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永恆
一一攝影記者與抗美援朝戰爭
紀實文學連載(一)
前 言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20世紀中葉發生在朝鮮半島的那場戰爭。但是,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夠更清楚、更深刻地了解和說明那場戰爭。因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二戰,給世界、給人類造成的破壞和創傷真是太巨大了,當時,人們的注意力還不能從這個巨大的陰影之中走出來;因為,這是世界兩極對立剛剛萌起時發生的一場特殊戰爭。
這場戰爭前後,東西方形成了冷戰對峙。之後幾十年,在這種氛圍和格局中這場戰爭的有關國家相互制約,都有難言之隱。無論是中國、前蘇聯、朝鮮還是美國,似乎都有一些諱莫如深的話題。如,戰爭的起因;中國為何出兵;美軍為何連遭敗績;美國實施細菌戰;180師遭受嚴重損失及戰俘問題等等。所以,雖然韓戰已經過去了50年,但是至今這場戰爭留給人們的思索還是相當的耐人尋味。
時間像一盤磁帶在不停轉動,記錄著宇宙中發生的一切事情。可以肯定這個時間發生的每一件事,包括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會毫釐不差地記刻在這條永動的磁帶中。然而,時間又像一縷飄忽不定的煙雲和緩緩流動的逝水,它可以淹沒許多動人的故事和滄桑的記憶。
韓戰爆發已經半個世紀,它像煙雲,像逝水,撲朔迷離而又意味深遠,過去的沒有過去,應該忘記的沒有忘記,不管時間怎麼遙遠,不管世事如何變幻,這場戰爭還是被永恆的時間之手保留下來。這場戰爭爆發時,正是新中國建立之初。那時候,中國人民對和平的到來是怎樣的歡欣鼓舞?穿著破衣爛衫、面黃肌瘦的中國人,掙脫了枷鎖,但背上仍留著帝國主義腳印的中國人,當和平來到他們的身邊,當他們終於當家做了主人,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的時候,他們內心的思想十分地清楚而又明確。
那時,中國人就是一個願望,企盼全國徹底解放,企盼遠離戰爭;那時,中國共產黨、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澤東主席,想的就是,要把殘存在大陸各個角落的國民黨反動勢力徹底消滅,想的就是,準備以強有力的軍事衝擊,解放臺灣,動員全國人民開始新中國的經濟恢復和全面建設。
然而,就在這時,就在中國國內戰爭還沒停息,就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時候,鄰國朝鮮卻燃起了更猛烈的戰火。如果韓戰僅限於朝鮮半島一個國家兩種勢力的內部戰爭,這與中國沒有大的干係,中國完全可以不理睬,但是,偏偏是美國人插手了這場戰爭。
中國確實不想戰,也不好戰,但是,隨著半島上戰爭事態的擴大,中國人發現,這個插手朝鮮問題的山姆大叔包藏著不小的禍心。人們不難想起,當初,在幫助東方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同時,這個山姆大叔就意欲取代日本帝國主義地位。他曾力圖扼制蘇聯勢力進入遠東及周邊地區,並以一個個藉口,有效地控制了日本、菲律賓,支持法國進行旨在控制印度支那的戰爭。
總之,這個山姆大叔,一直在以種種藉口急於在遠東控制更大的區域。今天,他就又抓住一個藉口,登陸朝鮮,而且把海軍艦隊開進了臺灣海峽,那麼,他再抓住一個藉口,又會做出什麼勾當呢?這是不可不重視的問題。美國軍隊介入,北朝鮮處於危亡的關頭。中國突然面對一場國際戰爭,面臨一個極其艱難的選擇。
剛剛建立的新中國要全力恢復國家建設,要寄希望於蘇聯的幫助,解放臺灣,最終實現國家統一。但這些都因韓戰的爆發及其戰場形勢的突變而發生變化。中國要拿出相當的國力和精力,去投入一場當時還沒有太大底數的戰爭。而且,中國不得不把寄希望於蘇聯對解放臺灣的幫助,轉為寄希望於蘇聯對抗美援朝的支援。鐵肩擔道義。中國在極其艱難的境況中,在十分複雜的國際關係背景下,決定出兵,擔起了抗美援朝的國際主義之道義,承擔了力所能及的民族犧牲。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再現了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最終遏止了美國人意欲稱霸東方的勢頭和步伐。
有人說,二戰以後最殘酷的戰爭就數韓戰,而上甘嶺戰役則可與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相比。是的。韓戰,是一場特殊的戰爭,也是一場有著特殊結局的戰爭,戰爭的起點始於三八線,戰爭的終點結束於三八線,終點又回到了起點。
這是中國同美國的第一場也是唯一的一場戰爭,是美國認為,在境外作戰中第一次沒有取得勝利結局的戰爭。可以說,韓戰是美國人最不願提起但卻永遠忘卻不掉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戰爭影響了新中國建設的進程,使中國錯過了在解放全國的同時,實施解放臺灣計劃的機會。新中國剛剛成立八個月,就投入了近百萬兵力,有三十六萬餘人在戰爭中犧牲和負傷,消耗各種作戰物資五百六十多萬噸,戰費開支達人民幣六十二億元。
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國民黨八百萬軍隊並沒有在全世界引起更大重視,但同美國人較量,並把美國人摁到談判桌上之後,世界尤其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才開始對中國、對中國軍隊刮目相看。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來,這場戰爭是一個最好的註腳。
韓戰是中國歷史歷次抗擊外侵的正義戰爭中,是產生英雄最多的一場戰爭,像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等,都是振聾發聵的英雄。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袖之子亦犧牲在這場戰爭中。這場戰爭中,敵我雙方的軍隊統帥彭德懷和麥克阿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軍事家,而命運又很是相似。他們都戰功卓著,聲名顯赫,但戰後不久又都從巔峰跌落,麥克阿瑟是被杜魯門突然解職,而後走入自己一生事業的低谷。
歷史就要進入21世紀。新的世紀,科學技術和世界經濟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這一切正在不斷地滲透進我們的現代化生存空間,必將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但遺憾的是,在當今世界,局部戰爭仍時有發生。每天我們都可以從電視裡看到那些生靈塗炭,慘不忍睹的畫面。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關注這場發生過的、影響深遠的局部戰爭。所幸的是,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劍拔弩張和冷戰對峙之後,瀰漫在朝鮮半島上空的陰霾終於露出一道曙光。
2000年年6月13日,金大中跨過三八線,前往朝鮮平壤,與金正日舉行會談。這是朝鮮半島分裂以來,南北雙方領導人首次會晤。它向全世界表明,朝韓雙方通過對話彌合分歧,謀求共同利益的決心。這一事實本身也表明了一個普遍真理,和平始終是人們共同的美好理想和願望。願朝鮮半島早日統一,更願臺灣早日回到祖國大陸的懷抱。願和平永駐人間。
我們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中,接受了一項為幾位抗美援朝老兵——當年的戰地記者寫點東西的任務。於是,我們走了進韓戰這個撲朔迷離、殘酷悲壯的歷史畫卷,我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感撼了……
作者
2000年年9月9日
作者周永詩
作者 佟麗
資料與圖片由《軍旅之聲》公眾平臺提供