一個頭,現在卻彎下腰去,身高就降低了約30釐米,他的頭和劉達的頭就處在一個水平位置,攝影記者用快門定格了這一高度上兩顆有著不同智慧的一個多毛、一個少毛的頭顱。一位穿著滿是口袋、呈土黃色攝影馬甲的老記者,右肩上持的小照相機被擠掉到地上,他氣得罵了起來。身邊的禮儀小姐立即幫他揀起照相機,並從門邊的窗口上要了一套禮品和「信封」塞到他手裡,那攝影記者當下息怒,破涕為笑,連連向這位禮儀小姐點頭,側著身子退了出去。
  • 興寧九旬老兵潘偉群憶抗美援朝:子彈偏個0.5公分,我可能就回不去了
    生於1931年的潘偉群是廣東梅州興寧人,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如今已90歲高齡的潘偉群,依然精神矍鑠,10月24日,記者來到他家,聽他講述關於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那段崢嶸歲月。筆挺的腰板,堅毅的眼神,沒有一絲褶皺的軍裝褲,這是潘偉群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潘偉群告訴記者,他居住的老小區地理位置較偏,擔心我們找不到,便提前在路口等候著。雖已90歲高齡,但潘偉群依然精神矍鑠,走路穩健。在潘偉群家中,客廳裡擺放最多的是關於他和老戰友們之間的照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